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下篇)‧採茶小戲成大戲‧客家戲曲傳四海
客家人愛唱山歌,也愛唱戲。客家人於古時西晉時期因戰亂而遷徙至贛、閩、粵三地的山區地帶,因山區地勢崎嶇而以農業維生,其中多數從事種茶和採茶工作,形成客家民系特有的採茶文化。
在以農業維生的舊時代,居於中國南方贛、閩、粵地帶的客家人最大的娛樂就是觀賞“採茶戲”。隨著客家人的遷徙,這種屬於“小戲”的戲曲劇種也流傳至台灣。隨著時代的改變,以“採茶戲”為基礎的“小戲”逐漸發展成的“客家大戲”,成為了現今台灣客家戲曲新劇種,角色更多且表演規模更大,促使客家戲曲的精粹得以世代相傳。
傳統的“採茶戲”因採用採茶山歌為音樂基礎而得名,從明末清初在中國南方贛、閩、粵地區盛行,並依地區而分類成江西採茶戲、安徽採茶戲和廣東採茶戲等,並於於清末民初隨著客家人遷徙到台灣,採茶戲也流傳至台灣客家族群聚居的山區。
台灣的客家族群有句諺語“採茶入莊,田地放荒”,形容舊時台灣客家村莊裡的客家人為了觀賞“採茶戲”而放下手邊工作的情景,由此可見“採茶戲”風靡無數台灣客家人的心。
“台灣的客家族群最早是流行屬於`小戲’劇種的`三腳採茶戲’,此劇種只有三個行當(角色分類),即一個丑角和兩個旦角,故事內容生活化,對白俚俗而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來自台灣的台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的助理教授劉麗株受邀來檳城浮羅山背“天穿日客家嘉年華”
時與本地客家人分享台灣客家戲曲的發展及演變。
基本藝術:說、唱、弄
傳統的“三腳採茶戲”以《張三郎賣茶》為故事主軸,並特別注重丑角行當的表演,因此主角是丑角賣茶郎――張三郎,另兩個旦角為張三郎的妻子和妹妹。故事內容與客家人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關,並發展出與觀眾互動的即興演出。故事分為《上山採茶》、《勸郎賣茶》、《送郎綁傘尾》、《糶酒》、《問卜》、《桃花過渡》、《勸郎怪姐》、《茶郎回家》、《盤茶、盤堵》和《十送金釵》等十個劇目。
擅長客家戲曲的她也教導本地客家人有關採茶戲的基本藝術表演,包括“說”、“唱”和“弄”。“`說’意指唸白(拉長尾音的說話方式),口白(說口語化的對白)並數板(拍打板子來伴奏)。`唱’則是唱採茶山歌和小調。`弄’指的是整合手、眼、身、步、法的協調性身段表演。”說完,她帶領聽眾一起做暖身運動,然後再以靈活的身手示範弄手絹的身段表演,教人見識其紮實功力。
接著,她搖身一變成丑角,示範喜感十足的身段表演,讓現場的聽眾捧腹大笑。在她的指導下,聽眾也以有趣又生動的身段表演來嘗試體驗扮演丑角的滋味,有者甚至不顧一切地拋開形象豁出去,扮起丑角來惟妙惟肖。有者則比較害羞,扮演丑角時表現得稍微拘謹。
功架表演講究
走步傳達角色情緒
為了讓本地客家人可以親身體驗到客家戲曲的豐富內涵,劉麗株傳授了多項身段表演的技巧予聽眾。當中包括舞台上的角色體現優雅的手勢“蘭花掌”和“蘭花指”,還有呈現英勇神態的“拳頭”手勢。
除了手勢,客家戲曲亦對角色表演時的腳部功架也很講究,當角色的左腳向後踏步時稱為“左踏步”,反之當右腳向後踏步時稱為“右踏步”。若是飾演老生角色,得以“八字步”將雙腳形成“八字形”的步伐來行走。
而“走腳步”和“跑圓場”也是客家戲曲演員的基本功。“走腳步”意旨角色走的步伐,而“跑圓場”則是角色跑的步伐。當角色欲表現出焦急不耐煩的樣子時,得“頓腳”左右蹉步來表現角色不安的情緒。當所有動作結束時,角色得呈現“亮相”短促停頓的姿勢才能下場。
展現多元風貌
三種戲曲集一身
