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我愛美(上篇)‧建築師丁權禧‧理想房屋要有靈魂

“建築美不美、醜不醜好像也不關我的事,我只是在裡面上班工作罷了……我想新建的應該是美的,舊的破爛的就拆掉重建吧……別問我那麼多,反正都不是我作主……”

建築,作為八大藝術其中一門,雖是最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對於一般市井小民而言,它似乎有點高深難懂,每日每夜你都穿梭當中卻從沒有好好真正端詳過這城市的表情、用心欣賞這一稜一角的美與醜。

Advertisement

丁權禧住宅設計初體驗

丁權禧,現任職於Linear Vista。這名負笈澳洲後回國發展的年輕建築師,愛思考,勇於走出屬於自我的設計風格。小時候,他畫了一六邊形,中間一黑點,父親問他這是甚麼,他答是一枝鉛筆,父親疑惑,他便示出正面筆芯。

他注定是吃這行飯的。

談美,談建築之美,談我們的審美觀,在建築師丁權禧的眼裡,我們對於“國產”建築似乎缺乏認同。“凡是新加坡做的直覺上就一定是好的,但馬來西亞做的就說神經啊!”

ADVERTISEMENT

矗立在西部疏散大道和白蒲大道交界處附近的八打靈再也貿易中心(PJ Trade Center),三座20層樓高的辦公大樓主要以紅磚砌成,面向大道的是三大片灰泥色透心磚,整體感覺非常粗糙,實在無法讓人一眼看見就會喜歡。

“這座建築物其實還未‘完工’,得等匍匐植物攀滿整片牆面,到時就會充滿無限綠意。”他很佩服這由Kevin Low(本地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大膽傑作,驚訝最後它竟真的被創造出來,這樣的建築在新加坡和印尼可都是找不到的。

“某些真正好的、具原創性(Original)的,我們都並不引以為豪。大家都不尊重原創,也不太敢創新。”

丁權禧指出,這問題不僅出現在建築方面,音樂領域中,像Yuna(獨立音樂女歌手)、Zee Avi(季小薇/爵士女歌手)等歌手的才華都是藉由Youtube才被國外發掘,本地往往是後知後覺。“假設今天Zee Avi在這裡唱歌,我們很有可能只會說:哦,本地人……”

Seksan(本地著名景觀建築師)曾告訴過他,我們仿佛存有一自我審查機制(Self-censorship),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很蠢太笨所以事先自我審核、過濾,因而也不太敢去嘗試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單靠教育手段無法轉變思想

從教育著手,我們是否能認識到何謂“美”,我疑問。

丁權禧回說,歸根究底,這皆因政治使然,尤其是我們自有的文化,無須政客來告訴我們哪些是屬於我們哪些又不是。

他舉出,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當地的國民意識為何會遠強過大馬,原因就在於他們很懂得如何彰顯自身特色,另外,惟有在自由風氣底下,最好的想法才會誕生。

“黃明志所發表的極具爭議性,敏感的我們只聚焦某方面,卻不在乎那背後傳達的訊息。如此下去,我們將無法更理智地看待事情,而變成一切由情緒來主導。”

他強調,要轉變大家的思想的確無法單靠教育手段,首先,我們必須讓所有藝術可以被超然論述,接著,社會才會出現能夠獨立思考,且願意接受批評的公眾。

“反觀新加坡,人們說現在那裡是藝術家的最好時機,一旦你才華洋溢,政府都很願意砸錢在你身上。”丁權禧卻認為這種制度存在弊端,政府這般做法好像是告訴人民:只要你擁有才華,就理應享有這些。但實際上,藝術家也應正常工作,並且有時候,他們也許自認為Somebody,以為本身創作很棒,可是在別人看來卻是一文不值。

“別埋怨本地無法誕生設計人才,其實我們擁有許多,但他們大多數連自己也不太相信自己的實力。”

房子彰顯主人個性

找房子買房子,大家最在意就是那屋前到屋後的距離、屋身多寬、向東或向北、幾間房和廁所、地段如何、交通是否便利……我們絕大多數會先從現實層面考量,外觀是其次,所謂“理想中的房子”我們並不太過強求,只要能遮風擋雨就好了。

廣義來看,一間理想中的房子也應考慮氣候、環境和歷史等因素,這點丁權禧相當贊同,但對於他而言,我們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建築,也需要其他藝術和普通領域的潤飾,他主張“少些意識形態,多些情感”。

