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定期檢驗降血壓 控糖遠離腎病變

(吉隆坡訊)馬來西亞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病發率是9%至11%,和許多國家如美國、新加坡等的病發率相近,不同的是,亞洲人比較容易受到糖尿病的影響而腎功能受損或衰竭,加上大馬糖尿病病發率居高不下,CKD因此成為國人常見和高負擔疾病。

Advertisement

腎臟內科顧問陳立品醫生(Tan Li Ping)指出,糖尿病如何影響腎臟?簡單來說,腎臟長期過濾高血糖濃度的血液時,腎臟細胞不但會損傷和退化,也會出現結構上的疤痕,久而久之,腎功能逐漸下降下形成腎功能衰竭。

他提到,大多數初期至中期CKD病患都不會有腎功能衰竭的症狀,所以,有許多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上CKD。只有一些較‘幸運’的人因出現蛋白尿或腳腫的症狀而接受檢驗時才發現患上CKD。

ADVERTISEMENT

“有時候,腎臟受損也會影響其他身體器官或功能,例如血壓,多數腎功能衰竭的病人都有血壓飆高的問題。所以,有高血糖或高血壓問題的病人要特別留意腎臟的健康,而且腎病變前通常會出現血壓飆升的症狀。”

他說,CKD分有5個分期,第五期為腎衰竭末期,腎功能(eGFR)低於15ml/min/1.73㎡。臨床上到腎臟科掛診和確診的病人多以CKD第三期居多。

“這些病人當中,有的較注重自身健康,會定期進行血糖和血壓的檢驗,但是,也有部分病人抗拒、逃避、忙碌而忽略了自身健康。”

“一些病人即使患有高血糖或血壓,也不願進行體檢,以為單純靠調整飲食或偶爾到藥房進行指尖血糖檢驗即可,這些病人的情況則令人擔擾。”

每3至6個月驗糖化血色素

他說,患有糖尿病的病人需每3至6個月進行糖化血色素(HbA1c)檢驗以監控糖尿病進展,遺憾的是,許多病人以沒有高血糖症狀或不適為由,拒絕定期檢驗。

“定期的血糖檢驗就像掛診牙科一樣,平時需定時到牙科檢查牙齒,如醫生發現異常就可以馬上進行補救,使牙齒更持久和健康。事實上卻有許多人等到牙痛的時候才掛診牙科,醫生因此能夠提供的幫助相當有限。”

“同樣的,糖尿病患如果等到症狀出現時才掛診內分泌科,就會提高糖尿病並發症的風險,包括腎病變。”

他提醒,即使沒有患上糖尿病,一般人也應該每一兩年進行常規體檢,因為血糖變化相當複雜,即使平時照顧飲食或少吃甜食,也不能保證不會患上糖尿病,定期檢驗就可以了解自身健康或早期發現糖尿病。

“糖尿病給病人、病人家屬、社會與國家帶來很高的負擔和代價,如果我們可以通過定期的檢驗來發現糖尿病及其他疾病,就可以減低或避免疾病晚期被現所帶來的龐大負擔。”

不影響生活作息

病人有症狀才檢驗

陳立品表示,糖尿病患尿蛋白是腎病變的其中一個症狀,一般人如果沒有糖尿病卻有蛋白尿症狀,可能另有原因或影響。

“非糖尿病患首先要確定尿液或尿液冒泡是否真的蛋白尿,醫生通過尿檢結果,如蛋白量、輕微或嚴重等作出評估,以決定是否要作進一步的行動。”

他指出,腎臟內科醫生的任務是幫助病人優化健康,通常病人是因為血糖血壓控制欠佳,所以,病人最基本能夠保持血糖血壓的正常或穩定。

“雖然控制血糖血壓是降低病發和病變最基本的治療措施,但是,很多病人都做不到,再說,要控制好血糖血壓其實也不容易。”

“如果有一種儀器能夠讓病人隨身攜帶,並即時顯示血糖血壓指數的話,病人就能夠知道血糖血壓的狀況下給予控制,可是,目前為止,血糖血壓必須通過抽出時間進行測量才知道結果,而病人不可能一直頻密進行檢查來控制血糖血壓,這才是控制的難處。”

他補充,血糖血壓微高並沒有症狀,也不影響病人的生活作息,所以,大多數病人都會不把檢驗當作一回事,往往等到症狀出現後才來檢查血糖血壓。

誤傳病人很快死 透析治療非末路

陳立品提到,當病人被確診CKD第五期或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時就會感到很害怕,他們擔心透析治療的痛苦,因為病人對透析治療存有許多誤解,有的則擔心治療帶來的經濟負擔和連累家人。

“民眾一直以來對透析治療有許多誤解,例如‘聽說’很多病人接受透析治療後,健康很快走下坡和去世,病人因此感到恐懼和抗拒。”

“透析治療隨着科技的發展不斷在進步中,如今的透析治療比以往的更方便、更先進,病人可以放心接受治療。”

他表示,病人應該感到慶幸,腎功能衰竭或CKD是一種擁有替代方案或治療選擇的疾病,包括早期的治療、腎臟移植、腎功能替代治療如血液透析、腹腹透析等,比起中風、突發性心臟病等沒有替代方案或選擇的疾病有更好的治療。

“很多病人一知道自己要接受透析治療時就感到絕望了,把CKD視為絕症似的,有些病人寧願死也不要接受透析治療,可是,許多病人被確診時只有50多歲,他們還有二三十年的日子需要過,如果現在就放棄,實在很可惜。”

“其實,透析治療只是CKD的過程,並非終點或死亡,即使是更嚴重的癌症,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有治療和延長生命的希望,病人不應把CKD和透析治療視為沒有希望的絕症。”

擔心藥物副作用 食用前平衡好壞

陳立品說,有些病人則認為,沒有症狀就等於沒有病,例如沒有頭痛就沒有高血壓,影響不大,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經過檢驗就能證實血糖血壓的確飆升,但是,仍有一些病人對檢驗結果表示懷疑和“不可能”。

“一些病人的擔憂也可以理解,因為他們害怕確診後就要吃藥,而怕吃藥的主要原因是‘西藥傷腎’。有些病人如果發現醫生所說和他們所相信的有衡突,他們就會抗拒或尋求其他治療。”

“無可否認,藥物多少會對人體有副作用,但是,我們在用藥前會平衡其好壞,如果好處多過代價就會被採用。”

他說,病人的刻板觀念難以靠醫生在有限的諮詢時間內改變,反而病人身邊常見的家人和親友有可能可以改變病人,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講座、醒覺活動等提高公眾意識。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