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有人有情 林佑仁繪出舊建築生命力

現年31歲的林佑仁具備繪漫畫和建築設計圖的技能,為讓更多人可以從欣賞畫作中瞭解建築物的特色和故事,他把漫畫和建築設計的形式融為一體,首創別具一格的“建築故事”繪畫風格,希望民眾能透過作品,感受每座建築物的生命力。

Advertisement

來自吉隆玻的林佑仁從小學開始就愛看漫畫,無論是日本或美國的漫畫,都是他課餘時間喜愛的讀物,這也促使他愛上繪畫。

他常一邊閱讀一邊拿起筆,學畫漫畫人物。因也喜歡數學,因此成年後到英國選修同時融合藝術與數學的科系──建築系。

ADVERTISEMENT

他說,漫畫和建築設計的分別很大,漫畫之所以成為供人消遣的讀物,是因為漫畫的風格讓人容易接受和瞭解。反之,建築設計圖予人很專業和嚴肅的印象,除了建築師和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員,其他人未必看得懂。

他認為,建築設計圖可以畫出一座建築物的結構,但未必能畫出一座建築物背後的故事。

“於是,我於2015年12月回國後,便把漫畫和建築設計圖的形式融合,創作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我的作品不單止畫出建築物的特色,同時也融入漫畫形式。在這種情況下,不只是建築行業人士看得懂,一般民眾也有能力解讀。”

構思生活情景

他披露,當他還在英國留學時,曾畫過當地的古跡。回國後,他一直很想把國內的古跡以融合建築設計和漫畫形式的畫法,繪成精美的畫作。

“我相信古跡的背後都蘊涵了許多歷史和故事。於是,我便嘗試找本地古蹟的資料,結果發現檳城有許多古跡,遂親自到檳城喬治市一遊,並發現其中的張弼士故居是一座有故事的古跡。

“接着,我參觀該古跡至少5次,每一次都會拍攝多張照片, 瞭解張弼士的史跡。回到吉隆坡之後再整理,構思故事和場景後畫成多幅作品,並出版成畫冊《繪畫張弼士故居》(Drawing The Blue Mansion)。”

在其中一幅作品《中庭天井》裏,他以四格漫畫的形式繪出張弼士故居的中庭天井,發現古跡內的窗戶和通風口圖形非常有特色,於是便把該圖形融進圖裏,並構思古跡的主人──張弼士和其第七任妻子陳錦寶一起在天井散步,還有媽姐在忙着打掃,鳥兒在屋內飛的情景。

在另一幅作品《過水》中,他則突破漫畫常見的四格形式,以20個大小不一的格子繪出古跡之美。

意境極為優美

“張弼士故居裏的紅瓦屋頂、門和窗都深具特色,若我只是依樣畫葫蘆,並無法完全畫出它的美感。結果我構想了一個簡單的場景並繪成圖,即雨後一陣涼風輕拂,一片葉子緩緩地從屋頂落下,此時,一個媽姐從屋內打開窗口,看到落葉情景。媽姐將窗前的竹木捲簾捲起,葉子落在天井裏,然後被風吹進水溝裏流走。”

他的構思和精巧的畫功使這幅作品的意境極為優美。

張弼士故居內的六角形紅泥地磚也啟發他大膽地跳脫只在四方格畫框裏作畫的窠臼,並畫出名為《緊密的幾何》的作品。

他也從張弼士的史跡中獲得靈感,在這幅作品裏構思多個不同的生活場景,包括張弼士與姨太太在屋內走動,姨太太在打麻將和忙着針線活,媽姐則在忙着家務事。每個六角形畫框緊密地相連着,不停地切換古跡裏各個角落的場景。

