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患者增加 病因未明 分子診斷精準治肺癌

(檳城訊)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患上肺癌的患者能否完全康復,歸視於患癌發現及診斷的時間。如果是初期,存活率及康復機率比較高;若是晚期,肺癌的癒後效果沒有比一般腫瘤好。

Advertisement

檳城鷹閣醫藥中心胸腔內科科顧問王子君( Ong Choo Khoon )醫生說,30、40年前,肺癌患者只能靠電療或化療來醫治,雖然能有所改善或延長生命,但也只能維持到一定程度。隨着醫療技術的提升,近年來,醫生會採用分子診斷(molecular testing)來鑑別哪一些群組對某一些療法有更好的療效。

X光檢查有局限性

ADVERTISEMENT

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醫生一般診斷患肺癌階段是根據TNM分期法,即根據原發腫瘤(Tumor)的大小、是否纍積淋巴結(lymph Node)及是否轉移(Metastasis)來分期。期數越大或屬於晚期的肺癌,治療的方法也不一樣。

“大多罹患肺癌者以長期抽煙者居多,但在東方國家,罹患肺癌不一定是抽煙,有些可能是環境造成,例如長期曝露在有害物質的地方工作、癌病變的原故、家族基因遺傳或其他癌症病史等。”

王子君說,若腫瘤生在支氣管,這種情況尤以抽煙比較常見。但也有一些腫瘤生在肺的邊緣,所以初期症狀并不明顯,往往癌細胞轉移了,患者才出現氣喘、頭痛、咳嗽等症狀。

她說,照胸部X光一般能檢查出肺部問題,但X光檢查有其局限性,小的病灶有時並不明顯,而腫瘤有時長在隱蔽的部位(如心臟後邊、肋骨之間、橫膈附近、肺尖部位),增加診斷難度。所以為了準確診斷,醫生會為患者照低劑量螺旋電腦斷層掃描(Low Dose Spiral CT scan,LDCT)。

不過,王子君解釋,不是每個初期肺癌患者都適合切除手術,還要看病人是否有其他病例,因為一般肺癌患者很多都是有抽煙,肺功能不是很好。

微創將成常規治療

“一個肺功能不好的70至80歲老人,因為身體狀況因素,手術就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在不能考量手術的情況下,醫生會考慮以其它的方式治療,比如電療的技術近年有長足的進展,更能提供精準到位的治療,達到與開刀同樣的療效,以期把肺癌根治。”

她補充,胸肺外科的肺癌腫瘤切除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微創技術治療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常規治療。

她說,以往為患者做診斷,醫生根據診斷出小細胞肺癌或非小細胞肺癌,就已經足夠來決定要用什麼藥物,但如今需要更個性化,不僅要知道是小細胞肺癌或非小細胞肺癌,還需要知道它的分類、有沒有基因轉變等,來決定要開什麼藥物給病患,其療效會高一些。這就是所謂的靶向療法(targeted therapy)。

“靶向治療是近10至20年出現的新治療方法,肺癌的癌細胞或有特定的基因突變,所以,就用靶向藥攻擊這些突變基因,將癌細胞殺死或控制。因為是針對性攻擊突變基因,所以正常細胞受影響較少,它的副作用相對的比傳統的化療少。”

新化療藥+免疫治療 肺癌存活率提高

近10年來,腫瘤治療日新月異,科學家不斷的鑽研、開發新的治療方案,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醫界對腫瘤生物學有更深入的理解,陸續有研究證明免疫治療的功效,一些癌症可透過免疫治療來醫治,包括肺癌。

免疫治療費用太高

免疫治療是一類通過激活免疫系統,增強人體的自然防禦能力,從而用自己的免疫細胞去攻擊癌細胞。不過,現時免疫治療費用高昂,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到。

王子君說,以前晚期肺癌存活率以月計算,現今有新科技、新的化療藥、靶向藥、免疫療法等,雖然未必能完全移除癌細胞,但靠用藥物控制病情,病人能像普通人一樣活着的時間較以前長。

