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古天發盼種下綠色種子 刀畫藝術守護家鄉景色

(檳城25日訊)近年來,浮羅山背面對翻天倒海的屋業發展,老樹、老木屋及綠地飛快被發展洪流吞噬。眼看家鄉綠意漸變鋼骨水泥,刀畫畫家古天發與一眾志同道合朋友希望透過藝術及活動,喚醒更多人珍惜及愛護大自然。

Advertisement

初時,他們看到一線希望,但最後依舊無法讓前進的推土機停下,雖然他們已無力守候這片綠,但至少要在孩子腦海裡種下綠色種子。

古天發是道地浮羅山背人,從小在稻田地打滾、捉打架魚,那泥土味是古天發最難忘懷的家鄉味。

ADVERTISEMENT

他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坦言,起初他們天真地以為,單憑藝術的力量或愛護大自然的活動就能喚醒大家來保護這片美麗的山林,後來才發現他們的力量微不足道。

“我以為浮羅可仿傚峇厘島,以藝術旅遊發展,但畢竟兩者間有差別,先天條件和當權者的意願才是左右發展的關鍵。”

他說,他們舉辦許多活動,也帶過很多國內外藝術家到浮羅尋找讓藝術與發展共存的辦法,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他直言,唯一能平衡發展的只有心存善念。有了善良的人性才會有善良的策略與自然共存。

古天發曾在《光明日報》創刊時期在檳城當記者,1988年到吉隆坡中國報任職記者,過後轉到怡保泰亞塑膠廠擔任營業代表並升職至新山分行經理。1998年他和太太到柔佛成立幼教公司,推廣幼兒識字卡。

“漫長的16年後我開始思念故鄉年邁的雙親、家鄉的泥土和人情,也想讓孩子在大自然環境中成長,於是就帶著妻兒回鄉了。”

從小就對畫畫有興趣的他說,其父親曾說過,窮人離不開豬,富人離不開書,因此父親雖是名小販但卻非常喜歡看書,家裡也有很多書籍。

他和兄弟姐妹從小就閱讀漫畫《七俠五義》、花草及鳥類入門畫冊,那時起他開始動筆畫畫。讀小學時他畫香港和日本漫畫,後來從學報中看到畫家蔡天定的峇迪畫,還有張培業及丘瑞河的作品。

漫畫書開啟繪畫路

“我對畫畫的興趣應是那時萌芽的,在中小學時我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且獲得北馬區10強殊榮。中學時我也向劉達勇老師學畫。”

讓他重拾畫筆的契機是在2009年,當年他認識了我國知名畫家廖彼得和張漢發且時常跟隨他們到處寫生。

“他們一個用刀,一個用筆繪畫,兩者都是油畫厚彩,但我偏好用刀繪畫,因為喜歡刀畫的大巧若拙、粗曠和豪邁。”

他續說,這些年來面對人生起落,從沒提起畫筆,就連太太也不知他會畫畫。

詢及為何想以刀畫留住家鄉的美而不是透過照片時,他說,照片是老實地將有形景色留著,但刀畫裡包含著他對家鄉的情感和情緒,這是他內在的情感表達,與照片不同。

回鄉14年擬出國發展

古天發說,回歸家鄉的這些年有了新際遇,中年轉身投身刀畫藝術,也舉辦了個展。這幾年父母相繼往生,2個孩子也已完成學業,2018年是他回鄉14年後重新出發的一年。

“我計劃到國外發展,這幾年我結識不少外國朋友,他們邀我到他們的國家作畫、參加國際展。近期我畫下幾幅告別家鄉的作品,帶著不捨心情一刀一劃畫下家鄉景象。”他想待他回來後浮羅應該已面目全非,至於藝術這朵花能不能開花結果,就看造化了。“我說的只是我們的故事,小城小故事。”’

設漁村畫室發揚藝術

為安心呈現家鄉風貌,古天發租下一間老木屋並命名為漁村畫室,讓它負起傳承文化與發揚藝術的使命。

漁村畫室雖又小又簡陋,但當時他只一心想要把火種燃起,沒其他想法。出乎意料的是,此畫室後來竟變成到浮羅的藝術家都會逗留的地方。自2011年起,這畫室接待了近千名來自國內外的文化人及藝術家。

說起藝術家駐村計劃,古天發指出,這是廖彼得在2010年發起的。客家人廖彼得來到既是客家村又被喻為藝術香格里拉的浮羅,讓他有一股就此在浮羅落腳的衝動。

他指出,廖彼得說,來到浮羅的藝術家需要一個可讓心靈靜下來創作的地方。

“我非常贊同他的概念,我也想透過藝術家的畫筆、文學家及詩人的文章將故鄉的美傳遞到世界各地。”

經過多年努力和打造,他頓悟其實浮羅山背就是上天留給人類的純天然藝術村,它的大自然、漁村、海口的黃昏、綠色的稻田、勞動的浮羅居民都是一道自然的風景線。只要原貌不變,浮羅體的大自然就能保留。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