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日新百年校慶辦國際研討會 奠定大山腳 文學地位

去年年尾,有人出版社出版《母音階——大山腳作家文學作品選集1957-2016》;今年三月,大山腳日新獨中趁著百年校慶舉辦“大山腳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共十位學者研討大山腳文學。

Advertisement

大山腳地處檳州威省中部,是早期華人南來落腳的重鎮之一。華裔先輩早年圍繞著大山拓荒、興建小鎮,一代代人至此落地生根發芽開花,自然形成了大山腳人獨有的共同記憶。百年來的血汗歷史,該以什麼形式留存?在作家輩出的大山腳,歷史記憶便通過文學的形式保留下來。

此番重提“大山腳文學”,除了奠定大山腳為“馬華文學重鎮”的實際意義,並重新點名大山腳作家群,同時也具有記錄大山腳的歷史文化演變與鎮民的內化精神。

ADVERTISEMENT

日新獨中百年校慶之時,趁勢舉辦“大山腳文學國際研討會”,同時也是首個以大山腳小鎮作家與文學作為研討主題的國際性研討會。

大山腳作家輩出,從馬來亞獨立前的王葛與游牧,乃至現今的九字輩鄭田靖,代代相續並屢有佳作,自然也成了一個地方性的文學特色。其中大部分作家或曾經就讀日新小學,或畢業於日新中學、獨中,或任教於日新校園,因此,在該校舉辦國際研討會的作法也只是把大山腳文學重歸校園。

出版大山腳作家選集

作為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無論是日新國中、獨中或是小學都幾乎與大山腳小鎮共生。站在日新校園抬頭望去,武吉山的青綠偉岸盡顯眼前。與此同時,距離校園不遠處的伯公埕則成了信仰文化中心。日新校園、武吉山與伯公埕成了大山腳作家的搖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日新獨中校長兼馬華著名作家陳奇杰(筆名小黑),與榮獲第十四屆花蹤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的作家陳政欣都是“大山腳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的推手。

但在研討會之前,若無一本選集集結大山腳作家的作品,讀者也未免如霧裡看花,無法真正深入了解大山腳文學。故此,兩人邀請與大山腳毫無關係的馬華作家辛金順,希望他可用客觀態度編著《母音階——大山腳作家文學作品選集1957-2016》。

陳奇杰說,該書所收錄的作品的原作者都必須符合數項條件,例如必須在大山腳出世成長,或是曾經住在大山腳中。雖然名為“大山腳文學”作品選集,但書中並不以“大山腳”作為唯一主題,即作品內容有無彰顯出大山腳歷史、鎮民的生活故事皆可,而他們所收錄的盡可能是大山腳作家的優秀作品。

“一些大山腳作家的書籍都已絕版,因此這本文學選集也有保留他們作品的作用,並希望將之推介給年輕一輩。”

陳政欣說,“大山腳文學”最早可以追朔至四十年代初,因此,這本選集也具有記錄大山腳歷史文化變遷的作用。

“如果由我編選的話,只怕會有太多感情包袱。很多年前,我們大山腳的文友們就想辦研討會了。文學作品若未經過研究、討論和重估,其實很難建構成經典。如今邀請海內外學者發表論文,一同評估‘大山腳文學’,實際上是重新奠定大山腳在馬華文學上的位置。”

八九十年代文風最盛

日新獨中校長陳奇杰說,日新在建校百年之際,舉辦一場具有改寫馬來西亞教育史意義的“大山腳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因為許多大山腳作家皆是日新的校友,也多曾在日新接受過華文教育。

“大山腳作家在馬華文壇上均有優秀表現,與此同時,日新國中又是大山腳的最高學府。由日新四校合力舉辦這個活動,也是屬於大山腳的盛事之一。此外,日新獨中校園地處市中心,也有其便利性。”

他也希望藉由這項活動培養日新校園的文學氛圍。

“大山腳文風最盛時期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但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閱讀已不是學生的唯一興趣。從功利主義上來看,閱讀、寫作也缺乏經濟效益,因此,學生自然也不會多把心思放在這上面。”

陳政欣親睹英軍轟炸大山

大山腳是一個怎樣的城鎮?對陳政欣來說,大山腳是他的原鄉。近年來,他潛心撰寫《武吉三部曲》,其中,《文學的武吉》、《小說的武吉》經已出版,書中內容涉及大山腳地景、神話與歷史,同時也成了研討會的主要討論對象之一。

