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時間催化醬香 缸釀醬油滴滴皆辛苦

特約報導 +攝影╱高寶麗

在艷陽底下,煮熟並接種了麴菌的大豆在陶缸裡歡天喜地地享受日光浴,這一刻,它們正在進行着緩慢而靜態的發酵過程,若靜下心來感受,幸運的還能夠看到缸裡的大豆在冒泡,或聽到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譜出的曲調……9個月後掀開蓋子,甘醇濃郁的醬香撲鼻而來,抽取出來的醬油光亮光亮的,放在舌尖一探,呀,鮮鹹甘香!這一季的收成,是堅持古法釀製醬油匠人的心血呀!

Advertisement

發酵好物 2

馬來西亞擁有最炙熱的陽光,每一滴古法釀製醬油都融合了陽光的滋味。(受訪者提供)

麴菌繁殖第四天。(受訪者提供)

古法缸釀醬油在本地已幾成絕響,所幸,還是有匠人堅持不放棄,把這美麗的傳統與精神延續下去。

ADVERTISEMENT

踏入古法手工醬油“慕”(Mu Artisan Soy Sauce)的夢工廠,排列整齊的陶缸像列隊似的展示傲驕面貌,無他,只因為這些年代久遠的陶缸少一個就沒了一個,想要買,門都沒有!

“慕”的幕後掌舵人是一對感情深厚的表姐妹何佩詩和謝思俐,她們是家族醬園的第三代傳人,負責把上兩代人的心血及傳統釀製工藝承傳下去,請她倆敘述古法釀製的故事時,那大半個世紀的畫面一幕幕在腦海播放,確實美好。

第一代創辦人是何佩詩的爺爺何雙發,來自廣東新會,落戶吉隆玻時為了幫補家計,於1957年在屋旁釀製醬油,“那時用的是龍紋陶缸,俗稱鹹蛋缸,以前是用來醃鹹蛋。爺爺用龍紋陶缸來釀製醬油,由於這陶缸是陶土製成,很多村民用它來盛水,冰冰涼涼的,適合沖涼。”

在何佩詩的記憶中,當年的爺爺騎上腳踏車,把一罐罐的醬油配送至餐館和小販手裡,屋旁大約30個陶缸給這個家庭帶來足夠的溫飽。

“拯救陶缸”費心費力

後來,爺爺把手藝傳給何佩詩的父親何德義,陶缸數量增至約70個,無論如何,在孩子們都長大事業有成後,何德義卻打算結束醬園,原因是這一行太辛苦,不想孩子繼承這艱辛祖業。

當何佩詩辭去銀行工作回到醬園時,父親極力反對,但她卻積極地投入醬園發展包括申請公司,創立“新誠發醬園”,擬定公司未來方向,導入高溫殺菌後製技術,在包裝方面也下了心思,甚至搬遷到小型工業區推動有系統和SOP的生產線。謝思俐也在5年前辭掉工作到醬園幫忙,兩人創立了“慕”品牌,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在她倆身上發酵並獲得證明。

聽兩人追憶“拯救陶缸”的故事也很感人,“市面上很難再找到這種陶缸,今天打爆了一個,這世界上就少一個。因此當我們聽到有哪一家醬園要結業,就會去把陶缸搶購回來,每一個陶缸大約80公斤重,單是運送已是一件費心事。”

從一直不斷地搶購和收集,如今醬園內的小缸有大約250個,大缸將近70個,爺爺當初留下的“龍紋陶缸”大約30個,它見證了醬園一路走來的發展,專供展示用途,躍身為鎮園之寶。

5張圖細訴 釀製過程

古法釀製醬油,發酵之美在無聲無息中傳送!

