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人工頸椎盤間‧鄰近節段不提早退化

(檳城)頸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發病僅次於腰椎間盤突出。傳統的頸椎手術是在上、下椎體之間植骨,使椎體完全融合在一起,而人工頸椎椎間盤(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則維持本節段的活動,保護相鄰節段的椎間盤不會過早退化。脊椎外科醫生指出,人工頸椎椎間盤手術是屬於非融合的技術,符合正常頸椎生物力學,術後可活動自如,惟會有人工椎間盤移位的風險,因此不鼓勵60歲以上者進行此手術。

脊椎外科及兒科骨科專科醫生胡金順指出,頸椎是連結腦部與軀幹的樞紐,長期姿勢不良、外傷或突然受撞擊,就會導致頸椎間盤突出。不過,超過95%的患者不需動手術,只要進行物理治療,並小心照顧便可以痊癒。

Advertisement

“一般症狀輕微者會出現肩頸酸痛或上肢麻痺,多數可透過熱敷、服藥改善病情;嚴重者則會呼吸困難,甚至全身癱瘓,進行手術或可改善病情。”

他指出,從事粗活的勞工、抽煙者或時常拿重物等,患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機率極高,遺傳性佔了25%,東方人士較易患上,而頸椎3、4、5及6節是患病常見之處。

復發率低費用昂貴

胡金順說,患者可通過磁力共振掃描(MRI)檢視患處的嚴重性,再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治療。如果頸椎間盤突出患者在服藥與進行物理治療後症狀仍無改善,此時可考慮進行置換手術。

ADVERTISEMENT

“嚴重的頸椎間盤突出目前有自體骨置入、頸支架置入、人工椎間盤置放手術等治療方式。其中植入人工椎間盤手術可恢復正常的頸部關節活動,復發率低,但費用昂貴。”

他說,須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的患者都適合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沒有嚴重狹窄和節段性不穩定、腫瘤、感染和骨質疏鬆症的病患則不適合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

活動如常能耐40年

胡金順說,人工頸椎椎間盤是一種可以模擬正常頸椎椎間盤的特殊裝置。手術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後,將人工椎間盤植入原來的椎間盤位置,代替原有的椎間盤,並保有其功能。人工頸椎椎間盤除了維持本節段的活動,也保護相鄰節段的椎間盤不會過早退化。

“以鈦合金製成的人工脊椎間盤,取代傳統手術使用的自體骨,優點是傷口小、併發症少,因為病患不用多挨一刀,而且免掉使用固定釘及固定板,對身體狀況不佳的患者相當有利。”

胡金順說,人的脖子有7塊脊椎骨、6節關節,以前傳統手術對兩節以下的頸椎間盤置換還能應付,但超過兩節就比較棘手。目前人工脊椎間盤置換術可對兩節的頸椎間盤或以上進行置換,手術後可立刻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效果良好,頸部活動不受局限,如恢復15年前的功效,並可耐40年。

逾60歲恐有移位風險

脊椎外科及兒科骨科專科醫生胡金順表示,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最大的風險是人工椎間盤移位,所以不鼓勵60歲以上的患者進行此手術。另一個風險是周圍的軟組織發生鈣化和融合,但不會對身體造成進一步損害,臨床上也很少見。

“手術後患者會感到傷口輕度疼痛,只要服用止痛藥即可緩解。

手術後24至48小時後就不會有明顯的疼痛,少數患者可能在吞咽時感到輕微疼痛,術後6小時就可以喝水,次日就可以吃流食或半流食了。”

他指出,手術切口位於頸部前方,走向與頸部皮膚皺紋相同,因此疤痕不會很明顯。手術後只需留院觀察1至2天即可回家休養。若患者之前已半身殘廢,則須1年後才會逐漸康復。

【頸椎間盤突出症類型】

1. 側方突出型

突出部位在後縱韌帶的外側,鉤椎關節的內側。該處是頸脊神經經過的地方,因此突出的椎間盤可壓迫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癥狀。

2. 旁中央突出型

突出部位偏向一側而在脊髓與脊神經之間,因此可以同時壓迫二者而產生單側脊髓及神經根癥狀。

3. 中央突出型

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因壓迫脊髓雙側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後,將人工椎間盤植入原來的椎間盤位置,代替原有側腹面而產生脊髓雙側的症狀。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