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用微電流刺激脊髓神經 癱瘓者可重新行走

脊髓受損一向被視為不治之症,而病患也會因此失去活動能力,並在日常生活上失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生活,必須由他人協助和照顧。不過,瑞士近日的一項研究有新發現,或可在不久的未來令癱瘓者重獲行動能力。

據外媒報導,瑞士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刺激脊髓後的一組後備神經元,可使癱瘓者有機會重獲活動能力,目前已有4名癱瘓者經測試後可以重獲行動能力。

Advertisement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團隊在癱瘓者的脊椎骨植入電極裝置,利用微電流刺激患者的脊髓神經,模擬大腦釋出的訊號,令患者的雙腳可以作出小量活動。

研究團隊把電子裝置植入9名在脊髓受傷位置相似的患者的脊髓中。在5個月內,對這9名受試者的脊髓施加電刺激,並要求他們在6分鐘內盡可能行走,同時接受物理治療,每週最多5次。

令人鼓舞的是,在研究結束階段,研究團隊在9名志願參與實驗的患者身上發現,即使在電流關閉的情況之下,他們仍然可以行走,雙腳的活動能力並未隨之消失,顯示該療法已促使脊髓神經元的持續重新重組。

研究人員為此勾畫出他們的脊髓神經地圖,標示所有受刺激的神經元,並發現神經元與一種名叫Vsx2的基因有關。

ADVERTISEMENT

據了解,一般健康人士在行走時並不會使用到該神經元,但對癱瘓者來說,該組神組元具有後備作用,一經刺激便會協助神經網絡重組,屬於結構性康復,所以,即使關閉刺激電流,癱瘓者的雙腳仍能繼續活動。

研究團隊指出,下一步是研究針對性刺激這組後備神經元,令受損脊髓進一步再生,使癱瘓者得以真正康復。

在脊椎骨植入電極裝置,利用小電流刺激脊髓神經,並模擬大腦的訊號,可令癱瘓者的雙腳小量活動。

有關研究中的2名患者在脊柱受刺激後重獲行走能力。

文 \ 蔡宗桓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