古法釀製醬油只採用基礎的5種成份,包括非基因改造黃豆、蔗糖、麵粉、海鹽和過濾水,雖然原材料簡單,但在釀製過程中注入心機和耗長時間讓它發酵美好,因此與工業醬油很大差別。

垂吊在辦公室內的5張步驟圖,圖文並茂地敘述釀製醬油的手法,肯定能滿足大家對釀製過程的好奇。

圖片一是“備豆製醬”,將進口的非轉基因大豆經過清洗再煮熟,成為製醬的主要成份。圖片二“拌粉製麴”,煮熟的大豆攤於拌料台上,待冷卻後即與母麴和麵粉拌和,置放室內5天,讓麴菌繁殖。圖片三“下缸發酵”,是將大豆置入陶瓷缸內,在猛烈的太陽幫助之下,展開長達9個月的自然發酵之旅。圖片四“抽取過濾”,完成發酵後的清香醬油被抽取,過濾渣滓後再以高溫殺菌,不添加任何色素、味精和防腐劑的頭抽由此而生。最後一張圖片則是包裝成品,送往每家每戶。

謝思俐(左)和何佩詩(右)是家族醬園的第三代傳人,負責把上兩代人的心血及傳統釀製工藝傳承下去。

為完好工藝  出國取經

古法釀製醬油是一種藝術之美,注入科學元素則更加圓融和成熟,也難怪,何佩詩和謝思俐那麼迷戀和醉心於古法釀製,因為藝術和科學擦出的火花,實在教人心動!

為了確保醬油的品質,也讓食客瞭解吃入什麼,他們在大豆下缸的時候,都會記錄下編號,釀製過程如同十月懷胎的母親,時刻關注每一個變化,對抽取及後製發酵成熟的醬油也格外謹慎,確保賣出的醬油都具備“身份證”,包括醬油出自哪一個陶缸、第幾瓶裝等等。

馬來西亞擁有很炙熱的陽光,每一滴古法釀製醬油都融合了陽光的關愛。“慕”醬油的純正頭抽,入口是陽光醞釀黃豆發酵的精華,馨香甘醇口味在舌尖上舞動,一滴就品出精髓。

為完好傳統釀製醬油這一門工藝,這對表姐妹倆曾經到日本、台灣取經,但她們發現,相對擁有四季的國家,大馬最珍貴和炙熱的陽光,是上天賜給的恩物。

她倆指出,把品牌取名為“慕”,一來是仰慕和感激上一代的傳統工藝,二來英文“mu”則是法語“musees”的縮寫,是博物館的意思,“傳統釀製醬油是一種藝術之美,需要被記錄和傳承下來,我們希望能夠創設醬油博物館,像日本、台灣那樣,把這一種傳統手工精神傳達給大眾。”

“慕”的標籤設計上有兩隻鯉魚在遨遊,“這是一個家族手藝的傳承,我們一家人在精釀醬油,是圓融用心的成果,因此希望當它躍上大家的餐桌時,能吃出圓融和喜悅。”

煮熟的大豆攤於拌料台上,冷卻後與母麴和麵粉拌和。(受訪者提供)

爺爺當初留下的“龍紋陶缸”見證了醬園一路走來的發展,專供展示用途,是鎮園之寶。

發酵和發霉 一線之差

古法釀製醬油的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大豆在發酵過程中,受到天氣、溫度、濕度和時間等等的考驗和影響,每一個釀製出來的成品多少都有差異,如何讓它保持一致性,最考驗功夫。

“發酵和發霉只是一線之差,若處理不當,尤其是在‘拌粉製麴’和‘下缸發酵’這兩個步驟若有出錯,那麼釀製的成果就不理想了。”

在品質把關上守得嚴謹,獲取的成品才會得到認可,因此,從酸鹼值、鈉的含量、色澤,到味道的交匯融合、濃稠度等等都是一個個的關卡。

對於未來,她們希望能夠往健康系列發展,除了現有的頭抽、有機醬油、椰糖醬油和柚味醬油,盼望可以研發更多新產品,讓馬來西亞的傳統精釀醬油在世界放光芒!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