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論壇(中)‧負面念頭及想法影響‧壓力焦慮引發憂鬱症

(吉隆坡)心情一定有起伏,若情緒沒有獲得紓解,一再累積,心理疾病就會跟著來。焦慮症和憂鬱症是普遍的心理疾病,症狀看來相似,但仍有不同。焦慮症以感覺危險、受威脅和擔心等居多,憂鬱症則以憂鬱為主。專業輔導員重申,一般人不瞭解焦慮症和憂鬱症患者的心情,認為他們的感受很可笑與不可思議,忽視所受的煎熬,不只無法及時給予幫助,反而造成情況演變成惡性循環。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每個人每天平均會產生逾6萬個念頭,這些念頭或想法夾雜正面和負面,也許是正面佔大部份或負面多於正面。負面念頭和想法會增加壓力,變成焦慮,如沒有及時紓解,就會演變成心理疾病的源頭。

Advertisement

本地註冊輔導員李志祥說,壓力、焦慮和憂鬱是三兄弟,常常攜手同行。人有壓力、焦慮和憂鬱與個人的念頭或想法有密切關係。

他在一項心理疾病論壇上表示,從心理輔導的層面來看,焦慮症的產生與患者的想法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有焦慮症的症狀,容易產生很多負面念頭,並有“這些焦慮、念頭總是不放過我,擺脫不了,無論我去哪裡都緊隨著我”的感受,深感痛苦。

人平均每天有6萬個念頭

“人一天平均有6萬個念頭,如果這些念頭大部份是危險、受威脅的,想想看,你的生命會變成怎樣?”

ADVERTISEMENT

李志祥舉例,有些人對疾病有特別的焦慮,處在診所就會有“這裡有細菌怎麼辦?萬一感染了就會生病。”等閃現,重複出現“危險、受威脅”的念頭,造成坐立難安。時長日久,這些負面念頭就會形成一種機制,自動冒出來。

他指出,有人對患者有這樣的感受覺得匪夷所思或可笑,事實上一點都不好笑,因為這些感受已讓患者痛苦不堪,身不由己。

內在和外在因素引發焦慮

他披露,內在和外在因素都會引發焦慮,例如外在是人群,一看到人多時就焦慮;內在可能是喝了一杯咖啡而心跳加速,懷疑自己患病。一旦這些想法扭曲時,情況趨向惡化。如果焦慮持續,就會越想越危險,身體也會出現反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汗、肌肉緊繃、荷爾蒙失調等。

“這時患者會有所動作,以減少焦慮感,包括逃跑(如不去人多的地方)、反擊(如做些事情來反抗這種情緒)或膠著(如咬指甲、扭手帕)等。長期下去就會出現焦慮感,掉進惡性循環裡而感到絕望。”

講道理無法開解患者

李志祥說,一些人喜於和憂鬱症患者說:“你要堅強,只要你振作,情況就會好轉!”或“不要想太多”或“你怎麼這麼沒用”等。這些字眼根本無法開解他們,反而讓他們的感覺更差,覺得沒人瞭解他的心情。

“旁人的方法不對,會令患者更焦慮。例如有社交焦慮症的人鼓起勇氣前往某個約會時,不要有‘你看,你都做得到,哪有問題。’等反應,而是‘你看,來的過程中有許多挑戰,謝謝你願意努力,我們終於可以見面了。’肯定他的努力。”

他指出,患者會覺得自己沒用、沒有價值和無力感,原因含蓋童年經歷、悲觀性格、挫折、失落和壓力等,這導致他們情緒低落、憂鬱和傷感,心理影響生理,身體因而出現疲勞、沉重等症狀,並會開始遠離人群,不與人接觸,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他表示,患者要面對自己患病的事實,接受和採取方法處理,方能較快速控制病情或痊癒。他們能做的是降低期望,減少工作量、規律生活能保持控制感、適量運動和減少獨處。

“減少工作量可減輕壓力,規律生活能培養控制感,讓患者覺得自己還能掌握一些事,運動可讓腦部份泌天然的抗憂鬱劑血清素,千萬不要逃避和自責。”

李志祥重申,家屬不要對患者反應激烈,照顧和幫助他們的同時,也要保留個人的生活空間和時間,以減輕壓力。

患者積極求助勿逃避

李志祥說,焦慮症患者不應害怕尋找資源求助,他們可採取一些方法緩解焦慮,例如注意身體訊號、經常深呼吸、傾聽負面想法、反問負面想法、分散注意力和自設提醒卡,千萬不要逃避、自己默默承受、自責等。另外,患者家屬和朋友等人不要指責、取笑或以他們和別人比較。

“焦慮逐漸成為自動化反應後,患者會很無助,若無助感持續,就會引發憂鬱反應,令憂鬱症找上門,形成焦慮症伴有憂鬱症。”他透露,他負責的個案呈現兩個極端,一是很依賴藥物,拼命服藥,長期服藥;二是很抗拒藥物,不按時服藥,覺得吃藥會上癮。這都是深具挑戰的部份,也顯示患者對藥物治療有誤解。

測一測壓力、焦慮和憂鬱

李志祥表示,“情緒自評量表”是簡單的心理測驗,有助瞭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以便作出調整,緩和壓力及焦慮。若是檢測後的分數高,也不意味著患上焦慮症或憂鬱症,因此不要過度擔心。

請小心閱讀以下每一個句子,並在其右方圈上一個數字,表示“過往一週”如何適用於你。答案並無對錯之分。請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某一個句子上。

0=不適用。1=頗適用,或間中適用。2=很適用,或經常適用。3=最適用,或常常適用。

心理疾病Q&A

Q1:當憂鬱症患者說要自殺時,家人和朋友該如何做?

A1:華人避忌談生死,不過此時應嘗試和對方談生死,盡可能瞭解他們的想法,例如“你剛剛說的那句話,我很關心,你發生什麼事而有這樣的想法?”或“雖然我們面對一些挑戰,但若你真的死了,我會很痛苦,我很在乎你”或“我們要處理的是一些問題,而不是你的生命”等,讓他們知道家人朋友都很關心他們,而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

Q2:患者不斷地表達負面想法,我們能做些什麼?

A2:激勵別人有很多方法,不一定是講道理,可以引述生活上的例子,如“我很懷念我們一起生活的日子,我從你身上學到很多。”若患者匿名撥電向輔導中心表達有自殺念頭時,輔導員能說的是“雖然我不認識你,沒見過你,但你的生死我很關心/在乎”,往往這樣的一句話可能挽回一個生命。

Q3:若憂鬱症患者變成自閉症,我們如何幫助他們?

A3:首先,我們要厘清病症的名稱。憂鬱症患者或有一些自閉的症狀,如不願與人說話或出門,可是仍是憂鬱症,而不是自閉症。自閉症是小孩患的心理疾病。

【輔導熱線】

如果你需要輔導協助,可撥以下輔導熱線:

1. 心燈輔導小組:03-7805 3030(逢週二 8pm-9.30pm/週六 3pm-6.00pm)

2. 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03-9282 1995(週一至週五 7pm-10pm)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