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地球不是空喊口號(一)‧地球健康敗壞‧天災人禍不斷‧生態農耕‧實踐環保

在沒有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時代,農夫幾千年來都是用自己從大自然運行裡學來的自然農法來耕種,所以一片田可以父傳子、再傳子、再傳子,傳了幾千年,田還是可以長出東西。

說白了,現今“流行”的自然農法(有機農耕)其實就是回歸老祖宗們原始的耕種法,是一種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耕種方式;現代人則以吃出健康同時愛護地球為出發點。

Advertisement

在80年代就投入有機農耕的何贊能家族,30餘年來推動有機農耕不遺餘力,今日,第2代接棒人何婉貞延續了父親的夢想時,把父親的有機耕農推向另一個層次——更加強調生態保護的“生態農耕”。

何婉貞的父親何贊能可說是大馬有機農耕的開山鼻祖,從80年代起,何贊能就在彭亨州珍德拜(Janda Baik)開始了有機耕種,那個年代,“有機”這個名詞根本未“發明”,他也不曉得何謂有機菜,只是單純的想栽種無農藥的蔬果,圓自己一個夢想。

由於缺乏農藥“保護”,長出來的蔬菜醜得很,有蟲洞又瘦小,不受人青睞。

“父親曾經一度內心很大掙扎,到底要不要繼續下去。幸好父親沒有放棄理想,繼續生產其貌不揚的蔬果。卻也因為蔬菜不含農藥,都能順利地出口到新加坡。”何婉貞在坐落於雲頂山腳的萬農生態農場(Vision Eco Farm)裡,向我娓娓道來其農場的點點滴滴。

ADVERTISEMENT

不像現今通訊那麼方便,一個按鍵就可以找出有機農耕的相關資料,當年的何贊能是因為深信“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必然會給你更大的回報”,而堅持到現在,甚至以後。

憑著這股信念,何家30餘年來靠著對環境的熱愛與觀察,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條生態農耕之路。

這一路走來,有機農耕也越發普遍,不時有人向他們推介有機肥料,但何家硬是不採納這些方便,反之致力於自製堆肥,保持土地循環再造的能力。

到底有何原因讓何家堅持開拓“生態農場”30年如一日?

放鬆心緒感受農場氣息

採訪這一天,我把雙腳踩在這片土地上,放鬆心緒去感受農場裡的一呼一吸。

當我把眼睛閉上,耳邊即傳來不知名鳥兒的悅耳歌聲,遠處傳來如交響樂般的蟲鳴,鼻端也嗅到鮮花的香氣以及蔬果散發出來既青澀又甘甜的滋味,涼風更是一陣一陣迎面吹來,讓人心生喜樂。

一路走,何婉貞即一路提醒我小心腳下,原來是要我小心勿發出的聲響,以免誤踩或干擾到還在睡夢中的生物,這一份細膩的心思,讓我感動了好久。

為達致與大自然生物共享一個空間的理念,這片有機農場提供了很多保留地帶或“緩衝區”給看得見或看不見的生物繁衍下一代。好比地上的某一窪水是特地保留給青蛙有個地方好產卵,繁衍下一代。

“有人會問,怎麼我們的農場比其他的有機農場看起來骯髒?這裡有一攤水,那裡又有一堆雜草的,我只有但笑不語。”何婉貞笑盈盈道。

我蹲在菜圃裡的一個小水窪前,看何婉貞用手指指著水窪,咦,有好幾百隻蝌蚪在裡頭。只見何婉貞一臉喜悅地說:“這裡的每一草每一物,其實就是地球的縮影,我們不去傷害任何一種生物,即使它會威脅到農作物的生命。我們是以一物制一物的方式,讓這些有害生物自行離開,我們即能安安樂樂地耕耘這片土地。”

為進一步解畫,何婉貞又舉出一個個如何善待生物的真實例子。

“記得好久好久以前,不知怎的蝸牛特別多,我們一家人吃過晚餐之後,即點了蜡燭跟隨父母到農地裡去捉蝸牛,還記得我們是用筷子把蝸牛一隻一隻給捉起來的呢!

“後來的後來,在深入瞭解大自然後,才知道蝸牛之所以會大量湧現,極大可能是因為土壤缺乏鈣質所致,我們只需把石頭粉(用石頭磨碎變成粉末)或海水稀釋,倒入土壤裡就行了,如此一來蝸牛的問題就解決了。”

一隻貓解決鼠患問題

何婉貞意猶未盡,再舉出一個例子。

話說有一次,農場裡來了不速之客——老鼠。老鼠群可以在一個晚上,把農場內的2000至4000根玉蜀黍啃光。為了捕鼠,何家動用了上百個鼠籠,隔天還得把一籠籠的老鼠捉去放生……“你想我們是不是很笨?這多費工夫啊!後來我們動一動腦筋,問題就解決了。”

原來,他們找來了一隻貓,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惱人的鼠患。

我感性但也很理性地認為,“生態農場”之所以讓人覺得它比一般的有機農場值得尊重,就是“生態農場”有著更濃的人情味及人文氣息在裡頭。

從上一代的何贊能,到這一代的何婉貞及其兄弟姐妹,大家都秉持父親的耕作理念——與大自然共存來經營“生態農場”。這種善待眾生的態度本來就應該植於每一個人的內心裡;不論你今日是從事何種行業擔任哪一個職位。人,本就應該這樣,不是嗎?

