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地球不是空喊口號(二)‧傳達環保理念‧古法有機園推行生命教育

從有機農場到有機農場度假屋,何添財與林慧清兩夫妻對有機事業投注了最大的心力。

憑著愛護地球的一份心意,兩人矢言要將愛護地球的訊息傳播到每一個角落,但愛護地球的口號絕對不是空喊而已,而且若只憑兩人的力量,亦只能貢獻一點點。

Advertisement

因此,兩人決定從教育著手,唯有將愛護地球、維護生態的種種概念深深植入大眾內心,才能把環保的理念推得更深更廣,永續發展。

因此,“古法有機園”誕生了。

坐落在雲頂山腳下一個小村莊珍德拜一條清澈小溪旁的“古法有機園”,可說是何添財與林慧清的心血產物。

首次踏足這片面積共5英畝的土地,我立刻就被淙淙流水聲、嘩啦樹聲、鳥兒歌聲、蟲兒鳴叫聲,甚至是主人家所飼養的鵝叫聲給深深吸引住,這些聽起來一點都不相關的聲調,像是在相互對話,繼而交織成一個大自然的交響樂團,一同歡迎遠方的客人。

ADVERTISEMENT

園外的空氣是炎熱的,攝氏34度的惱人氣候,連螞蟻都想打瞌睡,但奇妙的是,當足尖一踏入古法有機園,霎時即感受到裡頭的平靜與安寧的氣氛,空氣突然間變冷了,風也把頭髮吹亂了,原本繃緊的心,也一瞬間變得輕鬆喜悅起來。

古法有機園首先向路人招手的,是那一叢又一叢看似薰衣草的紫花兒,尖尖細細的很養眼。後來才知道,它叫天使花。一進門就見天使在招手,感覺真美妙。

當我連聲稱讚這裡的鳥語花香好環境、好景色、好空氣、好氛圍時,林慧清立刻接話道:“我們的生活環境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的,只不過,現在的地球都被人類搞得不像話,開始反撲了。”

教材多元化滿足不同需求

沒錯,最近的風災雨災旱災震災……讓受災者叫苦連天,而這一切,都是人類自找的。

為了全力推行生命教育,讓更多人從根本去認識有機推廣環保,何添財與林慧清在園內各自擔下不同的任務及扮演不同的角色,何添財的主要任務是處理有機農耕,是講師亦是農夫,林慧清則全力負責環保教育工作,是講師也是輔導員,全方位的從思想、態度、親身體驗中,培訓來訪者落實真正的環保有機生活。

“很多人都知道環保,但卻不懂得該如何開始,不知道要如何落實。”兩人搖搖頭說。

因為接觸的對象,或者是說來訪的客人都有著不同的背景,吸收能力不同,因此兩人所編排的教材亦多元化,滿足不同人士的需求。

“小學生或幼童愛聽故事,生動的故事能深深吸收著他們,我們將環保元素融入故事中,根深柢固地植入他們的腦海中。中學生則要設計學習單,讓他們以實際行動瞭解甚麼是環保。例如我們設計了10道題目,要他們親自到農場去找尋答案,中學生都非常喜愛這樣的學習方式。透過娛樂和遊戲來學習,往往更能上心。”

至於大人們的學習方式就更加的具體和精簡了,他們不喜歡長篇大論,只要指出環保的關鍵,就能聽得進去。

感受土地呼喚租下田園

何添財本是一名有機農耕者,林慧清則是一名老師,擁有一片自己的有機菜園是兩人的共同心願。某一天,有個朋友把他們帶到這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站在這片土地上,他倆感受到土地的呼喚,不作他想,馬上就租下了這美麗的園地。

何添財在這片土地上栽種有機蔬果,而當時還為人師表的林慧清,亦不時帶學生們到園裡認識這一片土地,讓學生們撫摸土壤、碰碰花草、接觸樹木,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生命力及貢獻。

“那時‘古法有機園’的設施簡陋,參觀菜園的活動還是借用別人的有機農場,在別人的小屋子旁較陰涼的地方,貼上一張麻將紙即開課。”

