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型冠狀病毒

曾月入過萬到零收入 導遊轉賣蛋撻闖片天

報導:王萌翔/林真珠

(檳城27日訊)疫情前曾經月入過萬的導遊郭鈺翎,過去11年專帶歐洲旅遊團,過著“嘆世界”的悠閒生活,詎料去年3月18日我國因疫情而實施行動管制令後,讓她一夜之間掉入了人生谷底,甚至在疫情期間還紛紛傳出同行朋友因為撐不住“零收入”打擊而自殺身亡消息 ,讓她深刻體會“人生無常”這一句話。

Advertisement

專帶金牌旅遊公司歐洲旅遊團的郭鈺翎(40歲),去年曾經歷半年的“零收入”情況,讓她倍感壓力,尤其她又是一名單親媽媽。為了撫養一名11歲兒子與年邁雙親,她告訴自己生活再難也必須扛下壓力繼續活下去。

雖然不再擁有過萬收入,但當蛋撻小販一樣讓郭鈺翎活得精彩。

她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說,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想不通的人,她最後鼓起勇氣放下身段,走向當起蛋撻小販之路。

一天最高峰可賣出700個蛋撻

ADVERTISEMENT

她說喜歡粵語一句俗語“馬死落地行”,就因為這句話讓她當下轉念。她說,從去年9月16日開始,她當起了小販,從初期不懂如何製作葡撻與蛋撻點心,到現在短短9個月後,她一天最高峰已經可以賣出700個蛋撻。

“目前咖啡店無法堂食,不過我過去1個月每天平均還是能夠賣出200至300個葡撻與蛋撻。”

疫情前,郭鈺翎幾乎每月都帶團飛歐洲兩趟,過著一邊旅遊一邊工作的生活。

她說,疫情期間最令她難過的,就是她所相識的兩名同行都相繼選擇自殺離世,讓她感嘆人生無常。如果這兩名朋友,能夠在最困難期間遇到“貴人”,或許她們人生結局就會不一樣。

“有一名吉隆坡的同行,也是一起從事歐洲旅遊團導遊的朋友,在去年3月18日我國宣佈‘封國’的1個月後就傳出這名朋友跳樓自殺身亡的消息。”

同行紛紛難捱經濟壓力

“從朋友口中得悉,這名男性同行因為沒有收入,承受不起經濟壓力,就草草了結了自己的生命,留下老婆與3名孩子。”

她說,另一名來自檳城的同行,也因為長期有憂鬱症,同樣經歷不起經濟壓力,今年5月在家中燒炭自殺身亡。

“這名同行在出事之前,還曾經來我的檔口光顧支持,沒料到不久後就傳出他自殺的消息。”

“我要奉勸同行朋友,人生沒什麼大不了,一切都是被逼出來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堅持下去,時間不會辜負我們,一切都可以扛過去的。”

她說,這個疫情屬於全球性,不能因為遇到挫折就萬念俱灰,生活所有苦難都是我們前進的基石,你要逼自己堅強,勇敢,不然你就會被打得趴下去。

“我何嘗不是曾經享受過月入萬元的生活,但誰也沒有預想到,這場冠病疫情比起2001年911恐怖襲擊,以及2003年沙士疫情更嚴重摧毀全球旅遊業,而且還無法預計何時才是疫情的終點。”

疫情反而讓她更堅強活下去

郭鈺翎說,疫情沒有讓她倒下,反而讓她更堅強活下去,主要是因為她遇上打沓仔街噢噢咖啡店的老闆。對方曾經是她帶過的歐洲團客人之一,或許這名老闆是她冥冥中的貴人,更印證了天無絕人之路。

烘培本來不過是郭鈺翎生活中用來打發時間的“玩意兒”。她說,去年某天重遇這名老板,對方瞭解自己的狀況之後,二話不說鼓勵她到其咖啡店售賣蛋撻點心,更不嫌棄她從零開始學習做蛋撻。

她聲稱:“那個時候我還很猶豫,因為我從來沒有做過蛋撻,只有一些烘培的小知識,但是為了生活,還有一名兒子需要養育,我管不了這麼多,硬著頭皮接下蛋撻點心這個生意。”

