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美呆啦! 現代書刻

霹靂州金寶春風藝術文化坊創辦人林志敏和葉秀清、檳城大山腳小木馬木工坊創辦人劉傑勝和熊紛蒶,以及吉打州居林湖畔小築創辦人賴師權因熱愛書刻,近年舉辦多場傳統與現代書刻學習營,還有辦展覽來向國人推廣書刻藝術。

金寶春風藝術文化坊,大山腳小木馬木工坊和湖畔小築早前聯合在檳城辦《深情時刻》老樹新芽書刻展。

Advertisement

林志敏於10年前學習書刻,自此對書刻產生濃厚的興趣,近年積極在本地推廣書刻,背後是他的多幅作品。

拉曼大學(UTAR)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林志敏於10年前學習書刻,自此對它產生濃厚興趣,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以推廣書刻藝術。

“雕刻的技藝包括圓雕、浮雕和書刻。圓雕也稱立體雕,常用於神像或人像雕刻。浮雕則是將構圖或紋理刻在平板上,很多家具是以浮雕手法來增添藝術性。”

他說,書刻分為傳統和現代兩大類,而刻字藝術具有近一萬年的歷史,在毛筆未發明之時,古人便將字刻在木或竹子上。大約三千年前,古人將書法刻在木料或石材後再掛在門前或牆上,開啟了傳統書刻牌匾的起源。

ADVERTISEMENT

“傳統書刻隨着華裔祖輩南來,從中國流傳至本地,使得迄今本地的傳統建築物如老屋、老店、會館和寺廟前依然常見牌匾高掛在門前。”老屋的堂號體現華裔祖輩飄洋過海南來後依然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老店商號反映了祖輩早年南來闖蕩的篳路藍縷,會館牌匾展現舊時祖輩艱辛困苦的生活,寺廟牌匾顯示本地華裔所信仰的宗教。

從日本流傳至各國

“牌匾上的傳統書刻匯集了書法、雕刻、印章、漆藝、建築與文學等多種中華傳統藝術,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讓後輩藉此了解祖輩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所付出努力,牌匾上的書法藝術也具有美學鑑賞價值。”

林志敏說,現代書刻,是從傳統書刻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融合了書法、文學、木刻、版畫、篆刻、雕塑、美術和漆畫等新興綜合藝術。起源於廿世紀卅年代的日本,他們使用雕刻手法將日本書法刻在木料上來呈現書法之美。隨後,現代書刻流傳至韓國,接着是中國。

“千禧年後,現代書刻流傳至馬新。起初是因為有中國人移居新加坡,並在當地推廣現代書刻。柔佛州因地理位置之便而開始學習書刻,再推廣至全國各地。”

白蠟木適用於書刻

林志敏於10年前學習現代書刻後,曾多次在北馬各地舉辦工作坊,參與的學員年齡小至13歲大至逾60歲。

2017年,他邀請中國着名書刻家楊宏朝前來我國指導技法。近年來,由他與太太葉秀清創立的金寶春風藝術文化坊,曾多次聯合檳城大山腳小木馬木工坊創辦人劉傑勝和熊紛蒶,還有吉打州居林湖畔小築創辦人賴師權一起舉辦多場傳統與現代書刻學習營,吸引青少年踴躍參與。

雕刻刀、木板、錘子和壓克力顏料等等是書刻會用到的工具。材質方面,他與學生常用白蠟木,那是因為白蠟木的的表面平直,紋理不明顯,適用於書刻。

“首先,在紙上寫書法和畫構圖,然後印在木板上。技藝熟練的,大可直接寫在木板上後,雕刻、塗上顏料就大功告成。”

這幅書刻作品以鏤空的手法雕刻出「富貴吉祥」四字和菱形底面,突出立體感!

