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國際

環保省錢又可防疫 泰國與台企業制可重複使用防護衣

(泰國17日訊)泰國爆發COVID-19疫情後,對防護衣的需求大增,泰國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台商企業投身將塑料瓶再制造成可重複使用的防護衣,除了環保還省錢,更可藉此提升泰國人重複再利用的觀念。

走進位於羅勇府(Rayong)的興懋(Thai Taffeta)工廠,產線正在加緊趕工,排列整齊的機台不停地運轉,廠房內充滿機器運轉的轟隆聲,不過機器上織的布有點特殊,原料不是一般的棉紗線,而是回收塑料瓶處理過後的紗線。

Advertisement

回收後的塑料瓶送到專門工廠處理清潔並撚成一條條的紗線,送到興懋後,要經過整經、上漿、烘乾、穿蹤穿筘以及織布等程序,有些需要特殊設計的布,則由工人以手工一束一束互相交織著,織好的布經過防水測試後就可以交給專業的裁縫師做成適合醫護人員使用的防護衣。

泰國自4月起爆發第三波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防護衣的需求大增,泰國政府估計平均每天全國消耗掉3萬5000件防護衣,多數來自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需求。

興懋的創始人來自台灣,第二代接班人賴建明(Supoj Chaiwilai)接受台媒訪問時指出,興懋原本就有將回收塑料瓶再制成各種產品的業務,疫情爆發之後,泰國政府上門,希望興懋幫忙制作可重覆使用的防護衣,由泰國政府采購,這樣既可幫助醫護人員也能做環保。

賴建明說,興懋和泰國政府合作的計畫進行得相當順利,他們因此思考何不擴大幫助更多人,後來進一步與多個不同的非政府組織合作,提供更多防護衣給醫護人員,獲得民眾廣大迴響,甚至有遠在北部清邁和南部沙敦的民眾表示願意幫忙,因為只要分類塑料瓶並捐出來,就能幫助對抗疫情,對民眾來說很有參與感。

ADVERTISEMENT

泰國非政府組織“減塑泰國”發起“從塑料瓶到防護衣計畫”活動,號召民眾捐贈寶特瓶。圖為計畫負責人梅塔展示向民眾說明回收過程的說明書。

賴建明透露,世界衛生組織也對這個計畫很感興趣,他們制作的防護衣經過不同的回收過程後可以再利用,醫護人員穿過20次後的防護衣可以再改成供實驗室人員穿著,實驗室人員穿20次之後再給垃圾回收人員穿。

賴建明說,塑料瓶回收再制的防護衣一件成本15美元(約馬幣60令吉),可以使用20次,相較一般的防護衣一件成本約7到10美元(約馬幣30-40令吉),他們制作的防護衣可以發揮極大的效益,目前由醫院和政府采購的防護衣在泰國已經賣出100萬套,透過非政府組織已捐出10萬套。

可以重覆使用的防護衣對泰國醫護人員來說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大家仍偏向使用一次性的防護衣,醫院也不一定有專業的清洗和消毒設備,因此他們初期必須向醫護人員仔細解說,但賴建明認為,長期來說這是值得發展的計畫。

他說,即使疫情結束後,塑膠垃圾的問題依然存在,因此未來除了可以做防護衣,也可以將回收的塑料瓶再制成書包或衣服,送給偏遠地區學校的學生,很多組織都想加入這個計畫。

“減塑泰國”(Less Plastic Thailand)是其中一個投身於回收塑料瓶並與興懋合作的非政府組織,他們去年第一波疫情爆發後發起“ 從塑料瓶到防護衣計畫”(PET To PPE Project)活動,號召民眾捐贈塑料瓶,並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在全泰國設置回收點,他們也從民眾募款,向企業購買防護衣捐贈給醫院。

過去1年多以來減塑泰國已經捐贈了2萬件防護衣給全國200家醫院,今年8月到12月是這個計畫的第4階段,目標是捐贈5000件防護衣給各地的醫護人員。

曼谷市政府設置塑料瓶回收點,讓民眾捐出幹凈塑料瓶,再把塑料瓶分類交給工廠製成線紗,再另外製做成醫護人員使用的防護衣。

計劃負責人梅塔(Metha Senthong)接受中央社訪問指出,去年疫情剛爆發時防護衣大量短缺,但廢棄塑料瓶卻大量增加,因此他們決定回收塑料瓶做成防護衣,每件可以重覆穿脫20次,穿起來也比一般防護衣舒適,防護衣內有可以注記的地方,超過20次以後只要消毒還是可以當一般的衣服穿。

梅塔指出,這個計畫最困難的點在於泰國民眾對回收較無概念,很多收回來的塑料瓶未經清洗,而且不是每種塑料瓶都可以回收,必須是瓶身透明,蓋子也必須分開處理,他們藉此機會向民眾宣傳回收分類的概念,還能幫助醫護人員,讓民眾覺得自己可以在疫情中盡一份心力,就能提高民眾做環保的意願。

文/圖:互聯網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