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劉楚珊 照片\葉鍾華、受訪者提供鍾華、受訪者提供 离家的路很遥远,每当揹起行囊走出家门时,庄益安总是带著万般不舍的心情与家人道别方踏上流浪的旅程。 回家的路看似这么近,却那么远。在他迫不及待回乡见母亲与老朋友时,却获知故人已逝,内心不禁百感交集,惟有通过抒写来表达对故人的无尽思念,还有对家乡的眷念。 80年代末,20出头的庄益安从媒体工作离职,先到纽西兰流浪,随后去英国工作并旅居当地迄今。 其母亲与兄弟依然在家乡槟城生活,每逢农历新年他都会回到槟城探望母亲与家人,以及跟老朋友相聚。 2016年某一天,他接到家人紧急通知母亲突然中风的消息。于是,他连忙从英国赶搭飞机回国,无奈在他飞抵吉隆坡后赶回槟城的路途中再次接到家人来电告知“妈妈走了”的噩耗,来不及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是他今生的遗憾。 母亲的丧礼结束之后,他带著悲伤的心情再度启程回英国。但在其脑海里,不停涌现以前每当他回乡探望母亲,准备再回英国之前,母亲总是叮咛“你不想念家吗?你不回来了吗?”当时的他回答“妈,我要赚钱养你。”然后又再次揹起行囊踏上远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对于长年离家在国外,一年只回乡探视一次,鲜少陪伴在母亲身边而心生愧疚,一度深陷在丧亲的悲恸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与他相识多年并一直维持联系的好友陈旭辉得知他因丧亲而陷入哀痛的低谷之后,鼓励他透过书写来为悲痛的心情寻找出口。 后悔没及时尽孝 “当时我的内心有很多悲伤的情绪,但是不可能每天都找朋友倾诉。我觉得透过文字把当时的心情写下来,更加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还能治疗我内心的伤痛。” 于是,他将对母亲的愧疚、爱与思念串成文字,边写边流泪。曾经连续8小时,除了如厕,他就是坐在书房里不停地写。 2018年5月,他将过去一年所书写的文章集结成《思念的猫头鹰》一书。因为喜欢猫头鹰,也希望以这本书来纪念已故母亲,便将自己比喻为猫头鹰。 “以前,每回我回乡探望母亲都会发现妈妈一年一年地慢慢老去。当我向她道别准备回去英国,走到半途回头看她时,她还站在家门口看着我。如今回想起来,我相信是因为我回乡陪伴她的时光太短了,依依不舍之余想再看我多一眼!” 母亲去世后,每年他回来槟城两次探望家人与朋友。但是,物是人非,家乡的景物依旧在,亲爱的母亲已不在,令他唏嘘不已。 “每当想起母亲时,我的心中浮起很多‘如果’,后悔她还健在时没有及时尽孝。但是,人走了,就是走了,再多的‘如果’也难以弥补心中的遗憾。我希望借由《思念的猫头鹰》向读者们传达孝顺父母,珍惜眼前人,平日里要多关怀家人。” 第二本著作 記錄中年情懷 《思念的猫头鹰》是庄益安的首本著作,当时筹备时间匆促,加上经验不足,还有一些他想表达的还没有完成。 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导致他无法回国。待在英国的家防疫时,他在书房里不停书写,把之前还没有完成的故事,还有对家乡的眷恋情怀都化成文字。 直到2022年5月,我国在疫情放缓且行动管制令结束后,阔别逾两年他才有机会再次回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家乡与家人朋友重聚。 他一直觉得首本著作有美中不足之处,于是2023年他著手筹备下一本著作时,便将过去两年因疫情而无法回乡,这些年所经历的人与事,还有曾经到多个国家旅行的感受与心情都写进书里,在今年6月出版第二本著作《日光.7号书房》。 年少离家迄今逾30年,他曾经在意大利、丹麦、芬兰、西班牙、捷克、葡萄牙、德国、法国、奥地利等等国家留下足迹,旅途中看过的风景如画,随手按下快门定格成相片,也收录在第二本著作里。 “我用了11个月来筹备《日光.7号书房》,所以内容更加完整与扎实。这本书是为自己而写,将我的中年情怀记录下来,让我觉得人生没有遗憾。” 著作取名“日光”那是因为他常在天气好且有日光照进书房时写作,“7号”是他英国住家的门牌。 每年回鄉兩次 老友陪伴覓食 踏入花甲之年,庄益安已不再是当年到处漂泊的游子,曾经陌生的异乡,如今是他的第二个家。 “马来西亚是我出生与成长的家乡,英国是我旅居逾30年的第二个家。我既想念大马又喜欢英国的生活,如今每年回乡两次,我觉得这样很不错。” 即便他没有忘记乡音,但是当他飞抵吉隆坡,到吉隆坡中央车站柜台购买回槟城的车票时,因一时“改不了口”难以说出马来语,便用英语与柜台人员沟通。 “每次回乡,我都提醒自己要随著环境来转换沟通语言。如果遇到友族,要以马来语沟通。当回到槟城时,我得再次转换语言,使用福建话与人沟通。” 在英国时,他常因独自一人生活而觉得孤单。当回到槟城,因家人朋友知道他很想念槟城美食,便从早到晚都载送他到处觅食,一点都不寂寞! 每当回乡,他也喜欢到乔治市的大街小巷,以及姓周桥用镜头捕捉美丽的景色。偶尔遇到外国游客,对方好奇他来自何方时,他总是笑称“半个本地人,半个游客”,以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角度来欣赏槟城的人与风景。 老友相繼離世 領悟活在當下 过去6年,庄益安也因为3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相继离世而感慨万分,心态也因此有所改变。 “由于离家多年,如今很多槟城的路我并不熟悉。因此每次回乡,几个老朋友都很热情地载我到处去觅食。去年12月,有一个老朋友患癌病逝。今年再次回来时,就少了他作伴。”他难过地说。 即便美食摆在眼前,他对于人生无常还是感叹不已。此时,一名带着他享美食的老朋友提醒“现在想吃什么,就吃吧!想做什么,就去做!”让他领悟“活在当下”是生活的真谛。 “年轻时,我四处漂泊,如今生活很稳定。步入60岁,我认为生活随遇而安就好。目前我没有去思考是否回到我国生活,因为我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上天自有安排。” 他表示,60岁至70岁是人生的辉煌期,在英国60岁以上的乐龄人士会一起学画画、跳舞、唱歌、爬山等等,也当义工帮助有需要的人,为社会作出贡献。他说乐龄生活也会很充实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