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桃花島

雅俗共賞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一上映口碑勢如破竹,繼《臥虎藏龍》、《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和《色.戒》之後,李安再次掀起新一波流行文化現象,製造了各大城區意猶未盡的話題,引發台中網友無限解讀《少》,乃至在網絡散發“Pi學"熱。一個海上漂遊的故事、一部不可能拍成電影的小說,一經李安精心佈局之下,呈現得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猶如一幅超現實主義的三維畫作。觀眾投入畫中的桃花島,眼前盡是花非花、霧非霧的唯美意象,哪怕再也不想回到現實去。甚至有影評家說,《少》的出現標榜今後不會再有Unfilmable的文學作品。

說書人、魔法師或創造者的層次

Advertisement

有趣的是,《少》的片頭像兒童片,中段像奇幻探險片,看到後段才發覺它是一個探討信仰本質的哲學寓言。片末成年Pi談到他的際遇有二版本:一是他與孟加拉虎理查派克不可思議的漂遊記,如映畫所見;另一是他在日本官員面前口述,揭露殘酷現實中的黑暗人性。然後他問尋找心靈信仰的作家,到底喜歡哪個版本?這也是編導向觀眾拋出意識本質的提問:你相信編導掏空心思用了近兩小時的鋪陳的敘述,還是僅僅五分鐘的口述?前者如奇蹟般不可思議,疑點重重,不完全合理,似乎為後者留下伏筆;後者情節陰暗,一經七情上臉的描述,不失真實性。想必單純善良的觀眾跟劇中的作家和官員一樣,寧可依據劇本的導向,相信展現光明面的前者。於是,李安笑了。

略懂文學或設計學的觀眾不難發現,《少》蘊藏無數的隱喻和符號,例如船難獲救的動物、食人島、理查派克和“林中蓮花"。另外,Pi的家庭宗教觀、漂流意象、第二版本的重要性,和劇情倒敘的方式,皆非無心插柳。不論你在影片中看到孟加拉虎或者上帝,深信業果或者奇蹟,一連串讓你思考信仰的問題已不動聲色地迎向你。觀眾被帶入重重的桃花陣,紛紛尋找出路,各自選擇可以理解和解讀的方式。於是,李安又笑了。

如果拍兒童片的叫做說書人,拍探險片的叫做魔法師,那拍出哲學片的就叫創造者。李安發揮佈局功力,不留痕跡把觀眾騙到奇情魅力的桃花島,像Pi登上的食人島一樣,層層漸進讓我們流連忘返,死心塌地相信編導一切的旨意。李安在他的電影裡就是神,因為只有他才能解開自己佈下的局。

難能可貴的是,《少》不只為藝術家或知識分子而拍;它滲透宗教、文化背景、年齡層以及社會階層,深入淺出讓觀眾看到我們想看的元素,選擇我們願意相信的版本。看電影本來是這回事兒。只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劇情,加深“各求所需"的意識。因此李安會表示:要答案,請自便。

ADVERTISEMENT

普遍上大馬觀眾尚缺踴躍思考的文化。觀眾要是懶得動腦筋也沒關係。《少》一流的視覺效果,還有理查派克的精彩演出,讓觀眾待在李安的桃花島,安逸到不想出來了。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