繪拉薩敏申組屋

林佑仁說,無論是歷史古跡或是一般市民所居住的人民組屋,其建築物不只是由鋼筋水泥築成的結構而已,每座建築物都有屬於它們的故事。

“2017年,我聽表嫂說,她童年時住在位於吉隆坡新街場(Sungai Besi)已有約50年歷史的拉薩敏申(Razak Mansion)人民組屋內,有關方面當時準備拆除組屋再建造公寓。我在聽到表嫂敘說她在那裏長大並生活的故事後,決定在人民組屋被拆前,到那裏走一趟。”

他披露,拉薩敏申人民組屋只有四層樓高,這座組屋的最大特點是每一層都有很長的走廊,一面外牆是由許多通風磚塊建造而成。

他說,住在組屋的孩童經常聚在一起玩耍,鄰里之間也相處融洽。這種情景在現今新式公寓住宅區內未必可以見到。

“於是,我把當時的情景畫了下來,包括畫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爬上通風磚塊,把鞋子擺放在通風口,以及家庭主婦在煮飯的情景。即使組屋已走入歷史,但它在許多居民心中依然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畫建築也重情感

林佑仁說,無論建築物新或舊,面積大或小,每個人都會對某個地方或空間產生情感,可能是從小到大生活的住家,也可能是常光顧的小店,或是曾經求學的學校,他的作品畫的就是建築及人的情感。

吉隆坡孟沙區(Bangsar)是一個聚集許多高級住宅區、廣場,還有冷氣咖啡廳的地區。雖然如此,他卻對孟沙區一間坐落在Jalan Kurau的傳統印度餐廳情有獨鍾。

“雖然孟沙區有許多冷氣咖啡廳,但我特別喜愛到這家印度餐廳用餐。每當我坐在餐廳前面用餐時,可以看到印裔老闆娘在後面廚房切洋蔥,還有她養的小貓在店裏走動,向顧客撒嬌討吃。這樣的情景讓我感覺到,雖然小店面積小,但很有生命力,無論是老闆、顧客或寵物之間的互動都很好,親切感十足。因此,我把所觀察到的情景都繪成一幅畫。”

繪母校求學回憶

林佑仁曾在歷史悠久的吉隆坡聖約翰國民中學(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St. John)就讀。他說,求學時,經常於上學或放學時段在學校附近走動,並對那裡的街道和建築物有着濃濃的情意結。

目前,他除了是一名畫家,也在吉隆坡一家建築公司擔任建築設計助理。今年,他參與一項把舊倉庫改裝成藝術中心的修復計劃,該藝術中心就坐落在母校附近。

“舊倉庫經過修復後,今年7月蛻變成‘The Godown’藝術中心,供藝術工作者租來作為工作室,或是舉辦工作坊、講座或展覽的場地,它就坐落在聖約翰國民中學附近的Lorong Ampang 7。”

由於該區的一景一物都裝滿了求學時期的美好回憶,因此參與修復計劃期間,他也畫了一系列畫作,並出版成畫冊《從山坡走到小河》(Down The Hill To The Rivers),內容敘述一名男中學生帶着妹妹放學走路回家途中,從聖約翰國民中學路經教堂、辦公大樓,再走到“The Godown”藝術中心的過程。

“我每次畫一幅畫作或一系列作品之前,都會先構思故事。因為我認為故事可以讓畫中的建築物更有生命力,也讓人更容易瞭解建築物的歷史價值,以及它在不同時代所經歷的演變,進而更加懂得珍惜它們。”

畫作有情節沒對白

林佑仁一直都是手繪作畫,他先用鉛筆作畫,然後用黑色鋼筆再畫一次。其畫作都是以黑白呈現。他說,因為專業是建築設計,因此比較喜歡黑白畫。

有別於一般漫畫會加入對白,雖然作品有漫畫風格和故事情節,但他的畫作角色都沒有對白。因為他相信讀者有能力瞭解箇中故事。

他分別於2015年在檳城,2017年在吉隆玻舉辦過個人畫展,並計劃未來再出版畫冊和舉辦展覽,與民眾分享更多精心之作。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