當時的教學內容和學習單還是林慧清自己動手設計的,不是說不好,但始終覺得不夠完善。

直到2008年9月,何添財和林慧清覺得有必要建設一個活動中心,讓人人都有機會貼近大自然及認識有機和環保,於是,在其他同仁的協助下,古法有機園終於埋下了教育的種子,等著一步步去落實。

兩人謙虛地表示,“古法有機園”並不是他倆獨有的,反之,它結合了眾人的心力、人力、物力,十餘20人花了3個月時間,才讓“古法有機園”呈現今日的面貌。

活動中心設計環保

古法有機園的活動中心設計也很環保,說得不好聽,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是別人丟棄的,但這並不影響活動中心的美觀和實用性,反之,讓人覺得它更具人性化及人文色彩。

活動中心的建築是高腳屋設計,四面都沒有建牆,中心外的一草一木或風雲在變色皆能一一收入眼帘。一塊一塊相接的地板之間,都留有縫隙,空氣可自由鑽動,人坐在木地板上,感覺特別涼快,比開了空調躲進密封的房間內的感覺更舒服。

如果覺得陽光太猛烈太刺眼,大可把竹簾拉下,睡一個懶洋洋的午覺也不錯。

遠離了大都會的塵囂,走進“古法有機園”,換來的是一身輕盈和零負擔的喜樂,有機園帶來的不單單只是教大眾認識環保,它亦是心疲力倦者為身心靈充電的好去處。

鼓勵大家當農夫

除了以教育目的為出發開設有機園,還有一件讓何添財夫婦覺得更重要的事,就是鼓勵大家當農夫,用一雙手去感受這片土地賜予我們的恩惠,唯有如此,人才會懂得感恩。

但有感現代人被事業和家庭所困,若要放下一切全情投入有機農耕,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為此,他們提出了“領養土地”的概念。

“前來參加我們所辦的活動的家長,很多都有興趣參與有機栽種,但是,要放下一切跑來種菜,又覺有點犯險,於是我們提出領養土地的概念,即我們開闢一塊土地,讓這些家長來領養,平時週一至週五由我們打理,並且提供技術性的援助,週六和週日則由他們本身下田耕種。”

他們相信,唯有透過動手去做,大家才更能感受到吃進嘴巴裡的蔬果,那鮮甜美妙的滋味。

會呼吸的小茅屋

為了全情投入環保事業,何添財夫婦還有他們的孩子都居住在“古法有機園”內。這一家人住的屋子屋頂以茅草鋪蓋,茅草還是以前開墾這片空土時割下綑綁起來的,牆壁則以竹子編成,林慧清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著茅草屋。

當聽說是茅草屋時,內心頓時想起3隻小豬蓋房子的童話故事,茅草屋,穩固嗎?

“當然穩固啦,而且當你走進去時,還可以感受到涼快與清靜,值得一提的是,我還能感受到它在呼吸呢!”

帶著好奇心,我走進了那一間所謂會呼吸的小茅屋。說實話,這茅屋裡頭可真涼快,躲在裡頭感覺心靈還特別平靜。

終極目標:成立森林學校

古法有機園經過兩年的努力,今天總算有了小小成就,但是這不是何添財和林慧清的終極心願,“古法有機園”只不過是他倆的一小步,他們還有更大的目標等著要去落實。

“我們終極目標是成立一所森林學校,就是把學校建在森林裡頭,所提供的課程不是填鴨式的或者只是著重成績表現的教育方式,我們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裡頭沒有考試,有的只是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把潛能發揮出來。”

夫妻倆強調,人受教育的目的,不外是塑造更完整的人格,可以快快樂樂且獨立地生活。

“但看看現在的孩子,當面對問題時,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叫爸爸媽媽來幫忙。試想一想,萬一父母親都不在身邊,孩子們要怎麼辦?”

兩夫妻更相信,唯有透過瞭解自己,然後才有能力去瞭解別人,最終延伸發展到瞭解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事物。這一路發展下去,最終,就是以愛護地球為終極目標。

教何添財與林慧清感恩的是,如今有不少團體如幼稚園、學會、教會,或佛教團體等等,都在假日時入園學習環保活動,尤其是學校假期,更是熱鬧。

提倡環保愛護地球,這條路很長,但何添財和林慧清早就已經握緊了方向盤,並邀請大家一起上車,共赴環保之行。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