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孩子要移民 去留陷兩難 預先溝通解長者煩憂

(香港訊)計劃移民,但害怕家中長者抗拒,寧採取拖延戰術,以為可以減輕衝擊?

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黃愛球顧問

Advertisement

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黃愛球顧問指出,若子女移民的“通知期”太短,長者更難適應;他們或認為子女不和自己溝通,突然被告知要離開,覺得被離棄,感到憤怒或不安。

其實,背後皆因家人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當家人離開,自然感到焦慮。

安排親近者支援

如果移民的人是主要照顧者,長者需要經過幾個階段才能接受重大轉變:先是否認,覺得對方講笑;然後可能會憤怒;之後或討價還價,例如“你不要去那麼遠,去台灣近點吧!”、“遲一點才走吧!”等;及後面對子女真的要走,會感到失落、沮喪,最後才能接受。

ADVERTISEMENT

黃愛球建議,應至少在6個月前跟長者說,做好準備。

“照顧者要設身處地想,如果家人跟你說要移民,你也需要時間去適應。”香港家庭福利會葉穎欣社工認為。

“持開放態度,長者未必是與你對立,只是需時理解。要有心理準備花多點時間跟長者解釋,也要討論幾次。”

至於如何向長者開口?黃愛球建議,不能一次過宣布(移民計劃和安排等),要讓長者有空間消化,將擔心說出來;初次談及移民想法時,最好有一些與長者親近的人在旁支援。

“如果他聽到後不開心,不想再談,也有人在旁關心,跟他談談。”

讓長者參與討論

其次,討論要認真,不要像講笑般輕輕帶過。家人可以分享移民的想法、考慮和掙扎,也要讓長者參與討論。“不要像已經全盤決定了,只‘宣判’你要留下來。”

黃愛球表示,長者去或留應該要一起商討,“兩種都會遇到困難,所以要一起討論、計劃。”

家人甚至可向長者取經,“因為有些父母是從中國來,可以問他們當初有什麼掙扎、適應、經驗;移民有什麼好壞,可以一起傾談。”

討論過後,長者即使決定留下來,也難免失落,黃愛球表示。

“家人移民後,長者若不懂得尋找社會資源,沒有社交支援,心理壓力大,會有較高風險受情緒困擾。家人要多聆聽、體諒他們的擔心和需要,然後尋求解決辦法。”

香港家庭福利會葉穎欣社工

葉穎欣指出,面對家人移民,長者心情會很矛盾。遇過一個親人已移民的伯伯,看來滿懷心事,傾談之下,發現他既擔心子女孫兒在外國的生活,但同時為他們有更好發展而高興。

“他未必意識到自己心情矛盾,發現後又覺得自己有點混亂,我們就幫他搞清楚自己的想法。”

黃愛球強調,我們要明白,長者需要一些時間去消化、適應和接受。

安排好起居生活

安撫了長者情緒後,就要開始一連串實務上的準備。聖雅各福群會長者中心吳志東經理指出,移民求助個案有上升趨勢,“家人普遍擔心長者日後的照顧問題。”

他說,長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對留港安排有很大影響。如果他們能夠自我照顧,可鼓勵參加興趣班,減少獨處時間,加強社交網絡。

“很多長者不想子女擔心,常說‘無事’,但可能身體已經變差;所以若能加強他們與朋友、兄弟姊妹、親戚之間的聯繫,可以把他們確實情況通知海外子女。”而且社交網絡也是傾訴對象,減輕長者孤獨感。

他指出,若長者的起居生活、求醫覆診等都需家人幫忙。“以後誰分擔呢?離開前要想一想,甚至預先實行。”

黃愛球指出,計劃請家傭的話要盡早安排,因為家傭需要時間摸熟長者性格和生活模式。

定期聯絡多互動

至於體弱多病的長者,若找不到人照顧,可能要安排入住安養舍。

吳志東認為,在熟悉的社區生活,長者始終較開心、自在一點,所以家人應跟長者商量要不要入住院舍,讓他們覺得有份參與決定,不是被“推進去”;但若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經常迷路,或開火或開水喉後忘記關上,而又沒有其他親人照顧,安排院舍照顧可能較好。

除此之外,3個受訪者均建議,為長者添置電子通訊器材,如平板電腦,拉近長者與外地家人的距離。

葉穎欣提醒,聯絡長者的時間宜具體一點,例如約定每月幾號或每個星期幾、幾點鐘會打給他。

黃愛球補充,有規律的聯絡會令長者較安心,而且早期支援和關心亦要多些和主動些,因為有時長者會胡思亂想,如果沒有電話聯絡就會掛心。此外,可以利用視像通訊互動,例如由長者教外地家人包餃子,令聯繫更緊密。

聖雅各福群會長者中心吳志東經理

移民等同連根拔起 長者需適應5大關

帶着長者一起移民,會是一個合適選擇嗎?

移民等於要適應一個全新生活,家人事前一定要與長者溝通清楚,以及了解他們的看法。

吳志東經理表示,這裏是他們的根,移民就像連根拔起。

讓長者掌握實際情況

而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黃愛球顧問指出,如果新環境的語言完全不同,又沒有熟悉親友,長者需要很強的適應力。

因此,在移民前應讓長者從各方面了解新生活,減低焦慮不安。例如讓長者知道:

◆要搬去哪裏?附近有什麼設施?如超市、銀行、公園、教會等。

◆交通方便嗎?若不懂開車,又沒有公共交通工具,會令他們的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更嚴重。

◆語言、文化環境怎樣?如果長者完全不懂得當地語言就會變得很孤單,可以留意附近有無華人社區、團體、親戚。

◆醫療安排如何?要預備3至6個月的藥物帶到當地,建議問醫生或醫院索取詳細醫療報告,例如有什麼長期病、使用什麼藥物,方便銜接當地的醫療機構。有些地方需要預先購買醫療保險。

◆移民後有什麼可以做?移民後,生活的規律、節奏會變得完全不同,宜先計劃每日日程,訂立每個月需要適應的目標。

黃愛球表示,現在有很多網上資訊,可以預先給長者看看,如果當地有親戚,可以安排視像通話,講解一下當地情況,“總之要盡量具體,讓長者掌握到實際情況,所以要有一個比較鬆動的時間計劃。”

制訂“預設照顧計劃”

子女移民,留下來的長者除了擔心失去陪伴和依靠,更會擔心“百年歸老時子女不在身邊,誰安排後事?”雖然重病、死亡,都是華人社會的忌諱,但其實是老人家心底最重視和關心的問題。

黃愛球建議,家人與長者盡早討論和制訂“預設照顧計劃”,讓長者精神上仍有能力自決時,預先表達日後身體精神變差時的醫療方法、財產安排、殯葬喪禮等意願。

“如果長者健康變差,究竟繼續留在社區還是入住院舍呢?若病情沒法逆轉,會否使用維生儀器或搶救?又或財務安排上,會否立下遺囑?葬禮用什麼宗教儀式?長者其實很重視這些。”

“人會出現焦慮,就是有預計不到的東西;如果一早計劃好,焦慮就會降低。”黃愛球因此鼓勵大家,即使並非移民,平日也可以與長者作這方面討論。

另一方面,主要照顧者移民後,可能由兄弟姊妹分擔照顧工作,如發生緊急情況,大家相隔異地去討論這類重大的決定會增加難度,甚或引致誤解、衝突;相反,預先溝通和安排,長者和家人就會更安心。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