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立信花園居民享受務農樂 食用農業計劃覓地復耕

(檳城17日訊)去年在檳城立信花園推行的“食用農業”計劃(Edible Farming)雖取得預期成果,分別在去年與今年初,有2次收成,然而離開信立花園太遠而中止。但居民意識務農好處,有意在立信花園另覓新空地延續有關計劃。

Advertisement

倡導落實這計劃的立信花園社委會主席陳順安說,當初推廣“食用農業”計劃的目的,不只欲讓立信花園社區共享務農益處,促進民族和諧,也可助長市民善用住宅區空間種菜風氣,一舉多得。

零經費分享成果

ADVERTISEMENT

也是峇央峇魯國會議員兼農業與農基工業部副部長沈志勤特別助理的他說,此計劃零經費,是由檳州農業局供應菜種、泥土、肥料以及指導種菜知識,與檳島市政廳社會服務局的配合。

他指出,去年落實的第一項計劃,是靠近雙溪里蒙清真寺小空地,也是首個成功例子。然而,地點遠離住宅區,居民不能隨時隨地看顧菜圃,十分不便。

“其實我們理想中的地點,是靠近立信花園社委會會所的草場,附近組屋也有開設烹飪班,可以互相配合,但檳島市政廳美化部門不允許,需另物色更適合的地點,最好是靠近人口密集的組屋區。”

他說,目前,立信花園冷格尼巴3的第4期如意苑組屋居民,都有意思嘗試。此外,他上週與服務隊巡訪峇東區國中,該校也有意響應“食用農業”計劃,他將向當局反映。 

他說,已中止的首個菜圃,曾在去年與今年初有過2次收成,參與的居民、學生與清真寺單位共同分享成果,蔬菜種類包括紫色與白色的茄子、羊角豆、莧菜等。

“居民也曾在去年聖誕節慶典上,一同開心分享自己種出即肥碩又無農葯的蔬菜佳餚,從中達致健康社區與加強聯繫的目標。”

他說,居民首次收成後有合力翻種新菜,不過今年初二度收成後,便停止播種至今,因為距離太遠,居民照顧不來。

他強調,這計劃成功的關鍵,主要是在於參與居民的分工合作,除要細心打理菜圃,蔬菜每週至少還要澆水至少3次。“我們會物色新地點繼續推廣“食用農業”計劃,包括建議中2個小空地。這除能打造綠色環境,也讓居民健康自供自足,值得廣泛推廣。”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