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牠惜牠保護牠 (下篇)‧養碟研究製標本30年‧林明發 教孩童保育延續蝴蝶夢

1986年,馬來西亞第一間蝴蝶園──檳城蝴蝶園正式開放,當時,林明發是蝴蝶飼養研究員,雖然他的朋友都很懷疑這份工作有無出路,但他卻依然“堅持所愛,愛所堅持”。

今天,林明發成為我國少有的蝴蝶生態保育專家,並創辦了馬來西亞自然科學私人機構,同時管理國家動物園蝴蝶園和國家科學館生態園,而他的研究工作也從蝴蝶的範疇拓展至昆蟲。

Advertisement

在自我介紹時,他自稱為“蝴蝶林”,因為他一生人的故事多離不開蝴蝶。他帶領記者一邊參觀蝴蝶園,一邊說着蝴蝶的故事。

“蝴蝶是來自於一粒小小的卵,3天後才會變幼蟲。幼蟲開始吃葉子,兩天後換皮長大,一般上,幼蟲得換皮5次,才會變成蛹。化蛹後,牠需待在裡面約兩週,大品種的蝴蝶則需待在裡頭至少3週,才會蛻化成蝶。牠蛻皮後的體積和形狀不定,且會繼續長大,直到死亡為止,而每隻蝴蝶的壽命大概只有兩週。

“在短短兩週的生命週期裡,蝴蝶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雌雄蝴蝶在拍拖交配後,雌蝶產卵後就會自然死亡。而在這之前,若牠們不幸遇到天敵如鳥類或蜘蛛,牠們很可能還來不及自然死亡就被天敵吃掉。”

他披露,中型蝴蝶的生命鏈都會經過4個階段,即等於一個世代,而一個世代的蝴蝶約經歷一個月半至兩個月的時間。若是大型蝴蝶,牠們的生命鏈甚至長達約3個月時間,所以,一般上,蝴蝶每年都會經歷五六個世代。

ADVERTISEMENT

“雖然我們的周遭還有很多花朵,但卻很少看到蝴蝶、蜻蜓,就連蜜蜂也少見。這是因為人造花園的花草常被噴了很多農藥,使得蝴蝶無法吸食花蜜。環境發展和變遷也使得牠們無法生存,牠們只得慢慢地退到森林或效外求存。”

他說,雖然天氣變化也會影響生態發展,但最主要的影響還是來自於人類的發展和環境的改變。

“蝴蝶是繼蜜蜂後排在第二的花粉傳播者,若沒有了蝶蜂這些昆蟲,世間水果就會越來越少,顯見牠們的存在影響着整個生態鏈,而世界各國的專家都很注重此事。”

積極舉辦青少年工作坊

在世界各國的專家都努力從事蝴蝶保育工作的當兒,為帶領大馬人投入保育蝴蝶的工作,林明發決定從教育孩子方面開始推動保育工作。2003年,他與國家科學館合作,利用實驗室設備舉辦青少年科學家工作坊。

“我從活體開始教導,直到牠們死亡然後製成標本,當中包括研究、觀察和保育。蝴蝶和昆蟲的生命都很短暫,若要在牠們死了之後才作科學研究,還得把牠們製成標本。全世界的大學先修班的理科生在做標本時,一定會使用昆蟲,因為牠們的數量很多,且壽命很短,所以最易取得及被製成標本。”

2008年,他再與國家動物園合作,且成為教育伙伴,雙雙聯手舉辦一些“兒童VS蝴蝶”計劃、自然科學課程,讓孩子學習蝴蝶的自然生態。

他說,他曾教過的學生包括從幼兒園的學生到大學生,而他至今已教過百多堂課。“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而我的蝴蝶夢到現在還沒有結束。”

蝴蝶粉無毒 碰毛蟲不癢

林明發披露,當他在教育孩童有關蝴蝶保育的知識和概念時,曾有家長以懷疑的語氣追問,既然蝴蝶沒有經濟效益,那麼,即使蝴蝶死亡又如何?

