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勤不同宗教角度‧王春新解生死謎題

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說:“死亡並不是生命的反義詞,它是生命的一部份。”生死習題,乃人生必修課。許多人仍存有許多疑惑。

有鑒於此,《光明日報》聯合孝恩集團特於12月8日舉辦一場主題為“從花開葉落看――生命的離別”講座會,邀來了天主教神父王春新與身為佛教徒的吳學勤醫生,從不同宗教的角度出發,一起談生論死。

Advertisement

自馬大醫學系畢業後,吳學勤即回到家鄉檳城的中央醫院服務,先當駐院醫生,隨後考獲內科專科,接著轉到新加坡考取次專科――腎臟內科專科後,再回到檳城,任職於檳榔嶼醫院至今已有9年。

身為一名專科醫生,又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看似遊走於兩個不同立場的吳學勤,追求的是以善為先的真理,所謂“能包容一切善法,一定契合佛法。”立場雖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的,抱著佛法可以包容正確科學的真理,身在醫學界的吳學勤以佛法快樂地為人生把脈。

吳學勤出生於儒道家庭,自小以為自己是個佛教徒,對佛法早已充滿好感,直到5年前認識了一批善之識後,開始誠心習佛,以善門修道,爾後更加入慈善機構行醫。

5年前,吳學勤與佛教師父一起成立讀書會,每週聚會,分享讀書心得,經年下來有所成長,也成了一名虔誠的善之識。

ADVERTISEMENT

王春新神父,1971年出生於馬六甲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嬰兒時期已領洗成為天主教徒,俗稱“搖籃教徒”。雖然自小研習教法,他並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走上神職人員這條路。

高中畢業後,王春新隻身到新加坡從事期貨工作,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過著與一般人一樣的朝九晚五打工族生活。

後來,在余懷仁神父的鼓勵下,他開始感受來自神的聖召,並發覺神職人員的生活讓他身心喜悅,因此決定將自己奉獻天主,傳道於世人。

在台灣輔仁大學神學院研修8年,王春新完成了碩士課程,擔任神父至今9年餘。

主修宣講神學的他,時常站在不同信仰、文化及價值觀的對談上,繼續耶穌基督的宣講、教誨、治癒及和好的使命。

檳榔嶼醫院腎臟內科專科醫生吳學勤

年齡:41歲

宗教:佛教

經歷:馬來西大學內外科醫學士

新加坡大學內科醫學碩士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大馬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新加坡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腎臟內科)

王春新神父

年齡:38歲

宗教:天主教

經歷:台灣輔仁大學神學碩士

馬六甲聖德肋撒天主堂神父

甲柔教區神父

Q&A

記:怎麼看待安樂死?

吳:安樂死的基本定義是死比活著安樂。醫者的角度是以古希臘行醫道德為準則,不會給病人施以藥物或促使他們結束生命,這是醫生基本操守。

但隨著人權自由及社會認知的提昇,情況有所改變。若病人自願(病人頭腦清醒)且非積極性(不做可以延續生命的舉動,即給他吃喝等)的尋求安樂死,沒有明文規定不行,最後還是跟隨病人的意願。但是,若病人家屬積極的想結束病人的生命,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許的。

若以學佛的醫生來看,切入點又不一樣。佛教不主張殺生,這要承受各方的業報,佛法不是教條式的,要弄清是否有貪嗔痴成份。佛教不鼓勵安樂死,因為業報不能互相抵銷。

王:聖經教導我們,生命來自於天主,只有天主有權利收回。因此,只要一個人還有呼吸,還能藉著導管來進食,就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除了安樂死,還有各種有關“生命倫理”的挑戰,無論是代理孕母、複製人,甚至是死刑,教會都持反對立場,絕不妥協。

記:人死後究竟是往哪裡去?

吳:所有宗教都在談“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人生的意義何在?”生死都緣起於業報,意義在於善惡隨順法,則行善止惡,這都不需爭論。

人死了,業決定下一世是善或惡,若一生都向善,再加上家人助緣,回憶善念,臨終的一念就很重要了,由業決定下一世生命,木柴燒成灰燼後又有延續。

王:按照古代神學,凡是做善事,沒有犯罪的靈魂,死後就去天堂;凡是做壞事,罪孽深重的人,就下地獄。人死後會面對天主的審判,我們相信生命只有一次,不談輪迴或再生,所以珍惜當下很重要。

記:人有靈魂嗎?佛教相信“地獄”嗎?天主教相信“煉獄”,“煉獄”是個甚麼樣的地方?

