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檳華堂邀研究會 分享冰心與中國文化

(檳城24日訊)配合第35屆全國華人文化節,檳州華人大會堂誠邀冰心研究會副會長李玲及廣東華僑博物館原館長王明惠,分享《冰心與中國現代文化》及《華僑歷史文化與華僑精神》,用國際角度看冰心的文學對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發展,也探討中國勞動人民對南洋各方面影響與傳承精神。

Advertisement

李玲說,冰心曾加入抗日戰爭前線,經歷五四運動及文化大革命,曾被迫接受勞改,但仍無法磨滅她用文學教育、勸善及散播愛的熱情。

她說,冰心的生命從80歲開始。她在大學撰寫論文時有幸與冰心結緣,了解80歲的冰心迎來第二次創作熱潮,從其作品中咀嚼出細膩、奉獻又安寧的母愛光輝,用文字將母愛、兒童之愛與自然之愛滲透讀者心堪。

ADVERTISEMENT

她說,冰心習慣以男孩視角寫母性,用文字塑造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是中國現代女性原型,是從愛,從心出發,將自己與兒童放在平等地位,以朋友身份分享經驗和學問,而非注重功利的教育。

習慣以男孩視角寫母性

“她(冰心)與丈夫吳文藻曾前往英國、日本、美國及法國遊學,使其作品注入哲學思維,加上她講究‘中文西文化,白話文言化’的寫作風格,至今仍是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的寫作榜樣。”

她說,冰心酷愛大自然,小至蒲公英,大至山川美景都習慣用文字記下,形成一幅幅寧靜又浩瀚的“風景畫”,細膩的情感、突顯的人物情懷、大膽的哲學思想及用詞,都是讓其文學作品傳承至今的因素。

探討華人身分認證過程

廣東華僑博物館館長王明惠在《華僑歷史文化與華僑精神》課題中,深入探討華人從“華僑”,變成“華人”再發展至“華裔”的情感變化及身份認證過程。

“南洋”是明清時期中國人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從中國移居至東南亞一帶的華人被稱為“華僑”,“下南洋”是和平移民、謀生及經商的足跡,也是充滿冒險精神、艱苦奮鬥和發奮圖強的正面態度,其中華僑在海外傳播的中華文化,即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積極傳承的根。

王明惠說,古代時期華僑不能攜帶家眷下南洋且與移居地婦女通婚;近代即東南亞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狀態;現代因中國爆發辛亥革命,男性被禁下南洋,只能由婦女下南洋當“媽姐”(女傭)賺錢。媽姐是貴族身份象徵,家中聘請越多媽姐代表該家族越富有。

他說,當代即中國清末政府重新定制新國籍法,華僑勞工擁有雙國籍,也可憑血統“認祖歸宗”,下南洋的歷史逐漸沉澱。

他解釋,19世紀前,東南亞、大洋洲及美洲等都是荒涼偏僻的地方,自華僑初到之後,憑藉雙手及毅力艱苦創業才將居住地建成富庶的鄉村和城鎮,至今仍有華裔仍追隨老祖宗的足跡,涉獵農業、採礦業、交通業、商業貿易、工業、金融業及服務業等領域並有所成就。

“中國人雖然身在南洋但心系祖國,爾後多批華僑分散在各國定居後逐漸熱愛這片‘居住地’,也發揮華人同舟共濟的精神,為這片土地‘打天下’。”

他說,海外華人社會之所以生生不息,中華文化之所以薪火相傳,僑廟、僑團、僑校、僑劇藝和僑領、慈善和文體功不可沒,它們是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重要核心,是團結的象徵和力量。

他指出,華僑在東南亞定居後落地生根,大量建造僑廟、社團、華校及華文報刊等,凝聚當地同胞的同時也發起與祖國親人通訊的媒介,逐漸在陌生的土地紮根。21世紀後,海外華僑足跡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6000萬同胞。

“華僑敢為人仙、致誠守信、崇文重教、愛國、同舟共濟及大愛無疆,加上當今中國倡導‘一帶一路’理念,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偉大的華僑精神更值得弘揚傳承,發揚光大。”

會上,李玲代表冰心研究會贈送多本文學書籍給檳州華人大會堂圖書館。出席者尚有檳州華人大會堂主席拿督許廷炎、執行委員陳煥儀、圖書館管理委員會主任鄭碧蓮、文學組主任林月絲及副主任拿督斯里李堯慶。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