劉麗株說,客家大戲應時代的需求而在台灣社會興起,除了依然保留客家戲曲“九腔十八調”唱腔之美,呈現自然奔放,輕鬆活潑的山歌唱腔之外,也吸收四平戲、亂彈戲和外江戲等音樂元素,展現“有容乃大”的多元綜合之美,彰顯客家戲曲在舞台上的企圖心。
劇情也從家庭中日常生活的趣事,進一步擴展至歷史故事。來自台灣苗栗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曾於2006年在台灣的國家劇院上演以客家先賢羅芳伯帶領客家子弟飄洋過海到南洋婆羅洲開墾拓荒的客家大戲《羅芳伯傳奇》,呈現出客家族群刻苦耐勞,不畏艱難的硬頸精神。
此外,該劇團也於2013年在國家劇院呈獻改編歷史的客家大戲《霸王虞姬》,在劇中融合客家採茶調、京劇皮黃腔和歌仔戲七字都馬調。客家採茶調採用殼仔弦為伴奏樂器,而歌仔戲則以音色低沉的椰胡來伴奏,反之京劇則以音色高亢嘹亮的二胡和京胡來伴奏。三種戲曲的背景音樂不一樣,表演形式各有特色,展現客家大戲包容多元的風貌。
經歷時代的蛻變,客家戲曲從早期只在台灣的農業社會盛行“三腳採茶戲”,演變成如今客家村莊每逢廟會節慶時上演的酬神戲,更在加入新元素革新發展成“客家大戲”之後,得以在台灣的國家劇院上演,進一步將客家戲曲精粹引進國家藝術殿堂,以推動客家採茶戲得以推向國際舞台。
展現四功五法
增設行當成大戲
目前,台灣的客家戲曲除了依然保存屬於“小戲”性質的傳統“三腳採茶戲”,也因應時代的轉變和需求,而逐漸發展成“客家大戲”,俗稱“改良戲”或“採茶大戲”。行當也從原本的丑角和旦角,再增設“生”和“淨”兩個行當,演員人數超過三個人,且角色更多。
劉麗株說,“客家大戲”分為“生”,“旦”,“淨”和“丑”四個主要行當。“生”又分為“小生、老生、武生”幾個種類,“小生”指青年男性角色,“老生”是老年男性角色,“武生”是武功高強的男性角色。“旦”包括“小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花旦、青衣”等女性角色,其中“老旦”為年老的女性角色,“花旦”是年紀輕的小家碧玉角色,而“青衣”則是性格穩重的大家閨秀角色。“淨”大致分為“文淨、武淨”等粗獷且剛烈的男性角色。“丑”是指有趣和搞笑的角色,分為“文丑,武丑”等種類。
客家大戲的行當比傳統的三腳採茶戲更多,且表演規模更大,因此對於演員的要求也更嚴謹。“演員必須接受`四功五法’基本功的訓練,才能上台表演大戲。
`四功’包括唱、唸、做、表(表演和武功),`五法’包含手(手勢)、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以上幾種技術的方法)。與此同時,演員也必須具備`把子功’武刀弄棍的對打招式,還有掌握`毯子功’高難度的翻滾動作。”
傳承文化精粹
辦海外巡迴講座
在台灣客家委員會的安排下,劉麗株於2010年開始到各國巡迴演講和教導客家戲曲,以傳承客家戲曲之美予世界各地的客家人。
“台灣的客家族群依然保留客家文化的精粹,因此客家委員會願意展開客家文化海外巡迴講座來傳授客家的文化內涵給各區域的客家鄉親。”
她在台灣以外的區域和國家推廣客家文化的過程中發現,許多鄉親可能是從客家文化中找到童年時的回憶,遂對於學習客家文化與藝術的接受度比較高,只是有些東南亞的客家人不擅於表達情感,在學習客家戲曲時表現得比較害羞。
“若客家族群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母語和藝術文化,一味地接受西方文化的侵入,那還剩下甚麼可以傳承給下一代?”
曾到多個國家傳授客家戲曲與藝術的劉麗株認為,傳承文化的過程並不易,因此希望客家族群省思傳承的重要性,並一起為傳承客家文化作出更大的努力。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