穿有機棉衣

為地球盡一分力

除了極力推動生態農耕,何婉貞對守護地球更是身體力行,她穿著的T恤乍看下不覺得有甚麼特別,經她解釋才知道,這是一件有機棉衣,70令吉一件。

“一般的T恤都很便宜,甚至5令吉就可買到,到農地裡勞作,何需穿這麼貴的衣服?有機棉衣售價70令吉,雖然貴,但穿在身上卻感覺為地球盡了一分力。”

她進一步解釋,種植棉花是“破壞地球生態排行榜”上排第二的農作物。排第一的是咖啡。

“栽種棉花是單一性農作物,在其生長期間為免遭蟲害而導致血本無歸,因此往往噴灑了過量農藥。殊不知,如此一來卻也把益蟲一併給消滅掉,對地球造成極大破壞。”

穿一件普通棉衣或有機棉衣,看起來似乎沒兩樣,但其背後意義卻有天大的差別。

土地亦需“緩衝期”重組

除了提供“緩衝區”給其他生物,“生態農場”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提供“緩衝期”給農作物的播種成長。

“不少有機農場因為經濟上的考量,為求在同一片土地上獲得更多的收益,因此當農作物今日收割完畢之後,明天馬上就會開始栽種另一種蔬菜,這都是迫不得已的情況。生態農場通常不會這麼急,會先讓這片土地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再作出另一番貢獻。”

就何婉貞的生態農場來說,在農作物收割之後她會讓土地先曬曬溫暖的陽光,讓土地感受太陽的熱情與愛,然後翻土或進行覆蓋,讓地底下的微生物族群獲得充份的休息,養精蓄銳為下一輪耕種重新出發。

這一段“緩衝期”大約是兩週,這段期間土壤將會自行重組,恢復土地應有的生命力。

授招當精明有機蔬果消費人

問1:哪一家的有機蔬菜比較好?

答:沒有說哪一家的有機蔬菜比較好,我倒建議消費者不妨多花時間作比較,自然就會有所發現。方法很簡單,你可以選擇同樣的蔬菜如菜心,但到不同的有機店購買,或在同一家有機店購買不同生產地的菜心,然後以生吃或燙一燙熱水後吃的方式,去感受哪一種菜心比較合你心意。我要強調的是,同一種蔬菜可以因地區的分佈、土壤結構,季節或氣候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口感和味道,這就得靠大家的經驗了。

問2:有些有機店魚目混珠,以普通的蔬菜當有機蔬菜來賣,我該怎麼辦?

答:我不否認有害群之馬,所以,我們更應該明智地選擇有機店。有時候有機農夫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例如消費者只挑外表美麗的蔬菜,所以不得不噴灑微量的農藥。我始終認為,消費者不應該以蔬菜外表美麗不美麗,或者以價格來作為評價與選擇的標準。這一來消費者可能買到是所謂的假貨,或者讓原本有心進行有機農耕的農夫,因為要迎合市場需求而放棄有機農耕的決心。

問3:我還需要知道些甚麼?

答:我一直強調消費人要知道他們吃進肚子裡的有機蔬菜的來源地,同時,也應該去瞭解有關有機蔬菜栽種者投入有機農耕的原意。我相信大部份有機店都會樂意讓顧客知道蔬菜的產地,儘量問多一點資料,保證錯不了。


你知道嗎?

甚麼是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就是用大自然的法則方式去耕種。

1. 氣候:人不要想去改變天氣節令,而是順著節令去耕作,甚麼時候適合種甚麼,甚麼地形適合種甚麼,跟著大自然的作息去做。

2. 土壤:土本身就是活的,只要讓土保持活著,她就有足夠的營養來滋長植物。

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只會改變她的生化結構,減少她的微生物,使她瘠化、石化。

3. 病蟲害防治:大自然有她的生物鏈,所以世界才能這樣生生不息,自然農法就是教人多瞭解這種自然生態,蟲的生態,作物的生態,土壤的生態,甚至細菌的生態,皆以相生相剋的方式來減低病蟲害。

4. 田裡被野草侵佔,是農耕一大問題。自然農法是用手或機器把草除掉,或者用地面覆蓋的方式,或種間作物或者用綠肥作物來消除野草。自然農法最重要的是去做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維持,讓土發揮她的活性。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