不過,林明發當時並未正面回應對方的問題,而是轉而對孩童說:“很多媽媽在家看到植物的葉子有蟲,就會以為牠們是害蟲,並直接把牠們弄死,所以,我現在要教導孩童,並不是所有蟲子都是害蟲。”

他說,毛蟲肯定是靠吃葉子維持生命,若牠們吃的是有經濟效益的葉子,那就可被歸類為害蟲,但若牠們吃的是野生葉子,對人類或經濟沒有造成威脅,那牠們就不能算是害蟲。

“我們需要觀察,比如咖哩葉上的毛蟲,通常只是一兩隻而己,過了一些時候,這些毛蟲可能就會變成蛹了。因此,若你看到葉子上有毛蟲,你只需把牠們放到盒子裡,然後每天給牠們一片葉子,約兩週後,牠們就會化成蛹,而再過兩週後,牠們就會破蛹而出,變成蝴蝶,屆時,你就會了解蝴蝶的生命演變過程不過就是如此。”

他指出,飛蛾屬雜食昆蟲,只要是同一種類的葉子,牠們都會吃,所以可被歸類為害蟲。“反觀蝴蝶則比較特別,每一種蝴蝶吃的葉子種類都不同,若你養了5種不同種類的蝴蝶,那麼,你得準備5種不同的葉子給牠們吃。

“很多亞洲人因為沒有接觸這些知識就產生錯誤的觀念,直覺上認為蝴蝶粉有毒,所以,若皮膚觸碰到毛蟲就會癢。其實,一般蝴蝶的毛蟲並沒有毛,即使皮膚碰到也不會感覺癢,當然,蝴蝶粉更不可能帶毒。因此,我嘗試讓每個孩童去摸去碰,以便能真正接觸蝴蝶。”

他也批評我國的教育制度只是填鴨式教育,以致學生只學到表面的知識,“其實,只有互動教育才會激發大部分孩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可輕易辨別 飛過蝴蝶品種

國家動物園裡的蝴蝶園是由林明發設計與管理,園裡的蝴蝶有約兩千多隻,約可分為60個品種。每一隻飛過他面前的蝴蝶,他都喊得出牠們的種類,並能輕易分辨雌雄。

詢及他的學術背景時,他說,他是於1989年在國民大學進修,過後再遠赴英國就讀鑑別品種和昆蟲學,因為本地並沒有教導飼養蝴蝶的課程。

“本地大學的昆蟲學的主要出路是到農業部當昆蟲學家,而他們的任務是殺滅侵蝕農作物的甲蟲等害蟲,另一個出路則是進入森林局做鑑別品種的工作,或是到國家博物館負責保養標本的工作,否則就是進入警局法醫部專門研究蒼蠅,以協助執法單位查案,又或是到醫藥研究所研究寄生蟲。”

他披露,本地大學課程教的內容主要是殺滅和鑑別昆蟲,這與飼養是兩回事。當年,他選擇飼養蝴蝶時,也曾面對過一些人的冷嘲熱諷。

“這條路走下去是很冷門,所以,選擇的人一定要擁有濃厚的興趣才能堅定的走下去。我走了30多年,至今還是感覺到有一股推動力帶我往前走。”

籌備昆蟲博物館 撰蝴蝶書送各校

1990至2000年,林明發在吉隆坡蝴蝶園當院長,在合約結束後,他才轉換平台,把自己的教育理念獻給國家科學館,過後,他才又輾轉進入動物園服務。

“我一直都在推動生態保育,也就是說,大家種植的園林要有花蜜,才能讓蝴蝶生存。日本、台灣和歐美各國都已推動生態保育,就連鄰國新加坡也開始推動,反而是我國至今還在起步中。”

因有感現在的教導方式只能影響到千多名學生,於是,林明發已着手撰寫著作,準備通過著作與民眾分享更多有關養蝴蝶的知識。“我與科學工藝創新部合作撰寫一本書,書名暫訂為《Butterflies Project For School》,以便推到各校圖書館。

“學校都有庭院,他們可以根據書本內容自行設計庭院,並種植可以吸引蝴蝶前來的植物,讓牠們成長後再把牠們放生,這種作法將會製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並吸引更多蝴蝶到城市,且無形中可把更多蝴蝶品種帶回城市。”他說,這是他的第一本書,而他打算在明年完成。

此外,過去兩年,他曾分別在兩間華小舉辦的少年科學家工作坊,以製作最多數目的蟬與蝴蝶標本而創下兩項馬來西亞紀錄大全。目前,他正為國家科學館籌備着昆蟲小型博物館。

“從學校開始教育,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這一輩子做得最有意義的,就是推動蝴蝶夢。”

(光明日報.副刊/報導:李翠媚)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