“我一邊學習一邊賣蛋撻點心,從批評聲到誇獎聲,讓我感到自己的耕耘終於有了收獲。在烘焙蛋撻過程中,雙手更無數次被燙傷留下痕跡,吃盡苦頭留下了不少眼淚。”

她說,本身從高中三畢業後就投身旅遊領域,至去年已經有22年,沒有想過9個月前轉行當小販,還能夠挨出了一個小成績。

“在疫情下,身段已經不再重要,能夠每天掙點錢給家人溫飽,才是我現在的責任。”

她說,能夠放下身段當小販,很多同行、朋友,甚至是歐洲團客人都感到很驚訝,但是在知道她的處境之後,這些朋友都紛紛給她鼓勵與支持。

這是郭鈺翎帶領本地客人展開歐洲之旅的照片。

收入雖然銳減但生活更充實

郭鈺翎不否認,現在賣蛋撻收入與之前當導遊收入比較,的確銳減了60%。不過,現在的生活起得比以前充實,也擁有更多時間與孩子和家人在一起。

“這個疫情考驗不少人的意志力,但凡事有得也有失,一切看你願不願意放下身段,走出鉆牛角間的負面思緒。”

她說,現在的生意還做得不錯,她還聘請了兩名過去同行幫忙一起經營這個小檔口。

她說:“沒有辦法重回過去輕鬆的生活,疫情下已經習慣早起早睡,日夜顛倒日子完全不一樣。”

她指出,根據她瞭解,有些歐洲團導遊同行,有些已經轉行當電召車司機、賣報紙、泡咖啡頭手或者賣保險。

幸運改行能夠得到家人諒解

導遊行業終始還是郭鈺翎的最愛,她說:“如果還有機會,我還是重回這個行業。”

她說,自己除了懂得英語,也掌握法語,對從事歐洲旅遊團導遊有一定的優勢。

她坦言,在疫情爆發初期,她為了生活,連口罩、洗手液、面膜什麼都賣。

“所幸改行當小販的決定能夠得到雙親與兒子的諒解。剛開始時,家人會質疑為何帶團這麼久沒有儲蓄,怎麼會弄成這樣子?”

她說:“經過我以實際行動努力打拚下,才慢慢獲得家人的諒解。”

她說,這段艱辛日子,她對兒子蠻感恩,因為兒子很懂事,沒有讓她太大操心或者讓她添麻煩。

疫情期間,她也配合顧客一起行善,捐獻蛋撻點心給三輪車夫、孤兒院或老人院。

林芯悅

林芯悅:疫情下容易出現情緒波動

今年首5個月,檳州警方接獲53宗自殺的投報。注冊輔導員林芯悅指出,疫情下帶來的種種改變,確實讓人容易出現情緒波動、想法負面的時候。

林芯悅與多個相關關懷與輔導組織合作,通過這些組織的轉介,為許多尋找協助的民眾提供輔導。

她今日受訪時說,疫情下她們的輔導工作未曾停止過,通過電話一一為這些尋求協助者提供輔導。

“我所接獲的輔導個案確有增加的現象,這些尋求輔導者,多是因為疫情帶來種種挑戰及改變,從而出現情理波動、負面想法。”

她指出,雖然這期間所接獲的尋求輔導電話增加,但當中向她透露欲自殺或有此念頭的不超過5個。

她說,接獲輔導的個案當中,包括面對經濟、工作壓力的,一些因工作模式改變,就如目前居家上班,變成邊上班邊在家顧孩子等所出現的壓力。

她說,在疫情衝擊下,人們生活或工作都受影響或有所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情緒上的波動就會來得快。

“往往這些尋求協助者,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已糾結成一團,即可能工作受影響,以致經濟出問題,導致與家人之間關係不好等,輔導過程除了聆聽,也會找出他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方向,以便糾結成團的問題有個出口,把面對的問題變得小些。”

她說,曾有一名電召車司機尋求協助,對方因疫情影響生意,經濟出了問題,家人也因面對生活開銷壓力而出現爭吵情況。

“對方在輔導過程表明願意做多幾份工作,我就以此輔導他,他也因此作出改變,當送餐員解決經濟上的問題。”

“雖不可能為尋求協助者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但通過輔導可以讓問題變得更小,讓問題有個出口,問題也會逐步獲得解決。”

她歡迎大家撥打電話尋求協助,一通電話可能讓人有個紓解的管道,也可能有了一個的希望。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