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9日訊)立陶宛畫家恩納斯(Ernest Zacharevic)耗時一個月,今日終於順利修復其多年前在喬治市世遺區留下的其中3幅著名壁畫,包括曾入選全球15大最佳壁畫的“姐弟共騎”。 恩納斯今日還邀請了畫中人物重聚,溫馨重溫12年前的情感、回憶與歷史。 恩納斯說,他從2012年開始,為喬治市留下6幅壁畫。今天成功修復的3幅畫壁是打銅仔街的“姐弟共騎”、Lebuh Cannon的“爬牆小孩”與阿貴街的“追風少年”兼“男孩與恐龍”。其餘3幅是靠近龍城酒店的“功夫女孩”與南華醫院街的“三輪車夫”,及已經消失了的“蘇門達臘小孩”。 耗一個月修復 他說,修復畫壁前後花了一個月,實際上色時間雖然只需一週。不過間中發現問題,如在騎在摩多上“追風少年”是畫在一對復古腐朽木門上,但木門已腐蝕,故需花點功夫把腐蝕的木門翻面重置再重畫,讓舊畫保留木門的後方,摩多換了一輛,但保留同樣車號。 他說,“追風少年”與“男孩與恐龍”其實屬於一套壁畫,但為回應新加坡英文報章報導為兩幅作品,就當成附加作品,即共修復3+1幅的作品。 恩納斯很欣慰能完成這些壁畫修復工作,儘管壁畫是無法永久保留的,但他希望這項修復工作不僅能保護這些深受喜愛的藝術作品,也能引起人們對城市面臨更廣泛挑戰的關注,尤其標誌性的“姐弟共騎”,已成檳城豐富文化遺產象徵,吸引全球關注,對旅遊業有一定貢獻。 他在新聞聲明中表示在與檳城環球旅遊機構(PGT)進行富有成效的討論後,很高興PGT承認他作為壁畫藝術家、擁有者和這些壁畫知識產權及形象權的作者權利,並承諾保護這些壁畫。 然而,這只是個開始。他籲政府舉措維護和執行全國藝術家的權益,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框架來支持和保護馬來西亞的創意社區。 他也感謝檳城人和遊客支持、熱情歡迎和與老朋友重聚的機會。這讓他想起其創作這些藝術作品的初衷:慶祝那些讓這座城市獨特的人們、故事和精神。 他也報喜說,今晚其位於馬來由路的畫廊、工作室與版畫工作室Cultprint總部的ZACH Studio的個展正式開幕,歡迎檳城人、藝術家與遊客參觀。 出席見證這場社區藝術邂逅慶典的檳州旅遊及創意經濟委員會主席黃漢偉行政議員形容,這是藝術家與畫中人共同經歷的紀念日與慶祝會,讓彼此重新連結曾經的關係和情感,並賦予壁畫全新意義。 他說,恩納斯是於2012年通過喬治市藝術節,在喬治市街頭留下標誌性壁畫,帶動檳城乃至馬來西亞各地興起壁畫浪潮,甚至聞名國際。 他表示,12年過去,這些壁畫至今是喬治市世遺區遊客必訪景點之一,這是檳城喬治市古蹟昔日未有的藝術互動性事件,而畫中人物也相繼長大了,如今他們一起見證了古蹟區的演變。 昔日畫中人亮相 吸引遊客合照為念 昔日“姐弟共騎”與“追風少年”壁畫的兒童主角,今天各以青少年的模樣亮相。他們與畫家恩納斯,吸引了藝術家與遊客爭相與他們合照為念。 來自丹絨武雅的“姐弟共騎”壁畫主角姐弟倆陳一與陳肯,目前已17歲和15歲,分別在協和中學和鍾靈國中求學。 憶當年,他們只是一對天真無邪的5歲與3歲小姐弟。 陳一悠然記得,她與弟弟陳肯當年是追隨父母與恩納斯一同在觀音亭素描作畫,她對恩納斯帶來的小腳車產生好奇,一時興起騎腳車載弟弟,被喜歡拍照的恩納斯獵入鏡頭,進而成了後來壁畫體材主角,就連“男孩與恐龍”的小男孩人像,也是弟弟陳肯。 陳一說,早期年紀小,不喜歡被民眾認出,甚至很討厭成名。如今他們已習以為常,偶而還舊地重遊,應同學之邀,與“自己”合照。 姐弟倆的父親陳景元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喜歡畫畫,他們雖不特別酷愛藝術,但也不抗拒參與藝術活動,今日皆應邀與會和藝術家重聚交流。 當年在摩多上回眸一望 阿力芬成了壁畫主角 “追風少年”壁畫主角沙哈曼(23歲)說,當年才11歲的他騎在摩多上等父親莫哈末阿力芬,不料回眸一望,被恩納斯拍下照片,進而也成了壁畫主角和成名。 他說,父親是一名三輪車夫,他與另3名兄弟力祖安、莫哈末沙哈魯與莫哈末沙比爾,也當了三輪車夫,一家五口以“Abang Becah Penang”在喬治市古蹟區服務遊客,以勞力謀生並間接維護喬治市的傳統色彩。 但他們已從雙溪檳榔遷至北海峇眼阿占居住,所以每天搭渡輪來檳島工作。 “父親每次載遊客經過阿貴街,都會指向壁畫介紹遊客那是他兒子,我覺得無比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