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會動吞嚥眨眼流淚 植物人活着沒感知

(香港訊)一般人對“植物人狀態”的患者(俗稱植物人)認知不多,只知道他們躺在床上動也不動。

腦神經外科熊偉民醫生

Advertisement

腦神經外科熊偉民醫生解釋,植物人不是疾病,“植物人(vegetative state),是描述一個狀態”。導致這個狀態的成因,包括腦創傷、中風、嚴重腦退化(如晚期阿茲海默症)等。

而這個臨床狀態,有可能隨時間和不同因素改變。

腦神經外科方道生醫生

內分泌不協調會流淚

ADVERTISEMENT

腦神經外科方道生醫生則形容,植物人就如一棵草,需要外人澆水和照顧。當遇到外來刺激時,他們也會如一些植物般會動,但多是來自自然反射動作,非有意識為之。

“他們會吞嚥、眨眼、動手指,甚至流淚。但流淚不等同哭泣,哭泣是因為情緒受刺激,例如是悲傷;植物人落淚並非來自情緒刺激,可能是內分泌不協調,或是鼻淚管閉塞,以致眼淚不由自主地流出。”

植物人睜開眼,是否代表他蘇醒、恢復意識?

熊偉民解釋,植物人本來就處於清醒狀態,因此會張開眼睛。在沒有藥物影響、維生指數穩定的情況下,他們是清醒的,但對周邊事物沒有感知,不能作出反應和溝通,就是植物人狀態。

“如果病人不會張開眼睛,就是不清醒,是昏迷(coma)狀態。”

保持腦幹功能呼吸心跳

事實上,植物人並非如外界想像般一動也不動,除了會睜眼之外,熊偉民表示,植物人仍保持腦幹功能,因此也能自行呼吸,腸胃會蠕動,心臟會正常跳動,會調節血壓穩定。

“但由於大腦皮層功能受損,因此不會思考、判斷和反應。”

看電視劇時,看到片中植物人頭髮會變長,面上會生皺紋,植物人會成長嗎?是否是誇張演繹?

方道生指出,實際上植物人會如植物般生長;只要腦下垂功能沒有受損,能分泌出各種激素,如生長激素,頭髮照樣會變長,女性會有月經,小朋友都會長高。

狀態持續愈久更難康復

植物人會康復嗎?

熊偉民引述1994年的美國研究:

如果植物人狀態維持1個月,約有4成可能恢復意識,

約3成可能因併發症如肺炎而死亡,

餘下約兩成半維持植物人狀態。

若植物人狀態維持6個月,則只有1成機會恢復意識。

植物人狀態維持愈久,代表腦部受損愈嚴重,恢復意識機率就會很微。但亦有外國個案,有植物人在7年後恢復意識,在醫學上也並非不可能。

“而除了時間,還有其他因素影響他們恢復意識的進度,包括腦部受傷原因、有無其他疾病、年紀,例如年紀較輕的患者,腦部修復和康復得會較快較好。”

熊偉民遇過不少“撞傷頭”而腦創傷的病人,在經歷1至2個月植物人狀態後,逐漸恢復意識,可以重回正常生活。

但如果因非腦創原因而變成植物人,例如是中風,腦部受損一般較嚴重,較少能完全康復。

不過,熊偉民亦接觸過一名中風病人,維持5年植物人狀態後,慢慢能回應指令和用手握住東西,情況好轉為微意識狀態(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說話聲音有助刺激喚醒

什麼是微意識狀態?熊偉民指出,如果病人能根據指令動手腳,跟他說話時他會流淚或口吃,就是微意識狀態。

病人會對身邊人和事有低程度認知和少許反應,“但一時可以,一時不可以。”

方道生以他一個病人作例,每逢見到醫生就會發出“巴巴巴”的聲響,“尤其我問他,就回答這句。他絕對有意識(做這個行為),但內容就無意思可言,當然與一言不發的狀態有分別。”

要幫助患者脫離植物人狀態,兩位醫生都鼓勵家人可多正面刺激病人。

方道生建議,可從聽覺着手,例如播放音樂、說話聲音、收音機等,“有些患者耳朵長期打開,如果有電波能進入大腦,有些聲音喚醒他,未嘗不可。建議因應患者的興趣而選擇,會較容易‘叫醒’(恢復意識)”。

他舉例,曾有患者一聽到孫兒說話聲就眼睜得很大,這可能是接收到信息的例子。

他表示,處於微意識狀態的患者,康復的機會高於植物人,但這狀態亦可能會永久,因此,植物人能否恢復意識及其進度難以預料。

他說,行醫多年,還未遇過完全回復至正常的個案,然而於植物人及家屬而言,任何一小步改變已是很大進步。有曾處於植物人狀態的人,4年後能與照顧者以動作溝通,當叫他拋球時也能做到。

“這聽起來好像很低程度,但你想像一個人從完全無法溝通,到聽到你的指令,明白並做到指令,並不簡單。”

照顧不好會出現併發症

以現今醫療科技,除非植物人本身有其他疾病,方道生指出,一般而言只要護理妥當,他們的壽命可與正常人相若。

但植物人的護理十分重要,熊偉民指出,如果照顧不好,會出現很多併發症,如肺炎、尿道炎、褥瘡等,有可能因而死亡;相反如果無節外生枝,植物人獲妥善護理,腦部充分休息,就有機會好轉。

“植物人如果沒有其他疾病,毋須留院,可以安排在家照顧或入住療養院。”

惟熊偉民提醒,要注意植物人需要全天候、貼身護理,包括餵食、轉身、清理排泄物等。

與植物人相似 閉鎖綜合症有感知

植物人狀態在醫學上有定義,但方道生認為,終歸是學術層面,當面對家屬時,他會小心運用這個字眼。

“任何腦部受傷,都要給予時間恢復。”有文獻說等1年,(恢復意識)機率很低才開始叫(植物人),但這都是academic。作為面對病人和家屬的醫生,過早標籤為植物人並無好處,家人不會變得開心。”

他說,由於醫學上充滿變化,植物人有無機會恢復意識、什麼時候恢復意識,醫生也說不準。

連醫生都不易分辨

他認為,植物人與閉鎖綜合症(locked-in syndrome)非常相似,有時連醫生都不易分辨。

“植物人是完全沒有感知,但閉鎖綜合症和微意識狀態患者,對外界有感知,只是閉鎖綜合症病人可能接收到卻無法表達。”

他解釋,或許病人腦部掌控聽覺的部分嚴重受傷,無法聽到聲音,但不影響他本身的理解及表達能力;又可能他聽到聲音卻無法理解,或者無法表達,“因為病人不能解釋,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情況)。”

父癌逝患者隨後亡

方道生分享一個案例,在1980、90年間,一名十多歲年輕人因頭部受創入院,搶救後陷入植物人狀態。傷者爸爸20多年來無微不至地照顧,直至他成長至40歲。最後爸爸患癌離世,患者繼而在2個月後死亡。

方道生回想:“每次爸爸探望時,感覺上患者的狀態活躍一點,我懷疑他介乎植物人狀態與閉鎖綜合症之間。當爸爸不再來,是否對他產生負面影響?我不排除這個可能。”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