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研究海洋地震預測條件 大馬人獲中國研究基金

(檳城27日訊)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1年度第三屆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港澳)剛公佈,在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任教的31歲大馬人陳衍佐助理教授是獲獎者之一。

陳衍佐是以研究“海洋轉換斷層地震及慢滑移事件”項目獲獎,而該基金項目將提供他160萬元人民幣,支持他在香港研究工作為期3年。

Advertisement

1990年在吉打出生的陳衍佐,4歲便居家搬遷到檳城北海居住,如今土木工程師父親陳信佑(58歲)已退休,母親馬素美(58歲)則是家庭主婦。

PMR後赴新升學

小時候,陳衍佐在北賴中華三校就讀,而中學是日新國民型中學。他考完大馬初中評估考試(PMR)後,獲新加坡政府亞細安獎學金(ASEAN scholarship)而前往新加坡公教中學完成O水平(O-Level)教育,之後在新加坡萊佛士書院完成A水平(A-levels)教育。

2010年至2014年他在美國拉斐特學院(Lafayette College)深造時偶然接觸地質學,當時他覺得能夠結合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來了解地球系統很有趣,加上本身喜歡野外考察,因此他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博士時,便決定研究對社會比較有用的課題。

ADVERTISEMENT

陳衍佐接受本報訪問時說,2004年印尼地震引發海嘯造成重大傷亡事件,加上東南亞有很多地震區域及火山,促使他選擇了地球物理學及研究火山和地震的決定之一。

他說,每當大地震發生前,會觀測到一些小地震,而小地震被稱之為前震,海洋轉換斷層與大陸地震相比,有更多的前震。

“我的研究項目主要想通過分析東太平洋一些轉換斷層的地震波數據,來探索前震與大地震慢滑移成核過程關係,以更了解前震是否有可能預測即將發生的大地震。”

他指出,另一要點是部分海洋轉換斷層段會周期性在同樣地方發生重複地震,因此也會研究斷層帶特性在地震週期內是否有系統性變化,或能提高長期地災害評估能力。

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辦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19年起開放給香港及澳門8間大學的年輕學者申請,陳衍佐希望能透過這項基金做出重要的科研貢獻。

“我不會辜負大家期望,也感激家人和多位導師們的支持、教導和輔助,以及中大和部門同事的支持。”

陳衍佐的妻子郭馨兒是新加坡籍華裔,目前在香港英美留學顧問公司Crimson Education擔任香港總經理。談及為何會選擇在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教學,陳衍佐坦言主要是科研環境好,同時相較於西方國家,他還是決定為亞洲科研發展和教育界做出點貢獻。

“最重要是香港與馬來西亞的距離不遠,我可以不定期回國探望家人。”

他坦言,他就讀博士時,確實有想過回國工作,也希望未來能回國做研究,包括在沙巴進行地震研究工作等。

陳衍佐2019博士畢業時,與弟弟陳衍升(左起)、父親陳信佑、母親馬素美及妻子郭馨兒(右)合照。
陳衍佐2019博士畢業時,與弟弟陳衍升(左起)、父親陳信佑、母親馬素美及妻子郭馨兒(右)合照。

陳衍佐。

陳衍佐2016年與隨團出海的考察團合照。

陳衍佐2013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卡特邁火山口實地考察情景。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