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努力教育民眾做篩檢 早發現大腸癌不難治

(吉隆坡訊)大馬政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提供國民3項癌症篩檢,即大腸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檢。衛生部癌症單位高級助理總監諾莎列哈(Nor Saleha)指出,在我國大腸癌篩查計劃下,50歲以上公民可前往政府診所或醫院接受糞便潛血檢驗。

Advertisement

“我們也建議一些有家族病歷的民眾提早在40歲接受篩檢,不過,我們仍要民眾接受篩查前的輔導,讓民眾知道糞便潛血檢驗只是一種找出症狀的檢測,而非一種大腸癌診斷。”

醫生須加強篩查宣傳

ADVERTISEMENT

她說,每年進行一次大腸癌篩查效果最好。不過,根據試點項目顯示,在馬來西亞,要民眾每年前來篩查一次的措施是無效的,主要因為民眾不主動前來接受篩查,醫生只能夠加強篩查的宣傳,提高民眾意識和篩查率。

她提到,有家族病歷的民眾,如果到政府診所接受篩查,醫生會建議對方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驗。不過,數據顯示,超過半數預約者最終都沒有出現,主要因為大腸鏡檢驗需徵收22令吉,有些人認為這是一項負擔。其他拒絕檢驗的原因還包括害怕面對患癌的診斷,這些都是衛生部在推動大腸癌篩查時所面對的障礙。

“篩查前的輔導其實很重要,因為通過輔導,民眾可以知道大腸鏡檢驗不只是為了診斷大腸癌,同時也可以找出和切除息肉,如發現痣瘡也可提早治療,讓接受檢驗者免受患癌風險的困擾。”

社險應增大腸癌檢驗

馬來西亞雇主聯合會執行董事拿督三蘇丁(Shamsuddin)指出,人民健康的意識和醒覺很重要,然而,政府欲提高人民健康,但所發放的撥款卻不足夠,因為我國醫療保健的總支出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8%,然而,我國卻展望2020年成為先進國,而發展國家實際的醫療保健支出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至10%。

另外,他提到,在延遲退出社險計劃下,越來越多僱員和雇主繳付社險,而社險的保障將涵蓋更多的會員,不過,一些年長會員因工傷的索賠風險很小。

因此,他建議社險機構考慮把部分索賠風險低繳納金增加體檢項目,包括大腸癌檢驗,讓會員有機會接受更多的檢驗以預防疾病。

社險體檢僅20%人響應

社險機構是在2013年推出免費健康檢驗計劃(SOCSO Health Screening Programme,HSP)。當時,已有190萬名40歲以上會員符合資格,接着每一年符合資格者達20萬人。

社會保險機構(PERKESO)預防與健康促進部經理阿茲蘭(Azlan)表示,截至2017年,已有250萬名會員符合資格,遺憾的是,目前只有20%,即49萬名會員參與這項檢驗,仍有190萬名符合資格的會員未前往檢驗。

他惋惜地說,雖然這項健康檢驗不比付費體檢更好或更全面,但卻是宣揚健康檢驗或癌症檢驗的重要工具,因為一旦民眾接受檢驗或出現在醫務人員面前時,醫務人員就有機會講解體檢和其他癌症檢驗的好處,那麼才會有更多人得到健康的資訊和醒覺,這才是健康檢驗的目的。

“當提到癌症檢驗和預防時,我們會想到女性最常見的是乳癌和子宮頸癌,而男性最常見的癌症則是前列腺癌,而且社險健康檢驗只有乳癌和子宮頸癌的檢驗,無‘性別’分類的大腸癌似乎被忽略了。”

至於大腸癌是否有必要被列入社險健康檢驗計劃,我們必須明白的是,這項計劃的基金來源主要是會員的貢獻,所以體檢必須以會員的利益為主,而所有癌症索賠率約有四五十巴仙,其中消化道相關的癌症只佔了2%。

建議檢驗年齡40歲

馬來西亞肝腸胃科學會(MSGH)前主席阿達古拉希(Akhtar Qureshi)認為,根據過去7年的臨床經驗,馬來西亞人的大腸癌檢驗年齡應落在40歲,而非以西方或發展國家的50歲為標準。

當被問道為什麼會這麼認為,他指出,這是因為西方國家90%的大腸癌發生在50歲,而馬來西亞90%的大腸癌是發生在40歲,病發率比起西方國家還要早,所以他建議大馬的大腸癌檢驗應落在40歲。

