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晚晴一照護】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 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的認知障礙症,佔所有病例6成,成因是腦細胞出現病變而逐漸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患者會出現健忘、表達及行動能力衰退等8個先兆,病情更會隨時間惡化。

(香港訊)雖然現時治療已有突破,惟仍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所以預防及延緩疾病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是治療的大方向。

Advertisement

腦神經科吳炳榮醫生

老年科梁萬福醫生

佔認知障礙症6成病例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吳炳榮醫生指出,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從60歲開始只有約1%,之後每5年會增加一倍;年屆85歲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見此症的發病率會隨着人口老化而越見嚴重。

ADVERTISEMENT

在香港,據醫院管理局統計數字指出,2022年約有近85,000名認知障礙症患者正接受治療。此外,據衛生署與統計處進行的研究推斷,2039年將有33萬人患有認知障礙症。

發炎萎縮影響認知功能

他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是當大腦的神經系統細胞內出現濤蛋白(Tau Proteins)異常沉澱,以及在大腦表面出現澱粉樣蛋白(Amyloid)沉澱,腦部不斷積聚這兩種蛋白質,細胞會受到干擾繼而死亡;當腦部衰退及腦細胞死亡至一定程度,腦組織便會開始發炎和萎縮,令患者出現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

他續指, 除了年齡、家族病史及遺傳基因變異等不可逆轉的因素,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素包括:

◆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和高膽固醇

◆頭部創傷

◆聽力受損

◆飲食不健康或營養不均

◆抑鬱症及壓力

◆缺乏社交

行為轉變家人提高警覺

阿茲海默症的潛伏期可長達10多年,期間患者會持續出現病理變化,當病情發展至臨界點,病徵才會陸續浮現。他提醒家人或照顧者可留意家中長者有否出現以下徵狀,加以警剔:

◆記憶力變差:忘記剛得知的資訊,或重要日子及活動;重複詢問相同事情。

◆在計劃、執行或解決問題上出現困難:可能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出現困難、無法專心,或比以往需要更多時間處理。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忘記日期、季節和時間的關聯性,有時會忘記或不清楚自己身處何方。

◆對視覺影像和空間的理解出現困難:可能在閱讀、判斷遠近距離和顏色認知及對比上出現困難;或當看着鏡子時無法理解自己就是鏡子裏的那個人。

◆表達能力出現困難:可能在未完成句子時突然停頓、不斷重複語句或用錯詞彙表達。

◆方向感變差:外出時會較難認路,導致容易迷路。

◆對事物及社交失去興趣:開始不再有嗜好,退出或避免社交活動,將自己隔絕。

◆情緒及性格轉變:變得困惑、憂鬱或焦慮。一旦離開自己認定的“舒適圈”便會感到不安或心煩意亂,甚至對身邊熟悉的人失去信任,例如常懷疑被人偷錢。

建良好習慣多訓練腦力

“認知障礙症的徵狀非常明顯,更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故建議家人及照顧者應多留意長者的身體狀況,定期為他們安排身體檢查,並留意起居作息有何變化,以便及早求醫,對症下藥。”

“除了影像掃描,抽取腦脊髓液或血液化驗都是常用的診斷方法。小部分病人的阿茲海默症與家族遺傳有關,這可能源自於基因突變或濤蛋白出現變化,如果能從普查中驗出相關變化,便可盡早得知病人是否有阿茲海默症的潛在風險。”

另外,如果脂蛋白(apolipoprotein ε4)的基因組合排列有異,也會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如果能透過檢查及早發現問題,患者可早接受治療。若同時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恆常運動、健康飲食、控制酒精攝取量、戒煙、維持正常社交活動,及多進行訓練腦力的遊戲,更有助防止病情發展至更嚴重的階段,達至預防目的。

關心患者提供適切輔助

他提醒,作為家人及照顧者可在日常生活上中為患者提供輔助,如在家裏放置和時間、日子有關的指示,譬如放置字體較大的日曆、將時鐘放在顯眼的位置,提高他們對時間、日子和所處地方的認知,有助減低他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混亂感覺。同時,應給予長者多點關心及鼓勵,對減低患者的焦慮及改善病情有莫大幫助;並要鼓勵長者多參與運動和多動腦部的活動,也可以減慢病情的發展。

認知障礙症有真假 腦病引致假性可根治

適當的治療和訓練可以緩減認知障礙症患者病情惡化,也能減輕家人和照顧者的壓力。

年紀大記性轉差、退化就必定是認知障礙症?答案是未必!

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同樣會出現認知能力問題,若能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是可以根治問題。

不過,一旦錯過治療時機,則有可能由假性變為真正的認知障礙症。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助減退化速度呢?

發病率較柏金遜高

養和醫院老年科主任梁萬福醫生指出,一些腦病如腦炎、腫瘤、積水,以及甲狀腺分泌、維他命B12不足、抑鬱症等,都可以令患者出現假性認知障礙症。

他分享曾有一名60多歲的病人,在3個月內認知能力顯著下降,無法打理生意,以為自己患上認知障礙症,但經檢查後發現病人是由於過敏性腦炎影響認知能力,經適切治療後已一切回復正常。

他強調,由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只要接受治療便可痊癒,而認知障礙等症狀也會消失。因此他提醒,不要把認知問題一律當作是退化毛病,若懷疑自己或家人有認知障礙,應盡早求醫接受評估。“切勿等到腦細胞壞死後才進行檢查、治療,屆時有可能已無法逆轉病情。”

認知障礙症與柏金遜症都是長者常見的疾病,但前者的發病率較高,並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60歲以上長者的發病率為5%,到85歲發病率升至25%。

他指出,要分辨認知障礙症,可留意家人或親人有否出現記憶力、認知能力及判斷力衰退等問題,包括金錢運算、說話能力、時間空間及是非認知等。

“例如有主婦會不斷重複購買同一類蔬菜回家,導致整個冰箱也堆滿鮮魚;又或經常重複查問同一件事,甚至會把錢包放入衣櫃,以至把重要的人和事忘記,凡此種種情況發生都必須提高警覺。”

他建議,若發覺自己或家人善忘程度比同齡人士為差,經常忘東忘西,判斷力亦越來越見偏差,則有可能患有認知障礙症。

適當治療有大幫助

無論是腦細胞退化引起的阿茲海默氏症,還是因腦內微細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又或是混合兩者的認知障礙症,目前也未有根治的方法,但適當的治療對患者有很大幫助。

他表示,阿茲海默氏症可以用藥補充不足的神經傳遞物質“乙醯膽鹼”,從而改善病人的記憶;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則控制好三高等風險因素,藉以減少對腦細胞的傷害,遏止病情惡化。此外,適當的行為治療及記憶力訓練,加上平日多運動及多鍛煉腦袋,都有一定裨益。

可為患者做好的準備

對患者提供治療的同時,他強調,協助照顧者做好準備,多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為他們安排生活照顧等,都是“治療”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重要一環。

無論家人或照顧者,都可考慮盡早讓病人進行預設醫療指示、做好長遠財產及財務安排、日常照顧方面要有預防走失和跌倒的措施,並要監察患者的生命指數,務求讓患者能夠“大小通暢,出入平安”!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