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深紅色海域是“樣本數” 網傳歐核污嚴重 不實
![](https://webcdn.guangming.com.my/wp-content/uploads/2023/12/zsvsdvgds.jpg)
(八打靈再也27日訊)避免食用歐洲海產因為歐洲核污染情況嚴重?
網上流傳數則標題為“核污染嚴重,歐洲水產不要吃”的影片及信息,影片中的畫面顯示歐洲附近海域有多處呈現深紅色,聲稱是核污染嚴重程度的檢測。
對此,求證網站MyGoPen以“歐洲、海水核污染”等關鍵字進行搜索,發現中國影音平台“抖音”上有不少類似的內容,其中用戶“波瀾之心”於2023年9月10日發布的短片,短片的畫面與網傳影片雷同,由此可見相似的影片至少於今年9月份就開始在網路上流傳。
經檢視,該帖子有近3500次轉發,根據該網傳影片左上角的標志,可以得知這是“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海洋放射性資訊系統”。而在海洋放射性資訊系統的“常見問題”中,可以得知這個系統是開放取用的海洋放射性測量資料庫,內容包括世界各地科學家自1957年以來對海洋環境收集的樣本進行的放射性檢測的數據。
在海洋放射性資訊系統首頁上方有“Explore”、“Explore ( Beta )”及“Datasets”等選項,經檢視比對後確認網傳影片的畫面來自“ Explore ( Beta )”展示的資料,主要是針對海水進行放射性物質測量。
深色區域是樣本數多非污染
同時,仔細檢視左邊的選項,可以看到分析選項是“Samples”,而在右下角的“Sample count”,以4種不同顏色作區別,深紅色代表樣本數超過74個,由此可知,網傳影片呈現的圖表,是指該地區海洋檢測的“樣本數”,而非“污染程度”。
此外,網傳影片是在2023年9月初開始在網路上流傳,當時的背景是日本於8月24日正式排放核處理水入海。不過海洋放射性資訊系統上的數據,基本上只有統計至2021年,因此不可能會有日本排放核處理水後的檢測數據。
因此,網傳訊息僅是將海洋放射性資訊系統上的“檢測樣本數”資料形容成“核污染程度”,影片中顏色較深的區域,代表的是樣本數多,而非污染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