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派•楊麗仙 特別鳴謝: 台灣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馬來西亞蘋果旅遊和蘋果101 食農教育,讓每個人成為大自然的孩子! 台灣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和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的連結。他們凝聚了台灣超過300家農場的力量,共同打造以回歸自然、土地、田園生活為主題的旅遊平台。 2024年,全新觀光亮點“食農旅遊”型態隆重登場。這項創新的食農旅遊型態,結合了農事體驗、食材採集、廚藝學習和料理品嚐等元素。目前,僅有部分優質農場提供這一特殊遊程。 5、6月的台灣正值梅雨季節,應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與馬來西亞蘋果旅遊之邀,記者赴台參與了首次以“食農旅行”為主題的專題採訪賽。 18名媒體人在邊玩邊採訪的過程中,度過了7天6夜充實、有趣、長知識且開心的時光。 我們遊遍台南、嘉義、高雄、雲林、南投、苗栗和彰化的多家食農旅遊點,走訪了多家轉型中的農場,發現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回歸”家鄉,投入農務。有些人繼承家族事業,以創意和勇氣面對挑戰,幫助家族農場轉型,比如台一生態休閒農場、肥牛牧場、仙湖休閒農場都是典型例子。 ——仙湖休閒農場 徜徉山林雲海間—— 首站下榻仙湖休閒農場,這座海拔277公尺的獨立山頭,旅宿依山而建,山頂草原的無邊際泳池,銜接着遼闊的山丘與平原景致。 仙湖之名源於晨間、黃昏及雨後的雲海,使山頭看起來像湖中小島,當地居民因此稱之為仙湖。 40歲的吳侃薔是農場的第六代經營者,在吳侃薔身上,我們看到了台灣典型的老農民與新農民,在守舊與創新上的改變。 他和妻子丁敬純在這座農場種植了荔枝、龍眼、咖啡和野菜等作物,發揚人與山共存的美好關係。 這座小山村發展出獨特的“灶寮生活”與“討山文化”,仙湖以景觀、旅宿、餐飲和農產醞釀出台灣本土生活風格。 ——飛牛牧場 與蝶共舞—— 飛牛牧場的名稱源自於蝴蝶和乳牛的結合,象徵着自然與牧場的和諧共生。這座牧場位於苗栗縣,坐落在青翠山野間,其重要資源是乳牛生態區和后山的雜木林,這片林地是蝴蝶的棲息地。 蒼翠的草地一望無際,牛群悠然自得,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飛牛牧場總經理吳明哲說,這些景象構成了“飛牛牧場”名稱的靈感來源。 飛牛牧場為遊客提供多種休閒選擇,劃分為“遊客遊憩區”、“農業生產區”和“自然生態區”。其中,自然生態區又分為乳牛生態區、蝴蝶生態區、可愛動物區、自然步道和水域生態區,讓遊客能夠深入體驗大自然的美妙。 ——向禾休閒漁場 摸文蛤撈海藻—— 走入向禾休閒漁場,首先映入眼簾的並不是漁場,而是一座以清代時期海盜領袖“蔡牽”的趣味傳說打造的“海盜村”,以及多艘用環保材料和再循環物品製作的龍船和可愛的海盜人偶。 乍看這些龍船似乎是載客之用,實際上是讓遊客體驗划船撈海藻的。18名媒體人被分成三組,各組分工明確,有人掌舵,有人划槳,有人打撈海藻,展開宛如海盜船出海爭奪寶藏的戲碼。 在完成打撈“海底綠金”賽事後,我們捲起袖子和褲管,赤腳下水摸文蛤,看誰能撿到最多鮮蛤。 我們在漁場內體驗了半日挖海菜、釣魚等漁民生活之後,即在現場一嚐新鮮出爐的烤魚、烤蚵以及鮮蛤。 向禾休閒漁場的生態旅遊區是目前鰲鼓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它原是養殖文蛤的傳統魚塭,但自從場長蔡恭禾“返鄉從漁”後,為兼顧生態環境和漁產安全,改採“低碳低電”營造以紅樹林生態的自然養殖模式。 ——水流莊牧場 小小羊兒真可愛—— 原本對牛羊有些抗拒的記者,這次被小羊兒的咩咩萌聲徹底融化了!拿着奶瓶,小心翼翼地餵食羊兒,這是初體驗,也讓人改觀,覺得小羊兒是多麼可愛啊! 來到高雄的水流莊牧場,迎接我們的是三名陽光青年,笑臉盈盈、親和力十足,其中一人便是負責牧場事務的34歲農場第二代楊政勳。 楊政勳接手牧場,經歷了十年的磨練,如今猶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餵羊、擠奶、送貨、整理環境到開發加工品等一手包辦。 這座牧場養殖了歐洲體系乳羊,近年來逐漸轉型,朝向觀光休閒、食農教育等多元化發展。牧場雖然不大,但五臟俱全,營業項目豐富多樣,訪客可以體驗餵食羊兒、親子同樂採果等趣味活動。 ——育成水耕教育農場 體驗當菜農滋味—— 來到雲林的育成水耕教育農場,迎接我們的是戴副眼鏡,身材纖瘦且有古銅色肌膚的秀春姐,她是這裡的東主。 52歲的林秀春與夫婿徐銘遠攜手創立水耕農場已有30年,從水耕栽培轉型至農糧加工,如今已發展成為教育式農場,並吸引了兒子的加入。 來到這裡,我們體驗了當個小菜農的滋味。體驗圍繞着水耕蔬菜展開,從播種、移植到採收,再挑揀菜葉進行包裝。對於習慣土耕的我們來說,每個流程都顯得新奇且不會弄髒雙手,同時也深入了解了水耕農法和植物生態。 徐銘遠夫婦一開始只栽植台灣俗稱A菜的萵苣,但因為市場價格低迷,轉而在冬天種植水耕小麥草和草莓。儘管經歷了多次失敗,他們最終無師自通地研發出麥芽膏和凍乾草莓,意外闖出好名聲。如今,這個農場已獲得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 ——林內教芋部 下田採芋DIY銅鑼燒—— 教芋部長,您好! 來到雲林林內教芋部,務必“拜會”以芋頭蛋捲起家打響名號的教芋部長:林建安。 然而,這次拜會“部長”並非安排在舒適的冷氣辦公室內一邊喝茶一邊談事。相反,“林部長”要求大家戴上斗笠,套上防水鞋套,跟着他一起下田體驗採摘“搖”鮮芋的樂趣。 林內教芋部為遊客精心安排的特色農遊活動,完全聚焦在芋頭上。芋頭的成長期約為九個月,農場特別將五分大田地分成九區分批栽種,展示不同生長階段的芋頭,方便進行導覽。 我們在這裡親身體驗了收成的樂趣,從鮮採芋頭到現場學習製作芋泥銅鑼燒,將剛採收的芋頭搓成芋圓或搗成泥的過程既有趣又有得着。再來一碗芋香十足的芋泥剉冰,那甜甜的滋味,讓人感覺“芋見幸福”。 53歲的林建安,原本是休閒管理碩士,十多年前為了照顧年邁的雙親,他毅然辭職返鄉,從零開始,靠自學手工芋頭蛋捲起家。 ——Jijibanana集元果農場 全方位香蕉體驗—— “歪腰、歪腰,我是一支香蕉……”這句話朗朗上口,正是《香蕉歌》的副歌,而集元果觀光工廠正是這首歌的最佳詮釋地。 集元果是一家以“香蕉”為主題的觀光工廠,處處洋溢着香蕉的氛圍,無論是裝飾、食物還是飲料,都以香蕉為靈感,為遊客提供全方位的香蕉體驗。現場不停播放的《香蕉歌》,更是讓每個到訪者不自覺地哼唱起來。 集元果不僅設有香蕉主題的賣場,還展示各種香蕉知識及香蕉乾製作流程,最大的亮點是香蕉園生態園區種植了許多不同品種的香蕉,讓人大開眼界;而親手製作山蕉蛋糕和山蕉巧克力酥更是讓老少都能樂在其中。 這次我們媒體團的挑戰任務是在集元果展示創意料理的能力。我們需要從食材列車中挑選七種材料,製作一道既美味又有創意的料理,還要讓評審們嚐到“蕉味”。這真是一個考驗創意和廚藝的挑戰吶! 集元果農場38歲的經理黃稚淋是第五代蕉農。在黃稚淋的創意和她母親林幸宜的大膽研發下,她們也成功地將香蕉從樹到果實多元化利用,並製作成各種美味料理。 因此,到訪集元果觀光工廠農場者,絕對不能錯過他們的招牌料理“太后娘娘私房菜”。 ——Hugosum和菓森林紅茶莊園 親手製紅茶—— 前往南投月潭紅茶的故鄉魚池鄉,沿着蜿蜒山路,抵達最早開始種植紅茶的香茶巷。醒目的橘色招牌上寫着“和菓森林”,一座三層樓高的建筑佇立在路旁。 此次行程從探訪近百年的茶場興衰史開始,我們漫步於有逾60年歷史的生態茶園裡,聆聽製茶師第二代石茱樺與夫婿陳彥權的茶葉風土解說。遺憾的是,此行無緣見到日治時期的老茶師、96歲高齡的石朝幸先生──當天他游泳去了。 此次行程最珍貴的部分,是親手製作紅茶的體驗。透過揉捻、解塊,賦予紅茶獨一無二的溫度與性調,並將這份手工紅茶帶回家珍藏。 從開發茶園到於2005年創立“和菓森林”,都是石朝幸與女兒石茱樺的心血。石茱樺一心希望能幫助紅茶產業持續深耕台灣,讓日月潭紅茶重返世界舞台。 ——妞妞果園 自搓百香果味粉圓—— 台灣是“手搖王國”,不僅一年四季人手一杯飲料,甚至拓展到海外市場,若是珍珠奶茶中加上粉圓(也稱波霸或珍珠)簡直是絕配! 一大早,我們一行人來到彰化縣福興鄉,這裡地域偏遠,民風淳樸,目的是造訪妞妞果園,也體驗傳統方式自製百香果味的粉圓。 各組隊員分工合作,先將粉圓麵團搓揉至光滑成團,然後壓扁切成小方塊,再搓成圓球。這個過程講求速度和圓球大小的均勻,非常考眼力和耐力。親手製作的一顆顆小粉圓,搭配上百香果果實,酸甜顆粒在口中爆發,讓人心中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 “妞妞果園”的名稱來自於45歲園主陳啟宗女兒的小名。陳啟宗本來從事多功能事務機的設計工程師,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辭職歸故里,利用家中的一塊稻田,開啟了果園的經營。 與一般開放採果的觀光果園不同,陳啟宗與幾名福興鄉在地小農一起辦活動,努力推廣在地特色農產,藉由遊程讓更多遊客認識福興鄉的美好。 ——富雨洋傘 傘界翹楚獲碳足跡認證—— 傘,不僅在風雨中帶來溫暖,更在艷陽下提供守護。傘的象形文字中,是四人聚在一屋簷下,象徵一家團圓、多子多孫之意。其實,傘的意涵多不勝數,你又了解多少呢? 來到彰化富雨洋傘總店,坐在懷舊的庭園內,一邊閒話家常,一邊縫製手工傘,這正是七十年代彰化老厝中常見的情景。 30年過去,物換星移,在秀水的磚紅老厝裡,不變的是一樣的人情味。外牆樹木強韌的生命力,就像堅持品質的富雨一樣生生不息,來到秀水的磚紅老屋里,富雨愿意用傘与大家連結一輩子的情感。 富雨洋傘是台灣本土的雨傘製造商,是當地傘界唯一取得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廠商。他們提倡維修代替丟棄,致力於打造零廢棄的循環經濟,並在全台門市免費提供修傘服務。 這裡還開辦了一系列專業制傘人的培訓課程及DIY體驗課程,希望讓這個傳統產業在台灣的土地上繼續生根,並再一次走向國際。 ——蜜鄉養蜂園 做個愛蜂人—— 蜜鄉養蜂園是此次採訪賽的終點站。這裡是台灣少數歷經三代傳承、歷史悠久的養蜂世家,有超過50年的傳統養蜂歷史。 在現年50歲的第三代負責人張至程接手後,蜜鄉養蜂園突破瓶頸,再創高峰,迎來另一個全盛時期,並贏得了許多獎項。 張至程帶領養蜂園進行了轉型,透過農場蜜蜂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認識蜜蜂生態,了解蜂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認識蜜蜂、人、土地之間的密切關係,並建立人與環境生態的友善循環。活動內容包括真假蜂蜜辨別、野外如何防蜂螫、如何愛護蜜蜂等知識。 這裡的布置相當細緻,從導覽解說區、廁所、DIY蜂蠟區,到指示牌和玻璃彩繪等都充滿巧思。整體色調以蜜蜂身體的黃黑色系為主,搭配蜂蜜巢箱的裝置藝術,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