吳:宗教需安於這兩個原則;一、對死亡不感到害怕,二、行善止惡的原則。我們不能證明人死後是去天堂或地獄,科學也無法證明,這都是信仰和宗教感性的成份。所有宗教膜拜的神像,也只是一個精神代表。

王: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相信人有肉體,也有靈魂,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人。

至於煉獄,英文是“Lim bo”,中文是陰府,是人死後靈魂“煉凈”的地方,那些犯了小罪的靈魂,淨化了才能上天堂,所以我們需要為亡者獻彌撒,希望可以補恕他們過去所犯的錯。天堂、陰府和地獄的空間論,這是過去的神學家所提出的概念,到了今日,我們強調以個人良心作出發點,做的每件事是否對得起天、地、人以及自己。

記:子孫來不及“送終”而感到內疚自責,身為佛教徒或天主教徒有何辦法紓解?

吳:要瞭解家人守在床邊的真正意義是甚麼?意義是心念,關愛是否存在,重點是:一、要讓臨終者心安,不要有任何未解的怨恨,趁這時儘快解開。佛法說,恨在以後還是要報的。二、培養善念,三、不要讓他有掛礙。家人是否在身邊,並不是關鍵。

王:孩子當然希望可以送親人最後一程,尤其這是華人很看重的傳統。若無法做到,一定有不得已的因素,不必太過介懷。因為關於亡者的殯葬那些都是外在的,做給外人看。在親人生前對孝順、感恩、回報,遠比在他死後為他風光大葬來得重要。

記:佛教和天主教有否一套可讓人不懼死亡的方法?

吳:佛教是人本宗教,認為世界一切都是業歷造成,人、心靈、山河大地都屬於自己的業歷。在佛教裡無主僕關係,有的是師生關係,緣起於業報,最重要心安。

王:人之所以恐懼死亡,因為它是一種未知數,時刻都在威脅著人們。死亡其實是一個過程,只有經過死亡,才會得到永生,準備好的人,就會視死如歸,每活一天都像是一個由死至生的過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記:對火化及土葬有何看法?較鼓勵火化或是土葬,為甚麼?

吳:佛教並沒有規定任何形式,因為佛法可以包容所有對的事物。我認為火葬比較環保,膜拜也容易,骨灰要撒入海都行,用意是在於精神。

記:天主教徒能對往生者拿香致祭?為甚麼?

王:能或不能,見仁見智,與教徒本身的文化有直接關係。抱著感恩的心,以香表達對往生者的哀思,這是一種中華文化傳統,大年初一教堂內舉行敬祖儀式,教徒們也插香,但受英文教育的教徒卻較難接受。

拿不拿香,這只是一種儀式,信仰夠堅定的教徒不會有所避忌,他們的信念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被摧毀。只有尊重他人的信仰,才能表現宗教的包容度。

記:坊間有一說法指人在死後的一段時間內仍有知覺,若火化恐死者會疼痛不已,對此說有何看法?

吳:佛教一些宗派認為,人死後8小時不能移動,認為識(靈魂)未離開驅體,移動了亡者會痛,我不認同這個說法。

但以世俗的角度來看,只要讓死者家屬心安,能滿足條件,除非有彌留房讓死者8小時不移動,否則不能強求,不能起嗔心。

王:我們相信人一旦斷氣,靈魂就會出竅回到天主那裡,我們並沒有死後數小時內不能移動亡者的說法。身為天主教徒,或許對火化會有顧慮。若死後火化,到了世界末日天主降臨那刻,身軀焚化了要如何復活,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答案。

記:器官移植往往涉及宗教生死問題,請問佛教是否鼓勵或禁止信徒器官移植。

吳:有很多例子都證明,器官移植一直不是問題。

佛教徒捐贈者主要分3層次,一、增善心:做好事,來世更好;二、出離心:人生苦,要離開輪迴,求解脫,三、大悲心:輪迴苦,了生死,卻發願返回度化眾生。這3個層次都說明了贊同器官移植。

記:天主教如何把濃厚的中國文化(特別對死亡)運用在教會的禮儀中?

王:身為天主教徒,與作為一個華人本質與文化完全沒有衝突,中華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們心中,與宗教信仰是相輔相成的,不會因而遭到刪改,我們同樣祭天敬祖。

信仰注重的是尊重和共榮,不是同化。自16世紀初,天主教傳入中國後,就已經在強調本土化,把宗教儀式結合當地文化來進行。所以才會有身穿唐裝的聖母瑪利亞身像,“中華聖母”的出現。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