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良師 捨己身教學生 千刀切膚成就醫學心

(台灣訊)“寧可在我身上錯劃千刀,也不可對病人錯劃一刀。”這是無語良師的使命也是推動力,多年來秉持證嚴上人所言“亡者靈安,生者心安”,慈濟花蓮大學積極推廣無語良師計劃,讓醫學生在學習到正確解剖知識之餘,也能反思在手術台上的大體老師人生觀及生前理念,並把此理念傳承下去。如今無語良師不僅在台灣發揚光大,在海外如馬來西亞也逐漸獲得人們的認可。

慈濟大學副校長兼解剖學科及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指出,在手術台上的每一位老師,雖然他們已往生也無法再用聲音來教導學生,可是他們以身體接受學生切割來教導,因此他們被尊稱為無語良師。

Advertisement

改變冷漠醫學人文

“寧可在我身上錯劃千刀,也不可對病人錯劃一刀,這句話叫無數人不禁肅然起敬,老師的生命並沒有在他呼吸停止那一刻停留,反而是不斷延續下去,讓每一名學生更明白老師捨己的偉大,從而造就有良知的醫生。”

曾國藩教授說,慈濟醫院於1986年啟業以來,因台灣東部資源貧乏及交通不方便,因此無法吸引醫科生到來,當時每年台灣有1300位醫科生畢業,但只有少於1%的學生願意到花蓮或台東服務。

因此證嚴上人於1989年開辦護理專科學校,即可改善人力不足,亦能為當地原住民少女提供學習就業機會,以及為醫院栽培專業人才,隨後在1993年創立慈濟醫學院,後者在2000年升格為慈濟大學。

ADVERTISEMENT

“可是醫生訓練必須學習人體構造,即解剖學,但在400年前,歐洲卻認為身體是由風、火、土等元素組成,直到後來在教皇同意下才開放解剖人體,但對象卻是犯人,這對犯人自己及家人而言是羞辱,隨後就出現盜屍人,甚至是暗殺事件,目的就是把大體賣給醫院進行解剖教學。”

慶幸隨着時代不斷進步,英國開始規定若一具屍體無人認領,即可用於解剖教學,如今已全球同步執行,甚至發展至想要捐贈大體者,可在生前簽署合同,在死後即送往醫學院教學解剖。”

通常在西方國家醫學院為避免學生有心理壓力以及避開法律糾紛,都不會告知大體是誰,硬生生把感情切斷,結果栽培出冷漠甚至是有雙重人格的醫生,但慈濟大學卻決定改變這種思維,因此融入醫學人文的無語良師,讓學生去反思生死及無私奉獻精神。

做家訪瞭解“老師”生平

每年9月大三課程的醫學生就要參與大體解剖教學,因此在7月至8月期間,學生就必須前往拜訪無語良師的家屬,通過家訪了解老師生前的點滴,以及體會家屬所承受的痛苦,最後記錄下來做成文獻,張貼在課室外布告貼,內容包括老師的名字及生平事跡。

曾國藩教授指出,當家屬看到衣著整齊的醫學界未來主人翁親自到訪,並細心聆聽往生者的故事,心理上也能有所寄托及安定下來,也了解往生者是為社會獻上一份綿力,因此就放心讓學生在遺體上動刀。

邀家屬出席追思會

“在解剖課程前一天,學生會邀請老師的家人出席追思會,然後逐一上台朗讀老師生平,讓大家都能更認識老師,在默禱後才開始啟用大體課程;而在課程結束後,校方也要求學生花上一週來把老師的遺體重整縫好,若導師覺得不妥,則勒令學生拆線再縫,我們視之為對老師的尊重。”

隨後,學生需親自佈置追思會以及清理火化場,然後邀請家屬出席簡單卻莊嚴的入殮、火化、安置骨灰及追思儀式,最後在追思會上分享這段心路歷程,通過種種互動去了解老師的一生以及為何願意捐出大體,從而反思如何把老師的理念傳承下去,以及如何為社會付出。很多時候因着這一系列的互動,間接幫助往生者家屬更勇敢去面對未來,也勉勵學生做個好醫生。

“慈大每年會進行8次模擬手術課程,目前共有8個模擬手術台,除了慈大學生可參與,也接受海外大學如新馬、中國、澳洲及美國大學參與,在2009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更以全版報導無語良師計劃,讓海內外都了解這項劃時代的醫學人文成就,因此至今越來越多人願意參與大體捐贈,尤其是向來抗拒捐贈遺體的華裔人士,畢竟華裔向來有全屍入土的信念。”

對身體沒有所有權

慈濟大學自1994年創校後,在證嚴上人的鼓勵下,醫學系所有解剖研究都採用全捐贈,可是要向當時民風保守的台灣民眾溝通,以推動捐贈大體風氣並不容易,畢竟在上世紀捐贈遺體並非人人可接受。

曾國藩教授說,當慈濟志工走入人群推動遺體捐贈時,卻不曉得該如何開口,因此上人曉諭簡單卻意義深重的金句,即“對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活着時好好照顧身體,好好發揮,走入民間為旁人付出,往生後身體就回歸自然,能做的就是延緩回歸自然速度,因此若看得開,一旦醫學院有需要,就在身體回歸自然前把遺體奉獻給醫學院進行醫學教育。”

以身作則 簽署大體捐贈

他指出,慈濟在推行捐贈遺體活動時秉持自己參與做的理念,因此截至目前有60%至70%的捐贈者是來自慈濟志工或親屬等,這也包括他自己,既然已一生奉獻在人體的解剖教學生涯,即使到了臨終那一天,他也會捐獻自己的大體成為無語良師,以肉身實際向學生傳授正確解剖學。

“曾有一位師姐到訪模擬手術室,我問她怕嗎?她說怕,但最後仍堅決要在往生後捐出遺體。其實當我們了解捐贈遺體的意義後,就無需害怕,畢竟往生後已沒知覺了。”

光明日報/良醫:何建興.2017.05.04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