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早發現早治療提高存活率 3癌篩檢僅收1令吉

(吉隆坡訊)目前,衛生部提供3類型的癌症篩檢,包括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但並非所有癌症都可通過篩檢而及早發現,特別是胰腺癌等較為“狡猾”的腫瘤,因此國人本身對健康的醒覺,以及在生活中採取預防措施如健康飲食、調整生活作息等才是關鍵。

Advertisement

家庭醫學專科顧問陳欣怡醫生(Tan Sing Yee)指出,“根據2015年國家健康與病發率調查(NHMS),心血管疾病、呼吸器官感染及癌症位居國民死因冠亞季軍,而在一些較為發達國家如美國,癌症是第二大健康殺手。”

“早前著名腫瘤科醫生穆克吉撰寫一本著作《眾病之王》,作者把癌症形容為眾病中最‘難搞’及最‘霸道’,凸顯了癌症在現今社會中所造成的種種不安。”

ADVERTISEMENT

她提到,很多人誤以為癌症是現代文明病,其實不然,早在人類誕生以前即恐龍時代,癌症已存在這個星球上,這點可從考古學家在距今1億5000萬年前,即侏羅紀時的恐龍化石上發現到腫瘤的痕跡獲得證明。

60歲後患癌機率增

“癌症,或者喚作腫瘤的英文字眼為cancer,這個詞是源自希臘語‘螃蟹’而來,當人們發現惡性腫瘤就像樹根般在大樹周圍不斷擴張,以及在腫瘤周遭蔓延的血管,就像螃蟹張牙舞爪的樣子,因此就以此為名。”

她說,在人類有限的歷史長河中,第一次記載癌症是大約4600年古埃及的醫書中,當中提及一個在胸部腫塊的病例,至於這個病例的治療法,醫生只是無奈地寫下短短一句話,那就是“沒法治療”。

“問題來了,為何明明上古時代的疾病卻成了這個時代的健康殺手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單一細胞演變成癌細胞絕非一瞬間,它必須耗上20至30年以上的時間,在一次又一次的突變,一次又一次逃脫免疫系統的‘圍捕’才可以成為‘眾病之王’。”

“也因此當一個人到了60餘歲後,患癌的機率比其他年齡階層來得多,而這與人類壽命的延長有着緊密關係,因此究竟是長壽重要抑或短壽不要患癌呢?這是至今都沒有答案的討論。”

她解釋,既然在人的一生中是免不了與癌症“相遇”,那不如就學習“與癌共存”,多認識癌症,及早發現它。其實隨着醫學的進步,科學家也發現越早發現癌症的存在並採取治療手段,日後康復的機率也大大增加,其中本地男性及女性最常見面對的大腸癌、肺癌、乳癌與子宮頸癌,若在初期發現及治療,存活率可超過90%,因此癌症篩檢(cancer screening)的重要性就在此彰顯了。

政府診所提供3種癌篩檢

目前,馬來西亞衛生部為國人提供3種癌症篩檢,只要前往政府診所即可提出申請,只是象徵式收費1令吉。以下為政府所提供的癌症篩檢: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

篩檢年齡以25歲至65歲有性行為的女性,在首兩年每年應進行一次,倘若屬正常,則可每兩年一次。篩檢方式以子宮頸抹片為主,不過這項篩檢方式在本地一直無法被大部分女性接受,主要原因是因為女性感到害羞或沒時間去進行篩檢。

目前國內已有自我篩檢法,女性可以自己取出樣本到有提供自我篩檢服務的診所,由後者送往化驗室,這可以提高女性的篩檢概率。除此之外,子宮頸癌最新的突破是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的普及,眾所周知,人類乳突病毒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惟此疫苗只提供70%的防護,所以建議就算打了疫苗還須定時做篩檢以策安全。

◆乳癌

篩檢年齡以50歲以上的女性為主,分別有兩種,即自我乳房檢查(每月自我檢查)以及乳房X光攝影(mammogram),這是每兩年一次進行的篩檢方式。目前一些州屬或私人醫院也有提供相關檢驗服務,目的是要減少女性患乳癌的機率,同時及早發現早治療。

