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吹氣球手術 38年經歷5次革命

(吉隆坡訊)氣球血管擴張手術,這一發明是在1977年由一位瑞士醫生所創,至到1980年代全面普及。這項發明已創下了38年歷史,並經歷5次革命性進展。

Advertisement

心臟科顧問黃德威(Wong Teck Wee)指出,在現代醫學中,一項最重大成就是科學家發明了心臟成形術(Angioplasty),俗稱吹氣球手術(Balloon Angioplasty)。

他說,這項發明在治療心臟病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ADVERTISEMENT

徹底解決心臟動脈栓塞而引發的心臟病。

只要植入氣球和支架就能打通栓塞,即使病人體質差,只需做吹氣球手術就行了。

如果是3條動脈嚴重栓塞,就要做開膛剖胸的動脈繞道手術。

< 第1次革命 >1977年/只是放進氣球

他說,科學家發明的第一代吹氣球手術,叫作氣球成形術(balloon angioplasty,PTCA),迄今已有41年。

他解釋,第一代的血管手術,只是把一粒氣球放進栓塞的血管裡把它打通,如果順利打通的話,它會耐用很久。不過,在大多數病例裡血管會倒塌下來,因為沒有東西撐住,一旦倒塌就會心臟病暴發,必須把病人送去緊急開刀做心臟動脈繞道手術。

“當時吹氣球的風險率是大約70%會倒塌,30%成功。比較起來還是值得冒險的。”

< 第2次革命 > 1988年/赤裸金屬支架

他表示,1988年,科學家發明了以赤裸金屬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來打通栓塞血管。

不過,它是外來金屬物,植入血管後,人體會衍生組織把它包裹起來。因此血管會再重新栓塞(restenosis)。

“補救方法是把這種金屬支架做得很薄,越薄就越少黏上組織。據統計,植入赤裸金屬支架的10年裡,其中大約有40%病人會再栓塞。因此,這種金屬支架也是不夠完美。”

< 第3次革命 > 2001年/包藥支架

他說,包藥支架(coronary drug-eluting stents,DES)是支架裡含有的藥物,會慢慢地釋放出來,消融支架周圍的增生組織。

“說起來這藥物也很特別,是殺死細胞的藥物,雖然如此,血管再塞的風險率仍然佔約40%。因此,包藥支架不是仍然不夠完美。原來這些由金屬製造的支架,是較易導致血管栓塞的。”

< 第4次革命 >2012年/塑膠支架

他指出,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塑膠支架,名叫生物重新血管支架(bioresorable vascular scaffold system,BVS)。

“這種塑膠支架能夠在植入5年後自己溶解。不過,塑膠支架的網必須較為粗大,才能撐得住血管。同時,如果塑膠支架栓塞血管時,可以更換一個新的支架。”

< 第5次革命 >2016年/自我溶解支架

他提到,德國柏林市的Biotronik醫療設備公司,發明含鎂支架(magmaris)。這種支架可在1年內自我溶解。據發明人說,它可以在植入人體的12個月內被人體吸收。

“雖然如此,由於它發明迄今時間還短,因此,我們還未能瞭解它的長遠療效。”

植入支架打通栓塞血管

他解釋,至於植入支架以打通栓塞血管,病人的壽命能夠延長多久,還沒人知道。因為塑膠支架發明迄今,只有54年時間而已,因此仍然看不到病人的壽命能被延長多少年。

“病人做過吹氣球和支架手術後,一般上過了第一個10年,血管再栓塞的風險率是微不足道的,但接下來的另一個10年再栓塞的風險率就會增加。換言之,做的時間越久就越易栓塞。如果再栓塞,就需要做心臟動脈繞道手術。”

他最後補充,做過吹氣球和植入支架的病人,如果是被植入金屬支架,就一定要吃溶解膽固醇的藥物。同時,也必須吃使血液稀薄的藥物如阿斯匹靈,也不可擅自停藥,否則血管會再次栓塞。

“如果是植入塑膠支架,服用消除膽固醇藥物和使血液稀薄藥物,而過了5年後就可停服使血液稀薄藥物。”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