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煙民患肺癌風險高數10倍 吸越久命越短

(香港訊)肺癌一直是香港人的頭號癌症殺手,但隨着近年肺癌治療改進,例如不斷有新的標靶藥物,放射治療又有新技術,還有最新的免疫治療等。

Advertisement

臨床腫瘤科醫生邱振中表示,上世紀80年代政府醫院的肺癌病人“很少要覆診”,因為大部分病人在確診後3數個月已病逝。不過,現時肺癌的存活期已顯著改善,“不少病人的存活期長達三五七年,甚至10幾年也有”。他說,主要原因是藥物及治療技術大有進步。

邱振中說,大約10年前,肺癌病人黃先生(假名)確診肺部腺癌,隨即以手術切除;而病理學分析顯示,腫瘤細胞有EGFR基因突變,於是安排黃先生服用相應標靶藥物,病情一直受控。數年後藥物開始失效,但他並未放棄,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化療,病情又再得以紓緩。

ADVERTISEMENT

他接着說,黃先生的病情在1年後再次惡化,而當時免疫治療剛開始應用,即使檢測顯示其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不高,未必能受惠於治療,但他仍願意嘗試,結果病情又再受控。直至1年多後,黃先生的病情再轉差,由於基因檢測沒有新的變化,於是再使用新推出的標靶藥物以控制病情。

病理分析選擇最佳療法

從上述個案可見,治療肺癌的方法正在不斷更新,邱振中說,現時治療肺癌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病人是否適合使用,便要根據病情及病理分析結果,例如透過影像檢查了解癌細胞是否已擴散,亦需抽取組織作病理分析,讓醫生為病人選擇最適合及有效的治療方案。

他說,若發現有EGFR、ALK、ROS1等基因突變,便可使用相應的標靶藥物;如果PD-L1蛋白水平高,則可以考慮免疫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體內的PD-L1蛋白水平高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會有較大機會出現良性反應;但即使水平較低,服用後只要發現有良性反應,治療效果會跟蛋白水平高的病人一樣,所以如病人經濟能力許可,在接受其他治療無效後,醫生也會建議病人嘗試接受免疫治療,約2至3星期會注射一次藥物,每次費用約5至7萬港幣(約2萬5千至3萬5千令吉),如有良好反應,3個月後會見到療效。

導航刀追蹤腫瘤位置

除了藥物治療的選擇愈來愈多,放射治療的技術亦有進步,讓一些年紀大或手術風險高的病人有其他選擇。邱振中解釋,不少肺癌病人是長期吸煙者,年紀亦不輕,身體狀況未必適合接受大型手術,或需考慮放療,例如新的立體定位放療,可以針對腫瘤而又盡量減低對附近的心臟、大血管等的影響;而新的技術如M6導航刀,更可即時追蹤腫瘤位置,不受肺部呼吸時腫瘤移位所影響。

他說,希望肺癌病人能夠明白現時有很多很好的治療方案,只要選擇合宜,大部分人都可以有正常的生活,享有不俗的存活時間及質素。

早期症狀不明顯 暫無有效普查

每年有逾4千港人死於肺癌,數字比大腸癌及肝癌相加還要多,如何才能預防和及早發現?

臨床腫瘤科醫生邱振中表示,吸煙是引致肺癌的主因,尤其是吸煙時間愈長、吸煙量愈多,患上肺癌的風險便愈高,更較非吸煙者高數十倍。

雖然明知吸煙危害大,但有些煙民以為吸了數十年,即使戒煙亦無助降低患癌風險便繼續吸食;但邱振中強調只要盡早戒煙或減少吸煙,都可降低患癌風險,例如有研究顯示,戒煙15年後患肺癌風險可以減低8至9成,因此“都值得戒,戒不到都要盡量抽少一點”。

可能有假陽性結果

至於檢測方面,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病人發覺時可能已經擴散到骨、淋巴,無法做手術根治。邱振中說暫時沒有十分有效的普查方法,例如定期照X光肺片,可以找出早期肺癌的可能性就很低,就算同時檢驗痰液中是否有癌細胞,亦不能助肺癌患者避過死亡。

數年前美國曾有研究,揀選一些高風險人士,如吸煙超過30年、每日吸食多於一包煙的煙民,每年接受低輻射電腦掃描,這類掃描的輻射量不比照X光肺片高,但結果顯示可以減低這類高風險人士長遠死於肺癌的風險。

不過,他不建議低風險人士接受掃描,因為檢查可能會有假陽性結果,導致這些人士接受很多不必要檢查及擔驚受怕。另外,邱振中說亦要考慮經濟、身體狀況等因素,最好與醫生磋商詢問意見。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