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求觀音救父命 出家20年還願 孝子還俗斫琴教瑜伽

古琴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樂器之一,它具備清、和、淡、雅的音樂特性,歷來被文人雅士視為修身養性的必經之路。

Advertisement

古琴曲以空靈、幽遠的意境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若能把古琴曲用於臨床養生保健治療,更能把古琴修身養性的作用日常化和生活化。

經常聆賞古琴曲更是可以去浮躁,靜心啟智,因為古琴音色高雅、平和、悠遠、深沉,可使彈琴者聽琴者遠離浮躁和喧囂,回歸自然,所謂道法自然,這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之一。

ADVERTISEMENT

斫琴師黃鍾興日夜情傾削木為琴,束絲為弦,為了讓一張好琴問世,他不辭勞苦的精工細作,閒時,他則撫弦操縵,品味琴韻。

刀刻斧鑿磨損手指製成古琴

現年50歲的黃鍾興說,他自小就喜歡各種樂器,年輕時因為對各種樂器都有興趣,曾經衝動的去學吉打、口琴,但都半途而廢。

“之前,我曾因父親處於危境向觀音祈求讓他平安康復,過後,我為還願短期出家,期間有一次探訪一位法師的機緣,我隨手彈動並觸摸古琴弦線,結果發現琴木古朴且氣體沉靜,琴弦聲震波,將我的心魂弦扣。”

他披露,經過這場觸琴生情的際遇,激蕩了他內心對古琴的烈愛,於是,他當下定志要學琴,但當時兩袖清風,加上古琴價值昂貴,當時根本無法購得古琴。

“當時,我真的太想擁有一把古琴,內心萌起製琴的衝動,於是找來一塊硬木,開始廢寢忘食的日夜苦斫,過程中,手指磨損累累,終於,琴體外觀如‘壁虎’的古琴誕生了,但這把可說是我的處女作,造型與弦線彈奏出來的聲音完全不及格。”

他說,雖然製作的第一把古琴以失敗告終,但他不氣餒,反而潛心研究。過後,他有緣得到一塊從百年老屋拆下的古木,本着對斫琴精益求精的態度,每天獨自工作十多個小時,刀刻斧鑿,反覆琢磨探尋人琴合一的境界。

他說,在國內會彈古琴者寥寥無幾,斫琴師更是沒有幾個,所以,當他自製的第二把琴誕生時,他深諳國內難覓知音,於是膽粗粗把自製琴攜到中國,並通過認識的佛友找到琴師試音,結果通關並順利找到買家。

“當時,我的內心充滿喜悅,我專心斫製的古琴雖未能達到名家水平,但已成功掌握竅門,接着,我又把自製的第三和第四張古琴陸續攜到中國,經過琴家的鑒定,逐一找到買主,近期更有一把琴被賣到新加坡。”

憑感覺製藝術品 生動有味道

黃鍾興披露,斫琴和其他創作品一樣是有層次的。如果學會挖槽上漆,那是技術層次,是偏向靠腦帶思考學習而成,若能立足於技術的基礎,運用自身的審美觀而變動挖槽及其外觀等,那則是藝術層次,是用心靠感覺而成。

“用思考製成的技術品,往往顯得較僵硬和刻板,用感覺而成的藝術品,卻是生動有味道。”

他指出,立足於技術或藝術,於斫琴能保持正面的心態,那是“道”的層次,是涵道德善心而成的。“師父叮嚀,有道德的人,其作品才能具備正能量,而道德水平越高者,其作品的正能量也就越高。

“身為創作者,我們或許同時都具備或多或少的技術和藝術能力,倘若創作能加以投射善心道心,那將會使作品顯得更完美。當今社會人心沒落,善心道德的提倡格外重要,希望我們身邊的一切物品,都是正能量的創作,使每個家園的空間都能充滿正能量的震波,進而有助改善社會。”

瑜伽靜坐助提高斫琴能量

黃鍾興指出,人的陰陽,皆能依外在物質的陰陽而加以調之,以期達到陰陽平衡的效益。不足則強之,過盛則剋之,陰陽平衡之道,無論是在中醫學、養生學或命理學等領域,都鐵定被認同和廣泛的被採用。

“古聖賢有言,合陰陽者生,逆陰陽者亡。琴若‘和陽助陰’,對訂琴者動中求靜的生活,起了能動能靜的扶陰效果,琴若陰陽則能與訂琴者陰陽相合。”