深色作底突顯字體

該展覽中,許多作品的字體都以陽刻的手法來呈現。對此林志敏說,陽刻是在平面木板上刻出凸起的字體或構圖形狀。反之,陰刻則是在平面木板上將字體或底面刻成凹形。由於陰刻不容易突顯字體,因此他指導學生以陽刻手法來雕刻字體。

“還有一種雕刻手法,鏤空,是使用雕刻刀把木板挖穿成洞,使作品更顯立體感,其難度甚高,非常考雕刻家的功力。”他指着其中一幅學生作品說道。該作品以鏤空手法雕刻出“富貴吉祥”四字和菱形底面,非常突出!

在上色方面,則宜以深色作為底色,如此才能突顯字體。在用色方面,他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因此學生展出的作品色彩繽紛。除了個人作品,學生們也聯合製作了系列書刻作品,包括《十二月令》和《二十四節氣》。

林志敏認為,老師不能只傳授知識,學生不能只懂理論。他希望學生從學習書刻中領悟到人生智慧。

近年他曾走入中小學、學院、大學和國際學校內舉辦工作坊,在全國各地推廣書刻來傳承中華文化。

賴師權喜歡就地取材創作,作品包括《古道熱腸》(左起)、《風雨同舟》和《視》,以及擺設在展示台上的《蜂蜜》。

賴師權

隨樹桐特質刻《蜂蜜》

賴師權在其創立的湖畔小築裡養蜂,待其中一棵樹上的蜂另外築巢之後,他就地取材將這棵樹的樹桐用作書刻,取名《蜂蜜》。在雕刻過程中,他發現樹桐有個樹洞,於是他就在樹洞旁刻了一個“穴”字。他也發現樹桐有一個空心,看起來就像是人的眼睛,於是就在空心旁刻了“視”字,形成了另一幅作品《視》。

還有兩個書刻作品《古道熱腸》和《風雨同舟》也是他的創作。他發現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冷漠,他希望藉由作品《古道熱腸》可以提醒人們給予有需要的人更多的幫助與關懷。他也期待在疫情下,人們可以如其作品《風雨同舟》所傳達的涵意一樣,在逆境中並肩同行。

熊紛蒶技藝精巧,雕刻多個圓形重疊交叉組成的幾何圖形,呈現出美麗的《生命之花》。

熊紛蒶

重疊組成《生命之花》

大山腳小木馬木工坊創辦人劉傑勝和熊紛蒶夫婦同樣熱愛書刻。過去兩年人們在疫情下生活並不容易,這使得劉傑勝有感而發,於是他刻出《活着》作品,以表現出即便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依然秉持堅毅的精神。

還有一幅作品是因為太太熊紛蒶喜歡《海市蜃樓》這首歌曲,他便以疊壓手法來雕刻“海市蜃樓”四字,風格獨特。還有兩幅雕刻手法各異的作品《筆歌墨舞》和《茶道》也展現其精湛的書刻功力。

熊紛蒶的書刻技藝也不遜色,其中一幅《生命之花》是她應朋友之邀而製作的木製擺設品。作品由多個圓形重疊交叉組成幾何圖形,呈現出花朵的形狀,顯示其技藝的精巧。

劉傑勝書刻的《活着》表現出人們在疫情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依然秉持堅毅精神。其背後有《海市蜃樓》(左起)、《茶道》和《筆歌墨舞》三幅作品。

張淨淯

母親書寫兒刻《恦》

來自吉打州居林的的張淨淯目前是覺民中學的中五生,其書刻技藝深受木工老師劉傑勝和熊紛蒶的讚賞。他13歲開始向劉氏夫婦學習木工,3年前學習書刻,年紀輕輕已展現出純熟的技藝。

其中一幅由他雕刻的作品《眰恦》意思是“目光所至,心之所向”,“眰恦”二字由其母親所寫並由他刻出來,其作品還包括《改變命運,改變自己》、《存神索至》和《大吉昌》,每個都獨具匠心。

這一群中學生經過學習後掌握了書刻技藝,作品色彩繽紛奪目。

報導:劉楚珊 攝影:葉鍾華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