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張曼娟:人生下半場 做自己最幸福

台灣作家張曼娟成名得早,二十出頭即憑第一本書《海水正藍》在文壇一舉成名。這些年來,她的著作一直高掛暢銷書排行榜之列。

Advertisement

今年7月,她帶着新作《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與馬來西亞讀者會面。眼前的張曼娟已邁向熟齡,她自嘲說,“我已是阿姨、姥姥級”了。

步入人生的下半場,五十多歲的張曼娟顯得更灑脫自在,臉上不施脂粉、架着一副厚重的眼鏡,着一身便裝便上台演講,認識她的媒體朋友悄聲說,“她以前不是這樣的。”

ADVERTISEMENT

對於人生不同的階段,張曼娟最喜歡“現在”。她說,她現在的感覺最美好,很多以前覺得猶豫不決或有困擾或困惑的事,現在已變得很篤定。

“我現在很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也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不想要做什麼。年輕的時候,我們希望全世界的人喜歡我們,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的,自己也不確定的一直在討好這個世界,這會讓自己很累,也一直會有迷失的感覺。到了這個年齡,我發現我不需要全世界的人愛我,我愛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變得更自由更有自主權

所以,她會更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我是什麼人?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做什麼事?不想做什麼事?到了這個年齡,我感覺自己變得更自由,更有自主權。”

年輕的女孩對魚尾紋、白髮、50歲等字眼覺得可怕,因為那是老啊!然而,歲月不留情,當你不知不覺的步入50大關時,你還會怕嗎?

張曼娟到了50歲倒是更自信與篤定。她認為,從35歲到70歲都是中年期。

 “現在的我,除了體能和視力比較差一點,其實與之前沒有太大差別,我現在做事比以前有更明確的方向感。”

她說,以前是處在摸索的階段中,現在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且覺得很有能量。

“如果你要問我什麼時候是最愉快的自己,我覺得是現在的自己。可能再過10年你再問我,我最喜歡什麼時候的自己,我可能還是會說是‘當下的自己’。我很感謝我所擁有的當下,很真實,而且我都儘量把‘當下’過成是我自己想要的樣子。”

愛是心甘情願

張曼娟因為每天獨力照顧老去的父母,而仿彿開始預習自己的未來,因此,她相信她未來可以從容、篤定的老去。

“當我老了,我應該不會有茫然、不知所措,或很驚慌的感覺。我的父母親用他們的病,他們的老,用他們對生活的無能為力,教會我關於人生的後半場應該要做什麼事。光是想到這件事,就不能不愛他們。”

獨個兒照顧兩老,張曼娟曾因為身心疲累和煎熬,也有負面情緒,甚至不理解為何得不到其他親人一把手的分擔與支援。後來她終於接受事實,心甘情願獨挑照顧父母的重擔。

照顧父母親,張曼娟認為,談“愛”比“孝”更有意義。

“孝是兒女被規定要去做的事,可能有不甘願。因此,你不該長期委屈自己去做不該做的事,那會讓你覺得耗盡了自己的元氣,而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怨恨。愛,是一個重新的發現,發現自己跟父母親之間的關係,以及發現父母親以前曾經走過的人生道路。因為你愛他,所以你願意為他做事,哪怕你的父母親曾經對你的成長有過傷害,但你總是會發掘出一些他們值得悲憫的部分。你也總是看到,他也許不是一個完整的大人,但他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他曾經保護過你。於是,當你看到他這麼病弱時,你會忍不住想要愛他。”

照顧老父母  預習自己的老年

年過半百後,張曼娟面臨了人生的大考驗。兩年前,原本健康的父母親突然出了狀況,九十多歲的父親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疾病的一種,而八十多歲的母親則患上老人失智症。

這兩種病症的患者不會康復,且病情只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到最後會不認得照顧着他們的子女,往往令照顧者覺得悲傷和心力交瘁。

