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地方

獅城第3座海水淡化廠 自我生產水增至七成

(新山29日訊)新加坡第三座海水淡化廠大士海水淡化廠自4月份逐步投入運作城第三座海水淡化廠已運作,自我生產的水增至七成後,意味著有多達七成的供水是自我生產的。

Advertisement

這七成借助科技自產的供水中,三成是淡化海水,四成是新生水。

三成淡化海水 四成新生水

ADVERTISEMENT

其餘30%的水供則來自遍布全島的17個蓄水池,以及每天從柔佛河抽取的最多2億5000萬加侖生水。

根據1962年簽署的馬新水供協定,新加坡每天可從柔佛河抽取生水處理後,再把一部份賣回給馬來 西亞。

目前,新加坡的每日用水需求量達4億3000萬加侖,並有可能在2060年時翻倍增加至8億6000萬加侖。

新加坡的第三座海水淡化廠每天生產的水量可滿足20萬戶家庭的需求,並將新加坡的淡化海水供應從滿足總體需求的25%增至30%。

不過,隨著第四座與第五座海水淡化廠,即濱海東廠與裕廊島廠在2020年建成,5座海水淡化廠所能生產的水量將能繼續滿足新加坡2060年時30%的水供需求。

再加上新生水的產量,新加坡到時將有多達85%的水供可自給自足。

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昨日為第三座海水淡化廠主持開幕時說,海水淡化和新生水一樣都是不受天氣影響的水供來源,海水淡化能更有效地輔助新加坡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面對氣候變化,新加坡尤其脆弱,因為我們無論乾旱還是下雨都會受波及。更頻繁的暴雨會造成淹水,長時間的乾旱卻又會威脅水供安全。”

他指出,對於像新加坡這種會因缺水而影響生存的國家來說,氣候變化只會加劇挑戰。”

他說,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須不斷地展開長期規劃。

他也指出,建造設施需要時間,新加坡得在需求增加前就提前投資,否則有可能得對抗乾乾旱。

“要做到這一點,就須為水資源設下正確的定价。這個定價得能夠反映每一滴水資源的長期成本。這些水資源很可能會來自於新生水和淡化海水。”

日增3千萬加侖水量

耗資2億1700萬新元(約6億4230萬令吉),用了約兩年建成的大士海水淡化廠每天能為新加坡增添多達3000萬加侖的水量,足以裝滿約54個奧林匹克標准型游泳池。

這個新海水淡化廠設於大士南一帶,介於新加坡首座與第二座海水淡化廠,即新泉與大泉之間,聘有35名員工。

它也是新加坡首個結合了兩層初步處理程序,即溶氣氣浮過濾與超濾步驟的海水淡化廠。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供水(水廠)署署長郭英華受訪時說,大泉海水淡化廠用超濾膜過濾卻沒有溶氣氣浮過濾,因此海水中的青苔較多或是海水中有油漬時,超濾膜和反向滲透膜會時而受阻塞,工作人員不得不更頻繁地做化學清洗,甚至得更換薄膜。

“瞭解這層問題後,我們確保新海水淡化廠採用溶氣氣浮過濾,希望能有效過濾掉雜質,減少清洗或更換薄膜的頻率,減少些許成本。”(CBH)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