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偉文:未必漠不關心 年輕人較關心網絡時事

(檳城2日訊)時下青年對於時事課題冷淡,一些年長者認為此情況若持續,國家前途會不妙。馬來西亞青年團結運動(青團運)全國總會長祝偉文認為,年輕人未必不關心時事,只是他們關心的焦點不一樣,國家領導人應該關心年輕人的焦點。

Advertisement

祝偉文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說,每個人關心的課題不同,年輕朋友也有他們所關心的時事。他們的時事是屬於朋友間的傳播或網上事物。

 

ADVERTISEMENT

缺分析能力易人云亦云

 

他指出,但基於缺乏經驗與分析能力,他們對於時事的看法仍需要有經驗者引導,才能更深入去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年輕人對油價、娛樂新聞、馬幣起跌等都會關心,說年輕人對時事漠不關心是不公平的。”

他強調,年輕人如果沒經過特別訓練,加強對時事課題的理解能力,就會出現人云亦云的形態。

他說,尤其在網絡資訊發達的年代,我們不難發現,在社交媒體時裡充斥著怨念氛圍,許多怨懟是沖著國家領導層或政治人物的,這種鋪天蓋地的辱罵、批判、挑釁也營造了互相仇視的社會氛圍。

祝偉文對這種現象有些感概,他說,自古以來社會都存在著不同派系,如死硬派、中間派和漠不關心派。最常跳出來表態者多是死硬派,這些人追捧自己有利的,而對己方不利的就在社交媒體上大放厥詞,亂罵一通。

“這些負面情緒一直都在,但這並不代表全部年輕人的觀點,畢竟沉默者是佔多數的。那些常出怨言者只是小數,也不屬於社交媒體的主流。”

 

不合心意就埋怨

 

詢及時下年輕人常用社交媒體發洩情緒的現象時,他說,年輕朋友怨氣深,是因為他們缺乏正面或正能量的信息,認為父母、社會、國家等都應該為他們鋪好道路,只要出現不合心意時就埋怨。

他強調,每一件事情都有積極與消極兩面,因此看事情應通過正面和負面作衡量,一味批評只會將自己局限在框框裡,不能實踐也無法自我突破。

 

言論自由不代表沒限度

 

祝偉文認為,憲法賦予人們言論自由,但自由不代表沒道德及沒限度,那些動不動就施予粗口、謾罵及破壞的心態是要不得的。

他說,社交媒體也是自我宣傳的管道,沒有自我約束及流於表面的言行舉止,將會曝露一個人的修養與無知。許多所謂的鍵盤俠或大發偉論者,未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

“年輕人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把尺,要懂得如何控制,不然社會素質將會越來越低。”

他說,事情沒有對錯,只是觀點不同,時代不一樣,思維不一樣,凡事勿過於悲觀,若一成不變,那社會就不再進步了。

 

身體力行才能從中學習

 

祝偉文認為只有透過身體力行參與活動,才能從中學習及自我成長,更能將本身的意願與想法反映。

他說,現在年輕人缺乏遠見,覺得國家發展應由領導決定,領導應告訴他們該怎樣做,而這種“喂食”(spoon feed)態度要不得。

“正確的思維應該是讓領導聽我們講,而且接受我們所建議的去擬定更好的政策,這叫順從民意。年輕人要把握機會和主宰未來,積極參與及推廣青年組織。”

除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也能提升年輕人的素質,青年組織在培訓方面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組織活動可教育青年如何看待及分析時事。

祝偉文說,在推動青年組織方面不要因為年輕人缺乏興趣就不去不做,而是要懂得如何改善活動內容及呈現方式,在活動裡添加趣味性元素吸引年輕人眼球,貫徹先吸引後教育理念。

 

青團運推動《青年卓越大獎》

 

他強調,當年輕人內在素質提升後,他們對媒體的要求也會提升,而媒體對受訪者的素質及談話內容也會提升,如此一來,整個社會的素質也跟著提升。

“這是所謂的連鎖效應,年輕人的素質確實會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結構與方向。”

他說,為提升年輕人素質,青團運與青年體育部及教育部合作推動了《青年卓越大獎》,希望透過此活動招納年輕人,並讓他們接觸社會活動。

此獎公開給14歲到24歲的年輕人,申請者須符合要求,如擁有社會工作、生活技能、社會公益活動等經驗,才能得獎。

“青團運也有領袖培訓營、生活營、講演會等讓年輕人參與,訓練領導才能與口才等。”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