張曼娟直言,在照顧老父母的時候,不管她多麼努力的去照顧他們,花多少的心思和時間,甚至貢獻自己的健康,但他們並不會康復,所以,內心的沮喪和挫折感很大。

“雖然獨力照顧父母親很辛苦,但也是上天給我最好的安排,在這個時候發生這樣的事情。如果早10年或20年前要我照顧生病的父母,我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因我自己當時還不夠成熟,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來承擔這個責任。”

她說,無論是中年也好,老年也好,是人生必須要面對的事情。

“可是,我們在學校裡沒有學過如何面對每個年齡階段。當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時,我們會措手不及,因為我們沒有觀察過,也沒有想像過,更沒有練習過。而照顧老父母就能給我最好的觀察和練習,比方說,我平時走路非常快,可是,當我陪着父母親走路時,我才發覺,原來走得很慢也是一種生命的步調;原來走得很慢的風景是很不一樣的。”

她說,以前沒有陪伴父母親的時候,她不太能了解舉步維艱是什麼意思,直到陪伴父母之後才知道,原來老到某一個階段時就會舉步維艱。

“我想像,如果有一天我舉步維艱的時候,我應該怎麼辦? ”

她也發現,現在的老年人最大的問題是,生命很空虛,因為兒女孫子已經不需要他們了。“老了以後,你的生活到底剩下什麼?即使你有很多錢,那又怎麼樣?因為錢並不能帶給你安慰。那你要怎麼安排你自己?”

她認為,人活到最後那一天都不要放棄跟人群接觸,以及跟美好事物的連結。

照顧者優先 盡力就好

請你給照顧年老父母親的照顧者一些鼓勵的話。

盡力就好,在有限的能力和時間內,你已經付出了很多,你覺得你已經很累了,就到此為止。請記得,照顧者優先。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為了做一個百分之百的照顧者而犧牲了自己的生活。

我鼓勵還有工作的人,不要輕易的放掉工作,因為你一定要保留一定的自己,你才有力氣繼續往前走。別忘了,照護是一時的,你自己的人生是很長久的。

不管你多麼愛被你照顧的那個人,他也許正在走向生命的盡頭,可是你可能只是來到人生的一半。真正的愛是彼此成全,而不是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愛一個人。

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獨力的照顧者,要把這個責任分給其他人,請大家幫你一起承擔這個事情。這是比較長久,比較健康的作法。

希望平靜離開不受苦

對於病與死,你有作什麼準備嗎?

死了以後的世界是我們所不了解的世界,所以,我只把注意力放在我活着的時候。我想要現在的快樂,別的事不去想,所以我希望每一天都能活得很好。因此,我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有機會就去吃想要吃的東西,哪怕別人告訴你說,這個東西不健康,不能吃。反正我不想活到100歲,我是活在當下的現實主義者。

我不希望長期吃藥來治療自己,因為從父親的病況看到它可怕的後遺症。我不會要這樣的治療措施。

我和我的父母親都已經簽署“放棄急救的聲明”,假設患有重病,醫生判斷被救回來的機率不高的話,他會按照我的意願,放棄急救。以前台灣人的想法是,不管如何痛苦都要用各種各樣很痛苦的急救方法救到最後一秒鐘。現在我們普遍上有此意識,放棄急救,希望儘量走得越舒服越好。

有人問我說,如何照顧父母親才是最好的方法。我說,你最好問你自己,如果躺着的人是你,你希望怎麼做?

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我,不希望用各種激烈的治療方式來急救,我就會主張我的父母親不要用這種方式,例如:長久的插管和餵食看來是很痛苦的,我就希望不要。讓他們平靜的離開,就像我也希望可以平靜的離開,不要忍受那種痛苦。

我的家族有一些長輩選擇用樹葬的方法,我覺得這非常好,所以我也期待以樹葬的方式回歸大自然,這方法非常環保。

防失智症持續檢查

你長年照顧老父母,會否擔憂自己患有相同的病症?

“老人失智症”的病因到現在為止仍是個謎,所以我會一直持續做腦部檢查,確定自己的狀況。如果發現自己開始有失智症的情況,我就會安排自己搬去專門照顧“失智症”老人的機構。 “失智症” 病患到最後是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少,未來會如何,自己也不能預測,只能聽天由命。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