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每5青少1憂鬱 正視孩子精神健康問題

(吉隆坡訊)根據2017年全國健康與病發率調查(NHMS 2017),年齡介於13至17歲的青少年當中,分別有18.3%患上憂鬱症、39.7%患上焦慮症、10%有自殺意念(suicide ideation )及9.6%感到非常壓力。

“正向育兒”管理委員會
(Positive Parenting Management Committee,PPMC)主席兼亞太區兒科協會(APPA)秘書長拿督祖基菲里醫生
(Zulkifli Ismail)

Advertisement

“正向育兒”管理委員會(Positive Parenting Management Committee,PPMC)主席兼亞太區兒科協會(APPA)秘書長拿督祖基菲里醫生(Zulkifli Ismail) 指出,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每5名青少年就有2人患上焦慮症、每5名青少年就有1人患上憂鬱症,令人遺憾的是,相信還有許多孩子未被確診,實際數據更高,而且每年都在增加。

他表示,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很多原因,例如虐待、家庭缺陷、家長不切實際的期望、損友的影響、貧窮等,這些孩子有很多都沒有能力去處理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因為他們脆弱,並且容易受到周遭壓力的影響。

“當務之急的是,父母要讓孩子們掌握必要的技能,來應對挑戰並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只有家長養育孩子的方式可以改變未來。”

父母才是需互動對象

ADVERTISEMENT

“我想,家長應該也有意識到,現代孩子的成長,比舊時代的孩子更困難,因為他們受到各種如互聯網、電子配備等的影響,比父母更能左右他們的決定。”

“根據NHMS 2017調查顯示,每7名中學生裡,就有6人活躍於互聯網,而當中有2人沉迷於互聯網。其實,父母才是孩子需要互動的對象,而非互聯網。”

調查也指出,

有自殺意念青少年的人數從7.9%提升至11.2%,

計劃自殺青少年從6.4%提高至9%,

而10.1%青少年企圖自殺。

如果能夠及早發現這些孩子的早期症狀,

就能夠減少這些悲劇了。

他說,“正向育兒”是於2000年成立的非政府組織,創立宗旨是為了強化父母,讓父母可從中獲得各種資料和資訊,包括各專業醫生、治療師、輔導員等提供的專業意見,以便在育兒路上得到幫助和指引。

雙威大學心理學科主任
兼臨床心理治療師伍來運副教授(Alvin Ng Lai Oon)

「沒有A就死」 學業壓力導致焦慮

學術壓力是其中一個導致兒童焦慮並演變成憂鬱症的原因。

雙威大學心理學科主任兼臨床心理治療師伍來運副教授(Alvin Ng Lai Oon)指出,這是因為長期的生活壓力和緊繃,人久而久之會感到疲累,人體會累,靈魂也會累,所以,焦慮症可以衍生憂鬱症。

“很多學生繳付昂貴的學費上私立大學,有些學生則是領取獎學金,他們為了要繼續獲得獎學金的幫助而背負着沉重的學術壓力,這種壓力幾乎是逼近‘沒有A就死’的程度。”

“雖然學生最後得以生存下來,而學校也制定學術等級是驅使學生發憤圖強的動力,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從中學習,只為了考到更高等級而努力背書,而學習是需要思考和解決問題的。”

沒教會孩子開口求助

“以學術等級作為教學目的只會讓人看到學生‘死背’且不懂得回答問題的後果,我在批改學生的論文中發現,一些學生因為記不起答案而隨意作答,而且,這種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多數學生的習慣。”

他提醒,現在的學生都背負着很大的學業壓力,父母都希望可以幫助孩子,但是卻忘了教育孩子開口尋求幫助。當一個人無助的時候,尋求幫助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行為異常,可以嘗試進行溝通,雖然青少年很多時候都不願坦誠,父母可以先從分享自己的經歷來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一旦打開話匣子後,孩子就會道出自己的經歷或問題。”

心理治療、伴侶與家庭治療註冊輔導員芭娃妮
(Bawany Chinapan)

沉迷虛擬世界 少與現實互動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自殺視為需優先處理的公共衛生問題。心理治療、伴侶與家庭治療註冊輔導員芭娃妮(Bawany Chinapan)指出,全世界約有80萬人企圖自殺,平均每一天有200人或每40秒就有一人結束生命。

“很多因素導致青少年自殺,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交媒體,年輕一代都把精神集中在社交媒體,其實,使用社交媒體並沒有錯,因為這是未來生活的趨勢,其普及性就像進食一樣普遍,但保持平衡才是我們要關注的事。”

她說,沉迷社交媒體讓青少年失去了與現實世界的互動,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一個處理社交的功能,需要我們與他人互動,即使網絡世界如何精彩,那也不是真實的。如果一味專注在虛擬的世界,我們就會漸漸與現實世界隔離,並失去社交的能力。

“另外,在馬來西亞,自殺抵觸刑事條文,其實,自殺不應該被視為罪行,因為有些人真的是受害者並且不由自主。如果講究人權並提議廢除死刑,其實更應該關注自殺不應列為犯罪的問題。”

家庭缺陷會影響孩子

“我所接到的學生輔導多數是轉介個案,平均每10個案例中有7人是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其他則是更嚴重的精神障礙、躁鬱症、思覺失調症。通常,這些病人都在接受多種藥物的治療。”

她透露,造成這些學生有精神問題的主要因素,通常是家庭缺陷所致,因為家庭不協調、破裂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通常,我們會嘗試了解學生患病背後的原因,再一步步提供建議和對策。

“小型家庭及雙薪家庭是現代人組成家庭的趨勢,由於缺少支援系統,父母只好把孩子送到托兒所或保母照顧,孩子與父母在一起及互動的時間相當有限,而親子互動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正是嬰幼兒繼愛之後,最重要的發展元素。”

“更多詳情可瀏覽mypositiveparenting.org,網站設有中、巫及英文供參考。”

精神科顧問袁德和醫生(Yen Teck Hoe)

全球病發率20% 兒童青少年是好發群

根據統計,全球精神疾病的病發率是10%至20%,即每5人當中有1人有精神問題。精神科顧問袁德和醫生(Yen Teck Hoe)指出,每個人幾乎都有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而且,仍有很多人未被確診。

“精神疾病也可以被遺傳,但是遺傳率並非100%,而且還有其他病因,因為精神疾病的發生是多因素導致。”

出現功能障礙才求醫

他提到,通常病人都是因為出現功能障礙(function impairment)才來掛診精神科,例如無法上學或工作、頻密請病假、與家人或親友溝通困難等社交與職能方面的障礙,這些都是與疾病相關的表現,需要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他說,在七八十年代,精神科的診治尚未得到充分發展,所以,很多精神病患都無法獲得有效治療而被送往精神病院。

“現在可不同了,我們已經知道影響大腦的重要化學物,像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多巴胺(dopamine)等在大腦里相互作用。”

他補充,當一個人有精神問題並出現功能障礙時,就應該尋求精神科的協助。

“精神疾病不一定是成年人才有的問題,兒童和青少年也是精神疾病的好發群,成年病人需要診治,同樣的,有精神疾病的孩子也一樣要被診治。”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