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視心理健康‧患精神病不等於瘋

(檳城訊)在我國,精神科至今仍是一個被大眾排斥、敬而遠之的科系。一般大眾都會把精神科與“瘋子”聯想在一起,以為精神科即是只有“瘋子”才會前往掛診,導致很多人害怕或不敢承受異樣的眼光去看診,進而影響病情。其實,精神科未必是“瘋子”的專屬科系,而是心理上沒達到真正的健康,就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代表一個人的身體沒有疾病,還包括了其心理是否處於健康的狀態。

人類的適應力很強,即使面對不如意的事情,如喪親、失戀、考試不及格、生意失敗等,都可以有很好的解決問題能力,但是若被這些生活中的事務引起情緒不穩,產生心理困擾好一段時期,干擾到個人的情緒、生活與人際關係,就須向精神科求診。隨著醫學的發展,精神疾病分類眾多,致使精神科分出更多的專科,如兒童少年精神專科、老年精神專科等。

Advertisement

兒童少年精神專科醫生賴鴻華指出,在我國,初期的精神科醫生只醫治患有精神分裂與憂鬱症的患者,而且只有精神病醫院才有該科醫生替患者進行治療。我國第一間的精神病醫院是在1911年設立,即是聞名的怡保丹絨紅毛丹精神病醫院,當時的精神病患者與痲瘋病患皆住在裡頭。其醫院就設立在火車軌道旁邊,當時所有嚴重的精神病患者都會由火車從各地載送過來,留院接受監視。

20.3%兒童少年有心理病

至到1950年代,終於找到藥物可以治療,精神疾病患者逐漸康復,才可以回家過正常的生活。1970年代,中央醫院開始設有精神專科部門,但並非全部中央醫院都有精神專科醫生駐診。現在,全國各地每間中央醫院皆設有精神專科部門,而且除了中央醫院,在政府的診所也可以領取有關藥物,不像以前,患者只能到醫院才可領取藥物,此舉讓居住在郊外的患者增添方便之門。

賴鴻華醫生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在27萬人口當中,就有1%的人是患有精神分裂,5至10%的人是患有憂鬱症的。

ADVERTISEMENT

2006年,我國的一項調查顯示,13%國民面對著精神問題,20.3%年齡介於5至15歲的兒童少年有精神心理的問題。

他說,其實兒童精神疾病很早就被發現,但初期我國很少有兒童少年精神專科醫生。第一位該專科醫生是從國外回來的卡米斯禮醫生(Dr Kamisli)在馬大執業,另一位是在馬大的姓溫教授,還有一位在中央醫院執業的杜賜歷醫生(譯名,Dr Toh Chin Lee)。至到最近10年,越來越多的醫生被派往國外深造兒童少年精神專科回來,中央醫院才開始有該科系專科醫生駐診。目前,有兒童少年精神專科醫生駐診的中央醫院有檳城、吉打、玻璃市、吉蘭丹、丁加奴、霹靂、雪蘭莪、馬六甲、森美蘭、新山、沙巴及砂勞越。

“一直以來,本地都有兒童患有精神疾病的問題,但在越來越多的兒童少年精神專科醫生駐診後,有關問題就獲得更多的關注,以及更完善的治療服務。”

少年患者多屬焦慮症

2002年獲衛生部派往英國進修兒童少年精神科系的賴鴻華表示,當時除了他,還有數位醫生被派到國外進修其他的科系專科。“每年衛生部都會派數位醫生到國外進修不同的專科科系,從中提昇中央醫院的醫療素質。”

賴鴻華醫生指出,兒童少年的精神疾病患者與成年的患者不同,他們的疾病多數屬於焦慮症,面對學習障礙等成長的問題,很少會患上精神分裂症。他們面對情緒的問題,主要是外在的因素導致患病,如不能面對父母離婚,父母所給的壓力等。

“如果一個人在孩童時期就患有憂鬱症,成年後患上憂鬱症的風險將增加。過動兒也一樣,如果小時沒有進行很好的治療,長大後也會面對問題,如有暴力傾向,上課不聽話時常被罵,誤交損友犯案被警察捉等。如果老師在上課時發現學生有異樣,應該儘早通知家長,以達到提早醫治與防範。”

他表示,一般尋求專科醫生的個案屬於嚴重性,通常普通的個案都會通過學校的輔導老師或治療師幫助解決情緒上的問題。若孩童面對成長的問題,如自閉、過動等,教育部設有專人照顧,即特殊教育老師。如果還是毫無進展,才掛診兒童少年精神專科。