◆大腸癌

篩檢年齡以50歲以上的男女為目標,目前政府診所所採用的方式是免疫化學法糞便潛血檢驗(iFOBT),必須每年做一次,通過此篩檢可發現糞便裡有沒有肉眼所看不到的血液。

這是一項相對容易及方便的篩檢,但唯一的壞處就是它只能檢測到癌症,無法檢測到還未惡化成癌細胞的息肉。

另一種篩檢方式則是照大腸鏡(colono scopy)。通過這項檢測可發現息肉和初期癌症、癌腫以及非腫瘤性的其他病變,但是篩檢的準備工作繁雜及費用高,患者也會感到不舒服。不過如果檢驗正常,患者只須每10年做一次即可。

PSA血液指數不准確

陳欣怡表示,以上的方式都是在政府診所提供的篩檢,至於其他的癌症篩檢則還未公佈。據她所知暫時也沒有針對其他癌症有效的篩檢方式,因此未來尚須拭目以待。必須要注意,好的篩檢方式不只要安全、可靠及方便,並且也要獲得大眾接受。

“以前列腺癌為例,曾有人建議用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指數(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來篩檢,但PSA血液指數並不准確,容易造成誤診,因此它僅適用於高風險群體。”

預防勝於治療

調整飲食降30%患癌率

在醫學上,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而在癌症的篩檢或治療上亦如此。以美國為例,1964年政府開始向人民灌輸煙草致癌的道理,在這之後當地的香煙銷量越來越差,此後美國男性的肺癌率就逐漸下降,再一次應證了只要願意踏出預防的第一步,就能改變本來不可能的結局。

“我常向患者講述一個饒有深意的中國古典故事,那就是名醫扁鵲的故事。話說有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中三兄弟,究竟誰的醫術最高明呢?扁鵲回复說當然是大哥,其次是二哥,最差就是我。”

在可改變環節下手

“話雖如此,文王問扁鵲為何他最出名呢?扁鵲答复,因為我大哥治病是在未發之前,但由於一般人不曉得他可以及早察覺病因並治愈,因此名氣不響,至於二哥則是在病初期時治病,因此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小病,名氣僅限於在鄉里之間,而我治病則在病情嚴重時,因此大家都認為我醫術高明,名氣響遍全國。”

“這個古典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顛不破的道理,那就是預防才是王道,倘若人人都能像扁鵲的大哥般及早發現病因,那就能避免出現病情嚴重時,只是這談何容易,但通過生活中良好的習慣,如遠離菸酒、保持健康飲食及作息正常等,對於預防癌症非常有效。”

陳欣怡提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指出,一個人若能在日常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上做出適當調整,可預防或延緩部分癌症的發生機率。無可否認,在目前已知的數百種癌症,確切形成因素仍不詳,不同的組織可引起不一樣的腫瘤,其中遺傳基因、性別、體重、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甚至環境壓力等都是因素之一,有者我們無法避免,如基因、性別等,但若能在可改變的環節下手,如體重或生活作息等,為何不願去做呢?

“根據研究,只要在飲食上進行調整,即可達到降低30%患癌機率,若再加上生活習慣的改善,甚至可達到降低50%的機率,這是叫人感到鼓舞的績效。”

基因研究防癌 效果有待觀察

陳欣怡指出,近年來科學家把基因研究用於在預防癌症上,但至今效果還有待觀察,至於它是否是未來的方向,尚需等待更多研究報告才能肯定。

“早前,美國明星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為了降低乳癌風險而選擇切除雙乳,她的這項舉動背後就是基因科學快速發展的結果。”

“當科學家成功篩檢出乳癌基因,只要有這一遺傳基因的女性,一生中會有80%患上乳癌的機率,而安祖蓮娜祖莉在通過基因篩檢後,發現本身有乳腺癌的基因,因此選擇切除雙乳,把患癌的機率降至5%。”

至於普通老百姓是否有必要如此呢?她說,目前尚言之過早,無論如何,站在醫者角度而言,她會以樂觀心態去看待這場人類與癌症的戰爭。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