良醫

腦沉積濤蛋白加速老化 年輕睡不好 老年易失智

(吉隆坡訊)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截至2017年全球失智症人口接近5000萬人,按照計算,平均每3秒就有1人失智,預計到了2050年將會有1億3000萬名患者。

Advertisement

腦神經內科顧問陳偉陽醫生(Tan Wee Yong)指出,一談起失智症,很多人就會聯想到是年長者退化必然的過程,其實有句話說“年輕不養生,老來養醫生”,這句話用在失智症絕對正確不過,皆因失智症的病因就是年輕時沒有好好照顧好健康。

“比如經常熬夜追劇、明知道有失眠卻坐視不理、患有慢性疾病仍暴飲暴食或持續不健康作息,在日復一日的‘自我摧殘’下,終於在上了年紀後把自己推入失智症的深淵中。”

ADVERTISEMENT

“日起日落,再美的花朵在入夜時分也會逐漸凋謝。同樣的,人體老化是大自然規律之一,從遠古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再到近代琳瑯滿目的抗老化藥物,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要變老。其實老化並不可怕,而是正常的現象,但要如何避免大腦出現非正常老化如失智症最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大馬的失智症預計在2020年後將達到12萬6800宗,如果情況持續,預計到了2050年將會有45萬3900人,因此了解及掌握預防失智症,

不只是醫護人員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功課。

失智症整個大腦退化

他說,如果要形容失智症與帕金森氏症之間的不同,那就是後者為大腦的一部分退化(多巴胺分泌不足,主要症狀是手腳不靈活及動作緩慢),前者則是整個大腦的退化,也因此有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不一定會有失智症,但有失智症的患者則有很大可能會同時有帕金森氏症。

他解釋,從人體結構來看,出現老化是必然的,而大腦也不例外,但失智症比正常老化來得更快,叫人措手不及。

“正常老化現像比如容易疲倦、記憶力不佳等,可是因失智症所引起的非正常老化卻是幾種老化因素集中在一起,比如患者無法自理、情緒失控、脾氣變得反覆無常、出現描述障礙(即無法形容看到的物體或是一幅畫中的場景等)及驟然失去本來有的語言能力(比如一名會操國語及方言的婦女,卻因失智症而變成只會說方言,即語言退化)等,更嚴重的是因情緒失控而出現暴力行為。”

他提到,如今科學研究已發現,失智症與患者在年輕時大腦累積過多的濤蛋白(Tau protein)有關,特別是那些長期睡眠不足或是睡眠質量差的人,當他們無法通過新陳代謝(即充足睡眠)把濤蛋白排出體外,那就會累計在大腦深處,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這些年輕時留下的‘禍根’就會演變成失智症的元兇,因此在年輕時保持充足睡眠及優質睡眠,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早前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解剖了一名失智症患者的大腦,通過顯微鏡發現,其腦部組織有濤蛋白的纏結,證實了它的存在與失智症有密切關係。當一個人腦部出現過多濤蛋白,變相就是為自己製造失智症風險。”

腦血管幼細+飲食失調

失智症風險提高

陳偉陽提到,亞洲國家人種不僅先天個子較小,就連腦血管也比歐美國家人種的來得幼細,因此阻塞的機率相對較高。

若亞洲人按照祖父輩時的清淡飲食,是可避免患上各種慢性疾病如腦中風、高血壓或糖尿病等。

“可是隨着西方飲食文化大行其道,包括高熱量、高卡路里及高油脂的西方飲食逐漸成為時下男女的餐飲選擇,造成慢性疾病越來越盛行,尤其是中風機率大大提升,在先天(腦血管幼細)及後天(飲食失調)下,緊隨而來的後遺症就是越來越多失智症的出現。”

他說,在馬來西亞常見的兩類失智症分別是血管性失智症(即慢性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以及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以門診經驗來看,前者佔大多數,再次說明慢性疾病與大馬人民健康息息相關,治療慢性疾病包括控制血糖水平,定時吃藥控制血壓等,相等於減少失智症風險。

“至於阿茲海默症,則須要醫生開一類藥物memantine(一種調節腦部谷氨酸傳遞的藥物),以幫助大腦細胞可以互相連接,但這類藥物必須獲得醫生批准。”

失智患者情緒失控

65歲以下掛腦神經內科

陳偉陽提醒,以一般血管性失智症患者而言,他們最常面對的困擾就是情緒失控,其中包括出現妄想、睡眠障礙如失眠等症狀,通常65歲以上的年長者就會掛老人醫學科(此科病患年齡必須是65歲以上),而那些尚未達65歲最常諮詢的就是腦神經內科。此外,他們亦可以諮詢精神科醫生。

“不過,從過去門診的病例可看出,大馬人普遍抗拒掛精神科醫生,一來是感到很大壓力,其次是擔心被雇主發現後會以精神病為由解僱,慶幸是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化,如今也有一些失智症患者在親友的陪同下,願意前往諮詢精神科醫生。”

“要強調一點,至今尚未有根治失智症的藥物,現有的藥物僅能做到減緩患者的症狀如情緒失控,以讓家人或照護者可以更好照顧他們。”

請問醫生

睡眠代謝濤蛋白

◆問:睡眠與失智症有何關係?

◆答:是的,睡眠對失智症至關緊要,對於大城市的男女而言,他們對睡眠有兩個截然相反的看法,有者認為睡眠是浪費時間,另一類人則覺得很難入眠。

其實前者的想法大錯特錯,睡眠除了讓身體保持休息,以更好的狀態面對新的一天,也是身體新陳代謝機制之一。通過睡眠可以把過多的濤蛋白代謝,避免在年長時有失智症。

至於後者申訴無法入睡,認為睡眠是奢侈夢想,我的建議是必須盡快與醫生配合一起找出病因,他們可以諮詢精神科醫生或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醫生。

◆問:慢性疾病如何造成失智症?

◆答:在大馬常見的血管性失智症,其實是和慢性病有關。

我會建議患者先處理本身的慢性疾病,因為從過往的病例中可發現,這類患者通常是三高族群,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甚至也曾出現小中風等,但病情卻一直不受控制,結果就引發了失智症。如果他們控制好本身的慢性疾病,就能避免失智症。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