藝術是情感體現

最讓他感到雀躍萬分的是與其他領域的藝術家一起賞析建築,“我有一位詩人朋友,我很喜歡跟他討論建築,他也樂於和我分享詩歌,這過程非常有趣。我們都一致公認情感的重要性。”

設計房子時,丁權禧表示,針對處理氣候課題,建築師若只參考某些基本原則就能輕易達成,但這樣做房子是不會具有“靈魂”

的,它沒辦法傳遞心靈的騷動,就只是一堆符號、數字。

他比喻,若要應對滂沱大雨,就去建造一大屋頂;要與歷史相呼應,就變成甘榜屋,“按照如此觀念,全民都能設計建築,可這根本就不是設計,也完全稱不上是一件藝術品。”

至於所謂的“意識形態”,丁權禧假設,當他身為一名環保人士,他的房子將著重保護環境,卻會失去“靈魂”;如果他是歷史學家,設計出來的成品也會是如此。“房子彷彿已變成承載個人思想的工具,企圖展示‘我理想中世界’的模樣。”他說,這種觀點全然不符合以前的傳統藝術。

“回到過去,在好幾世紀前,以全球文明來看,藝術是一種情感的體現,敘述永恆、善良、自然等課題,與意識形態扯不上任何關係。”

每個人都懂得甚麼是愛,不管你富貴貧窮……每個人也知道甚麼是雨天,你可能曾在雨中行走踢球追著一輛巴士而不小心被污水濺濕……無論你是甚麼信仰或種族,這些小事都是大家共有的經驗,丁權禧提議,建築師們應該都將這些緊記於腦子裡或記在本子裡,以作為日後創作靈感的來源,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將建築設計與人們串聯在一起。

丁權禧說,房子是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藉由房子,你能瞭解它的主人看重的是甚麼,這主人是否感覺安全、害怕,他是個怪人抑或個性非常極端……因此,“住宅設計雖是最困難但也是最美麗的。”

象牙塔裡

天馬行空想像

畢竟還未踏出象牙塔,還未碰觸殘酷的現實,所以可以天馬行空無盡地想像,這群未來的建築師們,在這畢業前的最後計劃用心訴諸他們的理想和夢想。

吉膽島河岸

建圖書館咖啡座

當初會看上這座小島只是一個美麗的意外,只怪雜誌上的風景照太過漂亮,馬來小妮子Nurhayati沒想到吉膽島竟然是個華人氣息濃厚的漁村。儘管不諳中文,但在華裔老師和同學的協助下,她完成實地考察,發現島上村民主要聚集河岸,可是衛生問題卻日益嚴重、人氣直線下滑……於是,她為村民設計一條有蓋走廊,拆卸集裝箱來建造屋頂,並運用當地村民的智慧:以寶特瓶和塑膠大桶來大量製作出貯存雨水的簡單裝置。村民很喜歡光顧咖啡座,但村內卻缺少一間像樣的圖書館,不如就把兩者相結合,她心想。

半山芭監獄

變建築學院

拆或不拆,當時這選擇題困擾著許多人,倘若不拆,陳沁敏想將它變成是一座建築學院。為何是建築學院,我問,她回說大家對此定有各自的意見,她只想從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出發。那時候,其中一面牆已被拆除,她設計了一道“可看見又不能完全看見”的透明玻璃牆,為何又是牆,她解釋,這116年裡,大家早已習慣牆的存在,那是共有的記憶,而透明的用意則滿足了外頭人窺視的慾望。單是一面牆,她就思考了很多很多。

建Upcycling展覽館

3R我們都懂,reduce-reuse-recycling,但真正被回收再循環使用其實很少,有些人反而變相越買越多,李威紅覺得是時候灌輸大家Upcycling正確觀念;Recycling很棒,然過程中仍是需消耗能源和資源,而Upcycling則鼓勵各位發揮巧思,創造廢物的新價值,像是匯集許多玻璃瓶變成漂亮的燈罩。在展覽館,到訪者將能看見廢物是如何被回收、清洗和整理,以及工匠又是如何自由挑選那些回收品,再製作出巧奪天工的精緻藝品。

獨立廣場地底

打造當代美術館

近年的國慶日,子民們只象徵式在獨立廣場這一片綠油油的草坪上慶祝,卻逐漸遺忘這裡曾發生過的點點滴滴,而遊客們來這也只是走馬看花便匆匆離開……為此,Shazana決定將原是停車場的位置,打造成一座地底的當代美術館,並設置通道方便四方的來客出入,為這裡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館內的隔板也設計成可被任意移動佈置的。聽說,這邊一下雨就會發生水患,她也想好了應對措施。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