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看清成分忌重複用藥 守護健康慎服防身藥

(香港訊)疫下自行用藥,應看清成藥成分、認識每款藥物,以免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疫下自救,人人化身醫藥達人。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樂見市民學懂self care,無須一發燒就直奔急症室,但需小心坊間流傳信息未必正確。

Advertisement

退燒效能——坊間流傳撲熱息痛針對低燒,屬NSAIDs的布洛芬針對高燒,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出,兩者退燒效能僅差0.2℃,這樣分辨並不準確。

建議先用非藥物退燒

發燒和頭痛是冠病常見病徵,止痛退燒藥成為搶手貨。

崔俊明指出,止痛藥分3類,包括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布洛芬(ibuprofen),以及鴉片類止痛藥如嗎啡。當中撲熱息痛和布洛芬均能止痛退燒,兩者都無須醫生處方,但布洛芬須在藥劑師監管下售賣。

ADVERTISEMENT

他留意到坊間流傳說,布洛芬針對高燒,而撲熱息痛針對低燒,其實,“布洛芬比撲熱息痛只能降多0.2℃”,這樣分辨並不準確。

他表示,如想加快退燒,可同時服用撲熱息痛及布洛芬,需按包裝指示服用,只要不超出每日上限就可以。雖然兩者同用退燒效果較顯著,但除非每次發燒很嚴重、難以降溫,“否則用最少藥物、最低劑量,而又能紓緩病徵,就最理想。”

他指出,醫學界一般建議先用非藥物方法退燒,如暖水抹身、冰敷額頭等,效果不彰才用藥,並先從1款藥物開始使用。16歲以下不建議長期合併服用,而6歲以下服用成藥前宜先徵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撲熱息痛成人日限8粒

“撲熱息痛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止痛藥,因較安全、副作用較少,不過肝臟受損、有嚴重肝病人士就不適合;撲熱息痛依靠肝臟新陳代謝,若肝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把成分完全代謝,或致毒素積聚肝內。”

若沒有上述病史,只有發燒頭痛病徵,崔俊明建議先選撲熱息痛。

他說,布洛芬在外國都常用於止痛退燒,惟布洛芬屬NSAIDs,長期服用可能傷胃,曾有胃潰瘍、胃出血、心臟病、中風等,建議低劑量、短時間服用。一般建議飯後服用,胃部較弱人士可同時搭配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服用。

全城瘋搶止痛藥,這品牌買一盒,那品牌又買一盒,小心兩者成分是一樣!

“撲熱息痛有兩個名,一個是paracetamol,

另一個是acetaminophen”,

別以為是兩種不同藥物而同服,否則或攝取過量。

以每粒500毫克撲熱息痛計算,成人每日上限為8粒。

“一次過吃20粒500毫克撲熱息痛,或會傷肝。”如果本身肝臟功能較差,服用15粒可能已造成損害。

可否吃雙倍劑量加快退燒?“藥物不是愈多愈好;超過建議劑量,副作用風險增加。”

含藥性喉糖勿當糖吃

至於喉嚨痛,亦可用撲熱息痛和NSAIDs,分別助紓緩喉嚨痛及消炎止痛。但對阿士匹靈(aspirin)敏感,患有或曾患胃潰瘍、心臟衰竭,或者肝、腎或凝血功能不全人士則未必適用NSAIDs。

藥劑師陳彥廷表示,如欲減輕喉嚨痛症,市民亦可考慮較少副作用的消炎酵素如溶菌酶(lysozyme),或含地喹氯銨(dequalinium chloride)、苄達明(benzydamine)及里格卡因(lignocaine)等成分,具殺菌、消炎止痛及麻痹功用的喉糖。

陳彥廷提醒,含藥性喉糖絕不應當糖果亂食,須依照包裝指示服用,服用過量撲熱息痛可致肝中毒及嚴重肝功能受損,而雞蛋敏感者或不適合服用消炎酵素。

痰咳乾咳配方大不同。

乾咳不宜服用祛痰藥

發燒喉嚨痛以外,咳嗽也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徵。註冊藥劑師陳彥廷指出,用藥前,需先分清是痰咳或乾咳。痰咳避免服用止咳藥,以免影響排痰;而乾咳則不宜服用祛痰藥。

輕微乾咳,陳彥廷建議先嘗試非藥物方法,如喝檸檬蜜糖水等,紓緩喉嚨不適;若情況十分困擾,可服用止咳藥。常見乾咳藥物有兩種,分別是鎮咳藥(antitussive)和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

祛痰藥對止咳無效

鎮咳藥中藥效較輕的有那可汀(noscapine),而效力較強的鴉片類藥物有可待因(codeine),能直接抑制中樞系統咳嗽反射,惟過量服用可致精神緊張或躁動、意識混亂、嚴重頭暈、視野模糊等。

由氣管敏感和鼻水倒流引致的咳嗽,可用抗組織胺藥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紓緩,但過量服用或會出現意識混亂、面紅、心跳過快、低血壓及排尿困難;患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有排尿困難人士需慎用。她提醒,坊間收鼻水或抗敏感藥物多是抗組織胺藥,與部分止咳藥成分一樣,小心重複用藥。

如果是痰咳,則應選用祛痰劑(expectorants)和化痰劑(mucolytics)。前者增加氣管分泌物,稀釋濃痰,令痰更易咳出。惟孕婦不宜選擇terpin hydrate祛痰劑,亦須注意市面上部分傷風感冒配方藥物亦含此成分;化痰劑則可分解濃痰,令痰更易咳出。

陳彥廷提醒,市面上的“咳藥水”名字容易使人混亂,例如名為“咳素”,其實是祛痰藥而非止咳藥,有需要可諮詢藥劑師。服用成藥時,需遵從用藥指引,切勿胡亂增加分量。

易導致過量 勿同服複方西藥

一些複方西藥,一粒藥丸同時針對傷風、鼻塞、頭痛等多種徵狀,但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應避免“大包圍”用藥。

“若長者本身只是頭痛發燒,但服用‘大包圍’複方藥物,同時有針對流鼻水和鼻塞成分,可能令他有睡意,步履不穩而跌倒。”

瀉肚後需補充水分

註冊藥劑師陳彥廷補充,同時服用不同複方藥物容易導致過量。長者如要收鼻水,應選擇無睡意的抗組織胺藥物,如氯雷他定(loratadine)、西替利嗪(cetirizine)、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等。

不少市民參考網上的“買藥清單”,儲備十款八款藥物“看門口”,當中包括止瀉藥。

瀉肚子雖是Omicron病徵之一,但崔俊明說,出現機率較低,即使瀉肚程度亦較輕微,不建議用藥,“瀉肚子是將腸胃‘廢物’排出,排出後就會沒事。”

瀉肚子後應注重補充水分,尤其是長者及兒童,避免缺水。若持續就要求醫。

陳彥廷提醒,孕婦和長期病患使用成藥要特別小心,宜先諮詢醫護人員。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