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炮魚生

新加坡濕水大炮還真能響,兩名廚師面不改容聲稱於1964年靈機一觸,研發了年初七人日的佳肴“撈魚生”,有意跟大馬的餐飲業較勁誰是鼻祖。大馬老一輩廚師追本溯源不敢掠美,確認撈魚生源自廣東,在四十年代早在我國逐步改良魚生的配製法,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年節吉利菜肴。

89歲的杜志昌醫生聲稱於1930年8歲時吃過魚生,當時新加坡那兩位廚師還沒出世。杜志昌在香港讀醫科。他說,1947年因鯇魚有寄生蟲,可能導致患肝蛭,一度遭香港政府禁吃。這說法顯示撈魚生從廣東傳入香港,也由華人祖輩帶到南洋發揚光大。

Advertisement

其實,在30至60年代,撈魚生還不盛行,它因商業炒作才把所謂的發財魚生、鴻運魚生、七彩魚生等名堂,發展成為華人新年應景菜式。新加坡廚業若硬把撈魚生當作發源地,倒不如說,新加坡號稱獅城是獅子的產地,是舞獅的先祖。

如要考究,不妨從一個“撈”字檢視魚生的歷史文化淵源,即可順藤摸瓜瞭解撈魚生的出處並非新加坡。

魚生源自廣州

撈,意是是從液體裡面取東西;如撈取、打撈、大海撈針。撈在形容人事上較多負面意思,指的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東西;如撈一把、撈女、撈佬、撈仔、撈妹、撈偏門、撈本等等。

ADVERTISEMENT

但撈字進入廣州話方言系統就出現另一層意思,譬如說,撈飯、撈粉、亁撈麵等,是“拌”的意思。

吃魚生的前奏動作就是把各類的材料如瓜絲、魚生和醬料由食客們在碟上攪拌均勻,喊喊好意頭的話,這玩意是共同祝願彼此在來年“撈”得風生水起,鴻運當頭。而這個撈字的含意,只有廣東話最傳神,這也說明撈魚生的發源地來自廣東而在香港的飲食文化中扎根。在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封閉和經濟條件也不容許這種走資派的撈魚生盛行於市。

多數大馬華人都是在過去三十多年因餐飲業大肆促銷宣傳下,才對撈魚生動了情。最初在吉隆坡講廣東話居多的社群蔚成風氣,逐漸擴展到其他州屬。習慣上點這道菜時,都是用粵語發音:Yee San。

因此,以閩南語和潮州話為主的新加坡,如果是撈魚生的發明出處,按照方言的發聲是:Liao Hu Seh。這與約定俗成,撈魚生的叫法Lou Yee San利鈍互見,一聽分明。在上個世紀50年代,各籍貫華人使用華語還不十分普遍,華文撈魚生只用以文字書寫,與人對話普遍用Lou Yee San。即使是餐館的街招也用YeeSan,不是漢語拼音的Yu Sheng。

華人祖輩南來,都緬懷著家鄉的飲食,所以,各籍貫鄉親的飲食文化開拓了海南雞飯、潮州粥和炒粿條、客家釀豆腐、檳城福建面、美羅鴨腿面、柔佛叻沙、麻坡烏達、新加坡咖哩魚頭和炒米粉等等,不分彼此,願者可吃。

勿剽竊飲食文化

在馬、新華人一家親的關係下,各種美食都沒有人強調是本身的獨有飲食文化而執其牛耳。不過,飲食文化薄弱的新加坡若要強取此文化之根為己根,勢必掀起論戰而自取其辱,任意剽竊飲食文化經不起檢驗。

美食終究是以其配料和烹飪技巧的色香味,在食客中贏取口碑,獲得賞識才是王道,不是搶先申辦文化遺產或專利就以為可傲視群倫。魚生早就於2009年,由當時的文化、藝術及文物部列為100種大馬文化遺產美食。

新加坡餐飲業若有人想以魚生稱霸,還得問問廣東,否則還是識趣點,靠邊站吧。

【熱點新聞:馬新“魚生”風波】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