他說,就其個人而言,在斫琴方面,他相當注重氣質,一把琴有無氣質,往往取決於我們有無能力發揮和呈現琴木的性質。

“如果一把琴的木質本身是偏陽性的,那就會較為適合雕些動態的、開展的、或是高昂等屬於陽性的雕像,若作者將之雕成靜態、閉眼、內收等屬於陰性的雕像,即使雕像再美觀也無法呈現它的氣質。”

他稱,如果琴木陰盛於陽,如80%對20%,那麼,在製琴的過程中就得小心處理,並盡可能凸現其陰柔的性質,如內槽木多留些、琴面色質偏暗些,以及不用含化學色素的面漆等等。

“一把氣質不明顯的琴,日子久了,就會感覺它好像缺少什麼似的,反之,一把有氣質的琴,或許第一眼看到時不那麼的喜歡,但久而久之,你必會愛上它。縱使它不那麼的美麗,但卻很耐看。”

對能量性質略為敏感的黃鍾興說,能量是萬物的根本,所以,他時常以能量的角度衡量一項藝術品的得力和層次。

“在斫琴方面,一般上,木的陰陽已定形,身為斫琴師,於能量的角度,我所扮演的其中角色是使木質原本的陰陽本質能很好的發揮和呈現,並使之具足氣質,具備生命感,而靜坐或瑜伽等活動便能有效的加強我這方面的能力。”

琴音效果關乎製琴人個性

在談到斫琴點滴時,黃鍾興披露,其師父曾勸說,斫琴需不離“道”,而所謂“道”,即不依名利而斫琴,而是“一心一意”的保持正念,正直的把琴做好,如此即能做出一把具備高正能量的琴。

“外表出色的古琴,都可以被當成藝術品來欣賞,而一項出色的藝術品,最基本的條件是製作過程中必須用心,必須把感覺放進去,倘若太技術化,樣樣追求技術到位而忽略感覺及精神層次,那麼,成品往往都很僵硬且沒有氣質,結果,本應是藝術品卻成了技術品。”

他指出,古琴的製作若能在配件上用心,往往可以為古琴的外觀加分。

“手工琴一般上都較有氣質,平時練瑜伽,加強身心能量後再繼續製琴,對古琴的氣質肯定有正面的加強。”

他說,斫琴是一項精工細作的手藝技術品,是要由心念投射而成,才會具足能量和生命力,由於他懂得氣場感應能力,他可以掌握到琴木的性質,同一塊木,由不同的人來斫,會有不同的聲音,因為琴音的效果與製琴人的個性有關。

“生性好激的人所斫的琴會有勁的成份,彈起來會有另外一種震波,文靜的人斫琴則是呈現另外一種性質,如琴音淡靜,比較溫和,感覺也比較沉,就如茶葉,由不同的人沖泡,就會有不同的味道。”

他披露,對古琴的審美,市場一般最注重的是聲調、外形及手感,至於從能量氣場來衡量古琴,在琴界還未有人提過。

他歡迎有意了解古琴文化者與他聯絡共修,因為琴與人都是充滿千變萬化的氣場。

父遇車禍命危

父親因遇車禍性命岌岌可危,為讓父親續存,原本不信佛的黃鍾興當時便載母親到雪州八打靈再也觀音亭拜見鏡盦法師,跪地向觀音像叩求,只要能讓父親平安,他願意短期出家還願。

就在他用心向佛叩求的當兒,內心似與觀音“討價還價”以落實短期出家的期限,起初,他內心決定出家半年,後來因自認太短,最終敲定出家5年。

過後,他與母親回到醫院,看着父親氣若游絲的躺在床上,內心十分煎熬,但隔天卻恍若奇跡出現般,醫生突然致電通知他們父親已渡過危險期。

就在這關鍵時刻,父親從政府醫院被轉到私人醫院,而在私人醫院的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時,由於父親太重,醫生也斷言,往後即使父親痊癒,也得耗費至少3年才能完全恢復及行走。

結果,黃父過後卻在短短一週內痊癒,並在一個月後恢復行走能力,看到這種情景,他知道許下的願是時候落實,因此毅然辭掉化學師職務短期出家。

母親之前也很鼓勵他學佛,並曾把佛書交給他,但他左手拿了右手就放下,可以稱得上是與佛的緣份未現,但後來為了還願,他暗自“吃掉”3年,告訴母親他只是短期出家2年。

較後,檳城三慧講堂破列收容他,圓滿他短期出家還願的心願,一年後,他到緬甸學靜坐,並去美國望佛聖找宣化法師,行腳雲游,一走就是20年。原本對旅行沒有興趣的他,在那20年裡走遍佛教國家,只要知道哪裡有名師,他就一定會去拜師。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