只需適當治療

多數不必服藥

兒童少年精神科系醫生賴鴻華透露,通常父母不喜歡帶孩子掛診精神專科,因這代表著孩子的病情嚴重。其實,越早診治對患者的成長更好。除了患者,其父母也應受到鼓勵,就如檳城的患者家屬設立一個協會,時不時互相交流勉勵對方,才能更堅強地陪伴孩子一路成長下去。

他說,如果父母懷疑孩子有精神疾病的症狀,如家裡有個3歲的孩子有自閉的傾向,可以向治療師求助進行治療。但要切記的是,治療師並非是醫生,不能診斷是否真的患有自閉症。

“我遇過很多的個案,父母都不懂可向治療師進行詢問援助。以前的想法是,1至2歲的孩子還不懂講話,父母擔心地帶孩子掛診,醫生會說等多一兩年再看情況如何;現在,醫生會依患者的狀況,建議進行適當的治療,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等。孩子哪一方面較弱就進行哪一方面的治療,避免浪費時間延誤治療而影響成長。”

他補充,只有少部份的兒童少年精神疾病患者需要服用藥物,多數的患者只要進行適當的治療,多關注及注意飲食即可。他強調,有些患者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如患有自閉症的同時也患有過動症,所以家長與老師應多留意孩子的舉動,讓他們可以儘早進行診治,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年長患者多生理因素引起

檳城第一位老年精神專科醫生鄭友耀表示,在我國,年長者精神科專科醫生不多,約有10位而已,其分別在怡保、檳城、吉蘭丹、吉隆坡、新山、沙巴及砂勞越執業。“年長者精神專科醫生不多,主要是這幾年我國政府才開始派數位醫生前往國外進修該科系,我也是其中之一。此舉除了提昇我國的醫藥水平,同時也讓年長者精神病患可以獲得更完善的診治。”

老年精神專科醫生鄭友耀指出,年長者精神專科可分為兩大類,即在邁入年長期前就已患有精神疾病,另一種則是在老年後才出現精神疾病的狀況。前者是在青年或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就已出現精神問題,進而蔓延至老年時期;後者則是在老年時才出現精神問題,如失智症(Dementia)、譫妄症(Delirium)以及憂鬱症(Depression)等,這3種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也被統稱為3D。

“年長者患有精神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生理上出現問題,如頭腦退化、其他疾病影響,即中風會影響頭腦功能,導致控制能力出現問題。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者出現的疾病也比較多,服用藥物治療也比常人多,出現副作用的機率也相應增加,影響精神狀態。”

鄭友耀醫生透露,除了生理,年長者的心理精神對生活改變的適應性也較低。基於有些年長者的智力退化,一旦面對生活上的壓力或人生上的創傷,很難適應調整,就可能引起精神疾病。“比如說,隨著社會的改變,很多小家庭的孩子都到外地工作,就會提昇年長者獨居的機率,老年人時常掛念家人,卻時常盼不到家人回來探望,終日擔憂,進而演變成憂鬱症。”

“年長者的生理健康對精神狀況的影響也很大。如果年長者生病了,其自我照顧能力與智能也會受到影響。比方說肺炎,年輕患者通常在數天內就會康復,但年長者卻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治療,甚至臥病不起、導致意識迷糊,或出現悲觀、消極態度來面對病情。若能夠及時給予年長者適當的診斷、查出根源,對症下藥,即可預防精神疾病的產生。”

年長患者易被忽略

與年輕病患相比,年長者的疾病症狀較易被人忽略。老年精神專科醫生鄭友耀表示,有些年長者生病時會有很多投訴以致失去焦點;有些年長者則由於語言溝通問題,器官功能衰竭影響意識清醒,或潛在智能退化(失智症)、憂鬱症,而沒有主動投訴病情。

“一般上來說,年長者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個人自主能力有很大關聯,如喪失語言能力,或不能如常上廁所,導致出現失禁的狀況。因為不能自主,患者會越來越暴躁,或過度焦慮,甚至出現讓親友誤以為是無病呻吟,進而忽略了治療的必要。”

他說,“有些人覺得年紀大患有失智症是正常的事,為何還要做檢查多此一舉?其實,治療可以有效地幫助患者緩解病情,或拖延症狀的病變。只要經過正確的診斷與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患者的病情才能更有效的舒緩。”

鄭友耀醫生強調,並非所有的年長者都會輕易患上年長者精神疾病,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的機率也隨著提昇。雖然本地針對年長者精神疾病的研究不多,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全球6%的65歲以上的年長者是患有失智症,從中推測檳城有5000個患者。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