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灌輸性知識 以身作則 教孩子自愛愛人

(吉隆坡訊)性教育是家長與子女一起成長的過程,隨着子女成長的不同階段,按需要逐步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兩性關係、甚至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做合情、合法、合理和適合自己年齡的決定。

尤其在訂立適當的身體界線,做個既自愛又愛人的人,讓他們懂得自我保護亦不會做出令父母擔心的事,更不會傷害別人。

Advertisement

註冊心理輔導師鍾康盈指出,性教育除了應把握教育機會以及身教,也要讓孩子喜歡及認同自身的性別。不論是男或女,只要父母欣賞孩子的性別特性,了解孩子性別的差異,孩子才會從父母身上學到自愛,更會尊重他人性別特質。

“假設你是嬌柔的女孩,更要學會尊重及喜歡才能與較剛強的女孩做朋友,而不是排斥性格不一樣女孩。總而言之,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及自己。”

平等應對兒女問題

她舉例,若有一天,女兒突然在你面前講粗語,父母都會非常驚訝并制止女兒的言語,之後再探討女兒是從那兒學會這些髒話。某些傳統的父母一旦聽到女兒講粗語,立刻嚴厲指責,但若出自於兒子的口中,卻反而較為接受。

ADVERTISEMENT

“在說髒話事件里,父母對於女兒與兒子的‘待遇’有所差別,認為兒子說髒話有男子氣概,女兒卻不能。但說髒話本身就是不對的行為,又為何要用性別分辨此行為的對錯?只因為我們都有性別印象,認為女性要溫柔,男性要獨立及擔當,一旦男孩/女孩無法做到父母的指標,就是不達標。”

她說,我們也可從這事件上看到性別的不平等,這概念是在上一代的上一代不斷的繼承下來,演變成現在的局面。

“‘為什麼男孩不能喜歡粉色?’、‘為什麼女孩不能喜歡機械或槍械?’到底父母的限制是基於什麼觀念或價值觀?若父母自己可以面對自身的價值觀,當孩子問起類似問題或要求,也可正面及平等應對。”

把握黃金機會

共浴教導身體部位

鍾康盈提醒,一般上父母照顧孩子方面 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洗澡方面,有些父母擔心與孩子共浴讓他看到自己私處,但其實,這對2歲以下的孩子最好,畢竟這階段的孩子,對性器官沒有概念,也可藉此機會做親子按摩及教他認識身體的部位名稱。

“在共浴時教育孩子,不需一次性灌輸,可分散幾次,讓孩子慢慢吸收知識。”

她強調,父母需要清楚孩子的問題與需要,每當孩子發問問題,父母就會想以完美的答案來幫孩子解答,但在之前父母需要搞清楚孩子的問題動機。

青春期對異性好奇

她提及,之前有個案例,11歲的兒子想要觸摸媽媽的乳房,媽媽知道后並沒有慌張或生氣,用了淡定的語氣探索兒子想觸摸的緣由。

“11歲的孩子

開始步入早期的青春期,

就會對異性的身體部位充滿好奇,

想探討異性的身體不同之處。

若父母沒有與孩子共浴,

也沒有進行性教育,

孩子對異性身體部位的好奇心會更旺盛,

因此,我不鼓勵父母,

在11歲以上的孩子面前,

暴露自己的身體,

甚至任由他觸摸私處。

“但父母可以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觸摸的部位是屬於隱私的,并告知孩子需要尊重他人的意願。“

以上的案例,也是把握黃金教育機會的例子。此外,父母也可透過書籍進行性教育。

她說,當孩子的好奇心被滿足後,想要觸摸異性私處的念頭,就會消失。

“親子共浴難以拿捏對身體的界限,但只要孩子的身體開始發育,或其中一方感到尷尬,即可停止共浴。”

“當親子共浴感到尷尬或不好意思時,都可大膽提出,并向對方解釋原因,慢慢地將身體界限畫清楚。重要的是,孩子可清洗乾淨身體,照顧自己的衛生。”

      解說緣由 勿只說“不”

Q1:丈夫有說髒話的習慣,在這環境下,也讓18歲及13歲的兒子有樣學樣,我該怎麼辦?

A1:性教育的重點仍是在身教,在不良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難出淤泥而不染。

身為母親可先觀察孩子的說話模式,注意孩子使用粗詞的頻密度,若孩子的每一句話都有粗詞,母親的確需要與丈夫溝通,并告訴自身的擔憂,也請丈夫與兒子一起改掉說髒話的惡習。

另外,母親可詢問孩子是否明白所說的粗詞真正意義?讓他明白這些粗詞也會導致別人的誤解等。

很多的孩子都會問:為什麼大人可以,我卻不可以?這也是身教的意義,若父母其身不正又如何說服孩子呢?除了身教,父母也需要解說惡習所帶來的後果,讓孩子明白緣由,並不是只對孩子說“不可以”、“不能”、“不准”、“不許”等來限制孩子。

Q2:當9歲的孩子問及精子如何進入卵子里?該怎麼講解他才會明白?

A2:在解說之前,父母需知道孩子發問的緣由。父母可透過書籍或教科書幫孩子解答,以科學的角度讓孩子明白身體自身及異性的身體結構,受孕的過程等。

在此提醒,父母勿轉移話題或裝神秘不讓孩子知道,這會適得其反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向錯誤的地方探索答案。

Q3:4歲的兒子喜歡當女生,并一直問我,為什麼他不是女生,該怎麼回答他?

A3:4歲的孩子,生心理還在發育中,難免會混淆性別,和探索性別不同之處。

父母不需過於擔心,當孩子有疑惑時,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不妨多留意和記錄孩子的舉止或言行。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