“不少人寫大山腳時都以地方志書寫的方式來寫,但我希望用文學的筆法來寫。我們可以付諸想像,天馬行空的去書寫大山腳。那座大山其實充滿了許多歷史故事,例如曾是抗日部隊的基地,戰後則變成了馬共基地。我讀小學時,曾在日新校園看見直升機飛到山上丟炸彈,甚至在大山腳大草場上,英軍架着高射砲對着這座大山轟炸。”

他說,他敘寫大山腳的文稿時,是以童年記憶及父親那一輩人的口述歷史來進行創作。另外,他也正在創作長篇小說《武吉演義》,以便把他收集得來的史料作為創作的元素。

除了持續創作大山腳相關的文學作品,他有感許多大山腳老一輩作家的書籍恐已絕版,或作品並未集結成書,所以,他也嘗試把這些書籍轉換成電子書。

“我原本想把這些作家經已絕版、且無版權問題的作品轉換成電子書,並且成立一個大山腳寫作人網站,讓全世界的人可以從網站中閱讀他們的作品。但讀者現在已可通過馬華文學電子圖書館這個網站上找到這些大山腳作家的作品。總的來說,大山腳作家的作品並未絕跡。”

莫言讚賞宋子衡作品

1992年受邀出席新加坡金獅獎當評審的陳奇杰,當時帶了10本大山腳作家宋子衡的《冷場》送給中國小說家莫言、王安憶、台灣作家龍應台等人。

“後來,莫言來到檳城演講時,還極力向現場聽眾讚美宋子衡的《冷場》。”可見大山腳文學早已躍上國際舞台。

受邀出席“大山腳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的學者、評論家分別是李有成教授、陳鵬翔教授、江寶釵教授、林建國博士、高嘉謙博士、朱崇科博士、魏月萍博士、林春美博士、辛金順博士和張光達。他們以大山腳文學為本,各從不同角度論述大山腳文學在馬華文學史上的實際意義。        

長達兩天的研討會,由林建國博士作總結。研討會甫開始時,他便向台下觀眾喊話:“誰說馬華文學缺乏經典?大山腳本身就是經典。”他認為,大山腳作為該地作家的原鄉,心裡地位或還超過其他存在如父母、出生地,而昇華成一種意識存在。

“大山腳的文學史也和大馬歷史一樣長了。然而,為什麼作家們會集結在大山腳?創作是需要某種自覺,而這份自覺會讓創作者顯得更加孤獨,因為他們無法通過話語向人解釋,只能以文字寫一個虛構、不存在的故事。”

他認為,大山腳或是世界各地的文學史上獨特的存在。“我曾經走訪宋子衡故居,卻在轉個灣便遇見作家菊凡。作家和作家的居住地如此靠近,他們似乎受到一種召喚同時居住此地,或根本可以說,他們就是住在一塊齊創作的。”

日新曾創詩社出刊物

除了一群學者發表論文,研討會亦有舉辦“從大山腳看馬華文學”圓桌會議,由許文榮博士主持,並邀請一眾作家包括陳奇杰、方路、張永修、許通元、曾翎龍和林韋地當主講人。

陳奇杰作為首位發言者,他認為,寫作必須具備3個條件,即天份、愛閱讀和遇到寬容度高的編者。

“我有寫文章的天份,但書讀得不多,所幸受到當時《蕉風》編輯的愛戴,願意刊登我63字的極短篇小說。”

此外,他與作家朵拉曾在1991年編輯《蕉風》,並獲得一些大山腳作家的來稿,其中,已故作家陳強華也多次推薦學生稿件。

緊接其後的林韋地則是陳強華的學生。陳強華曾在日新獨中創立“魔鬼俱樂部詩社”、《向日葵》雙月刊,為學生創立發表現代詩園地。林韋地說,當時的《向日葵》吸引許多馬華文青投稿,並陸續舉辦了讀書會、電影會等。“這不只是陳強華老師的事情,同時也是日新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有人出版社的總編輯曾翎龍亦曾前往大山腳向陳強華取經。當時,他與楊嘉仁打算創辦一本《有人雜誌》,於是,兩人一同前去大山腳請教陳強華。

“雜誌出版兩期後,我們便覺得辦不下去而改辦出版社。如果沒有大山腳、沒有陳強華,我不敢說就一定沒有‘有人出版社’,但出版社的面貌或與現在不同。”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