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蒼祐因素今何在

到了今時今日,每天駛經檳城大橋,來往檳島與威省內陸,不論是檳民還是外州人,他(她)們可說很少會再記起這條連貫檳威海峽兩岸的第二通道乃是敦林蒼祐所留下的“遺產"。

儘管這座從1985年9月14日開始啟用的跨海大橋,當時是由中央政府撥鉅款推行的大型基建計劃,但若缺少了“林蒼祐因素",相信它難以建成,或推遲落實。

Advertisement

若是如此,檳民極可能在相當長期間內,仍需單靠檳州港務局所經營的渡輪服務(第一通道),川行檳威海峽兩岸。

不知是否正因為不再出現“林蒼祐因素",2008年大選後上台的檳州民聯政府與國陣中央政府之關係,即使不算是鬧翻,也似乎陷於某種“對峙"狀態,以致面對一定程度的執政困境。

隨著首相納吉最近向檳民承諾,一旦國陣重奪檳州政權,中央政府將考慮在檳州重新啟動單軌輕快鐵計劃,以舒解檳民的塞車之苦後,“林蒼祐因素"更為彰顯,特別是其所曾帶來的政治現實意義。

所謂“林蒼祐因素",應是指這位第二任檳州首席部長在位21年期間,務實執政,憑藉他個人與歷任首相的關係甚篤,進而維持檳州與中央的良好合作,彼此取得“以民為本"的共識,為檳州帶來惠民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包括大型基建。

ADVERTISEMENT

再者,在獲得中央政府的有效配合下,林蒼祐成功使檳州經濟轉型,推行工業化,分別在檳威兩地開闢自由貿易區吸引國內外投資,解決一度高企的失業率,確保檳州社會與政局的穩定。

這意味國陣傳達明確的政治訊息,只有中央與檳州同屬國陣執政,州民才有望享有更多的發展成果。

18年檳州經濟不進不退

或許未能發揚光大“林蒼佑因素",許子根繼任檳首長18年來,尤其是馬哈迪掌權期間,檳州的社會與經濟發展保持現狀,不進不退,直至身為檳州子民的阿都拉上台後,曾於2007年向檳民“贈送"了大禮,即興建第二檳城大橋、檳島外環公路及單軌輕快鐵,皆屬大型基建計劃。

民政黨主導的檳州國陣政府在2008年大選倒台後,不甘下野的檳州巫統一度“施壓"中央政府擱置在州內所推行的大型計劃,以示報復大多數選民的民主抉擇。

不久後,中央政府宣佈取消原在第九大馬計劃下推行的檳島外環公路及單軌輕快鐵計劃,而第二檳城大橋計劃則不受影響,相信考量到它與國家整體發展利益攸關。

納吉上週六,恰逢檳首長林冠英慶生52歲那天,“贈送"檳民其中一項大禮(單軌輕快鐵),但卻附帶先決條件,那就是國陣必須再度執政檳州,這位國陣大家長沒有說出口,更關鍵的是國陣更須在來屆大選成功守住布城,才能兌諾。

簡言之,檳州在來屆大選後若續出現“林冠英因素",而非“林蒼祐因素",那麼州民將“得"而復失那份失而復“得"的大禮。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