她舉例,她有個患肺癌的病人患的是ALK呈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服用靶向藥並定期複診,過了6年病情仍控制得很好。全球甚至大馬醫療團隊也在不斷做研究,相信不久后癌症或許不再是絕症,而是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疾病。

“目前歐美國家有在做研究,並篩選特定的群體做體檢,以確診及盡早知道這些特定群體是否患癌,國內有開始提供為高危群(如抽煙者)照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的服務,但因為斷層掃瞄費用不菲,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花錢去照斷層掃瞄。”

因此,醫生都會建議高危群,年齡介於50至75歲者,必須照一次斷層掃描,久咳不好者更必須盡快就醫及檢查,找出久咳不癒的原因,不要因為害怕就不檢查、不接受治療,因為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療效可能就沒預期好。

做篩查的決定時,醫生要與病人闡明篩查潛在的好處和局限性,還有關於LDCT的肺癌篩查的射線傷害。醫生需告知病人吸煙有持續增加肺癌發病的風險,並強烈建議病人戒煙。接受篩查並不是不用戒煙的理由。

須尋正確管道治療

對於一些患者尋求中醫療法的看法,王子君坦承,以她的西醫訓練的背景,她無法對這個闡述太多,但她認為患者必須尋求正確管道治療肺癌,絕不能尋找偏方,否則可能會本末倒置。如果病患有意尋求中醫療法,也建議通過正確管道徵詢中醫師的意見。雙向的交流和溝通是很重要的。

“此外,患者本身的意志力也很重要,除了醫療團隊,患者也需要家人的支持,且必須接受患病的事實。”

超聲支氣管鏡 精準診斷腫瘤分期

王子君也提及,支氣管檢查的新技術──超聲支氣管鏡(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EBUS )。 這是一種結合超聲波探頭及支氣管鏡的檢查設備,用實時超聲引導進行管腔外精確穿刺及活檢(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

借助Doppler超聲功能,能夠分辨出肺支氣管外的血管及病灶血流,進一步降低出血的風險,增加了穿刺的安全性。透過支氣管超聲波(EBUS)在縱隔淋巴結提取細胞化驗,這儀器在北馬區,除了中央醫院外,目前就只有鷹閣醫藥中心有。

“呼吸科常規檢查是支氣管鏡檢查,檢查氣管的病變,如有腫瘤可以提取細胞,咳嗽可以提取痰化驗,但支氣管鏡檢查有其局限,若病變是在支氣管以外,傳統的支氣管鏡檢查是沒辦法檢查到,所以支氣管超聲波這時就起了作用。”

她說,以往要在縱隔淋巴結提取細胞需要開刀,全身麻醉且有其風險,不過自有了支氣管超聲波,讓診斷方面容易不少,還能精準地診斷病人腫瘤的分期,且無需在手術房進行,更無需全身麻醉,相對安全。

防癌從嬰兒期做起 50后做大腸癌篩檢

癌症已是各國10大死因的首位,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雖然癌症患者的人數每年不斷增加,但其實許多的癌症都是可以被預防的!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依照年齡不同,罹患癌症類型與風險也不同。

各年齡層罹癌風險

0至19歲:

◆血癌、腦癌、淋巴癌、甲狀腺癌。

20至30歲:

◆甲狀腺癌、淋巴癌。

30歲以後:

◆女性為乳癌;男性為大腸癌及口腔癌。

60歲以後:

◆大腸癌、肺癌、肝癌。

嬰兒期:

◆應該維持健康的飲食及體重,1至2歲的嬰兒,應接種B型肝炎疫苗來保護肝臟。

孩童期:

◆要養成規律的運動,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應避免長時間曝曬太陽以及暴露在廢氣,二手煙等致癌物質的環境下。9到13歲女孩應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青春期:

◆避免養成不良習慣,如抽煙、喝酒等。這個時期的性教育也非常的重要,應避免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或感染“愛滋病”,也要規律運動維持體能,增強免疫力,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風險。

成年期:

◆女性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檢,若是懷孕的婦女,在懷孕期間避免接觸致癌物質。生產完後,親餵母乳可降低媽媽罹患乳癌的風險。

45歲以上的女性應每2年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50歲以上的年長者無論男女性,都應該接受大腸癌篩檢。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