“對於一些有家族病史的民眾,無可否認應該更早進行篩檢,但是,普遍民眾必須在40歲開始篩檢。”

指檢便宜有效應推廣

馬來西亞醫藥協會(MMA) 主席拉溫德蘭(Ravindran)說,他執業已有30年,每次病人來看診時,他都會建議病人做各種各樣的檢驗,但是,醫生卻很少建議病人做“指檢”,可能這樣的建議對病人來說很敏感。

“由此可見,我們在教育和鼓勵民眾通過大腸癌檢驗以預防大腸癌的同時,也要應該教育和鼓勵醫生推廣大腸癌檢驗。”

他強調,要提高民眾對大腸癌的意識,最有效的方式是減低檢驗的成本,指檢是最便宜快速的大腸癌檢驗了,當然也要推廣這類檢驗使其更有效和普遍性。在教育醫生方面,他們應鼓勵醫生在發現可疑病例時,應及時建議病人做進一步檢驗。

“另外,我對190萬名符合資格的社險會員未接受社險提供的免費檢驗充滿疑問,希望社險或其他有關單位能夠針對此事採取行動,確保社險會員充分利用這項檢驗計劃。”

40歲最佳檢驗年齡

只要發現得早,大腸癌是一個很好預防和治癒的癌症,遺憾的是,我國許多大腸癌都是晚期發現,以致失去治癒,甚至挽回生命的機會。

馬來西亞醫生聯盟協會(MPCAM)執委瑪雅蒂(Maryati)指出,數據顯示,40歲是大腸癌檢驗最佳歲數,可檢測出90%的大腸癌,但許多年齡介於40至60歲的人都不大願意接受大腸癌檢驗,主要因為民眾普遍認為檢驗不重要,因此,我們的工作是要更努力教育民眾。

“我明白教育民眾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目前許多年輕民眾沒有健康檢驗的概念,所以,要接近年輕人或提高年輕人的健康意識,建議從資訊工藝方面着手,因年輕人喜愛社交網站和媒體,並可通過這些管道接觸大腸癌檢驗和資訊。” 

民眾防癌意識欠佳

臨床腫瘤內科顧問瑪斯杜拉(Mastura)說,過去兩年半在雪蘭莪區私人醫院服務,她接觸的大腸癌案例幾乎都是發生在50歲以下的男女身上,這些病患年齡介於35至48歲,年過50歲的病患很少。

“我國民眾對防範疾病和癌症的意識欠佳,所以我認為,醫療保健的教育工作勢在必行,最好的方式是把醫療保健的知識直接列入教育系統。”

三餐不定常吃宵夜

診出早期大腸癌

66歲程先生從事服務業,因三餐不定時,下班又常吃消夜,日前他到診所進行體檢,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報告顯示為陽性,後到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多顆瘜肉,確診早期大腸癌。

胃腸肝膽科醫生魏宏宇表示,程先生的大腸有3顆瘜肉,其中2顆為絨毛狀外型、體積較大,約有2公分的腫瘤,當下採“內視鏡黏膜切除術”進行黏膜下注射使腫瘤病灶隆起,接着用內視鏡將腫瘤完整切除乾淨。

術後病理檢查報告顯示,2顆較大顆的瘜肉,分別為原位癌及早期大腸癌(癌細胞侷限於黏膜層及黏膜下層),確診為同時癌(synchronous colon cancer)。

大部分的大腸癌在整個大腸僅會有一處病發部位,同時癌(synchro nouscolon cancer)指的是有2個以上的癌症病發部位同時發生在大腸,其中男女比約為1.8:1,好發年齡在60歲左右,佔約大腸癌的3.5%。

程先生表示,切除腫瘤後腹部不適的症狀獲得緩解,胃口也變得比較好。之後只要固定3個月或半年回診追蹤,避免局部復發或新增瘜肉。

魏宏宇表示,據統計,早期大腸癌如果及早接受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大腸癌大多是由良性的大腸瘜肉病變而來,可透過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來提早發現、預防大腸癌。

魏宏宇指出,如果平常飲食習慣為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及愛吃宵夜,有飲酒或吸菸的不良習慣,或是有大腸癌家族史,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若是出現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便秘或腹瀉、糞便變細、有便意卻大不出來,建議盡快至胃腸肝膽科就診。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