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分享產後心情揮別憂鬱 適時求助當快樂媽媽

(吉隆坡訊)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是很常見的精神疾病。顧名思義,產後憂鬱症就是指母親在生了寶寶后有憂鬱症狀。

精神科顧問湯凱欣醫生(Dr Thong Kai Shin)

Advertisement

精神科顧問湯凱欣醫生(Dr Thong Kai Shin)指出,在臨床上,當產婦生產過後1年內所發生的憂鬱症狀,都可以稱為產後憂鬱。

根據統計顯示,有10%至15%的新手媽媽都曾經患上產後憂鬱症,而這些新手媽媽,就會有50%的機會,患上第二次產後憂鬱症。

“雖然我說的是會發生在任何時刻,但一般上,常見的產後憂鬱症,多發於產後1個月,但也可以是產後兩週,而產後憂鬱症跟一般人所患上的憂鬱症狀,是差不多一樣的。”

嚴重者致精神分裂

ADVERTISEMENT

她說,一般產後憂鬱會發生在新手媽媽身上,輕微的我們稱作輕微產後憂鬱(postpartum blue),就是生產過後,會有幾天或幾個星期的不開心,算是屬於輕微的狀況,不影響她的生活運作和功能。

而如果新手媽媽的情況持續了幾個星期到幾個月,那就要注意了,症狀嚴重的話,已經影響媽媽的生活運作和功能,就極有可能是產後憂鬱症。

“女性在分娩之後,會有很多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改變,這是身為媽媽都需要經歷的,生理因素是內分泌的變化,如此一來,生了寶寶后,生理上的平衡點就會被打亂,體內的荷爾蒙改變要媽媽回到沒有懷孕的狀態,因此,這個生理因素的改變,極有可能會影響媽媽的心理精神健康。”

她說,至於導致產後憂鬱的心理因素,則包括完美主義者,或喜歡和他人比較卻永遠覺得自己比不上他人。當然,我們不可以把一切都怪罪在荷爾蒙,環境因素也是會造成產後憂鬱,例如女性的需求感覺被自己或家人忽略了,包括睡眠和休息不足。

“其他的原因還包括太過擔心孩子、照顧孩子的壓力、無法應付產後忙碌的生活、不能接受角色變化等,也會造成產後憂鬱症;而有些新手媽媽也會遇上哺乳的困難,而導致精神壓力。”

她指出,常見的產後憂鬱症的症狀有悲傷、焦慮、失眠、胃口下降、愧疚、自責、傷害孩子或自殺的傾向。

嚴重的產後憂鬱症就是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但是極為罕見,1000個女性在生產後,大概只有1名女性會遇到產後精神病。

“產後精神病的症狀,會在生產不久後很快出現,如思路混亂、煩躁、具暴力傾向;而嚴重時可變成精神分裂症,如幻覺、幻聽,幻想,而導致自殺或傷害寶寶的風險是很高的,產後精神病和嚴重的產後憂鬱症都是需要入院,接受專業醫生的照顧與治療。”

向家人傾訴 勿獨自承擔不開心

至於要如何避免患上產後憂鬱症?

湯凱欣提到,首先,媽媽們要有正確的產後憂鬱症知識,當你有了產後憂鬱的概念和知識後,你就可以和你的家人一起製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避免產生產後憂鬱症。

“當然,你也可以和你身邊的人例如先生和家人朋友們分享關於產後憂鬱症的知識,好讓大家可以互相支持。或者當媽媽出現任何症狀時,家人們也可以察覺到,然後提供適當的幫助。”

“第二步如果在懷孕時期或生產過後有壓力和不開心,我們會鼓勵你和你親愛的家人分享感受,不要一個人自己承擔。和身邊的親人談談,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放鬆。”

她說,除了和家人朋友傾訴,媽媽們也可以嘗試聯絡一些非政府組織例如馬來西亞心靈扶助協會(Befrienders)或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 (Life Line Association Malaysia)。”

情況不嚴重可心理治療

“還有,你也可以和婦產科醫生聊一聊關於你的情緒問題和壓力,必要時,他們會把你轉介到心理輔導或心理精神科,接受幫助。”

她表示,關於產後憂鬱症的治療,可以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兼施。通常如果情況不嚴重,醫生會建議心理治療。但如果情況嚴重的話,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案。

“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的,前提是身為媽媽的你,要勇敢的去面對,接受幫助和治療,產後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療和康復的。”

為母則強,但是,是誰規定當媽了,就一定要是超級媽媽(super mom)呢?適當的時候,也必須要懂得求助。

諮詢會診精神科共同治療

Q1.我曾患產後憂鬱症。那時婦產科醫生把我轉介至諮詢會診精神科(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這是屬於精神科嗎?

A1.近年來,關於精神疾病越來越普遍,會去找精神科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在傳統社會裡,對於精神專科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不理解,認為精神科就是給頭瘋或腦子有問題的人,或者講到精神科,就一定想到霹靂州紅毛丹鎮的烏魯近打幸福醫院或認為精神有問題的人才會去找精神科。

諮詢會診精神科是精神科次專科,其他的次專科還有老年精神科(geriatric psychiatry)、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成癮精神科(addiction psychiatry)、社區精神科(community psychiatry)和法醫精神科(forensic psychiatry)。

當一名醫生在念完精神科之後,還要再進修3年,才能成為諮詢會診精神科醫生,目前在馬來西亞的諮詢會診精神科醫生人數還在持續增加中。

一般來說,諮詢會診精神科醫生的角色是因應治療內科或外科醫生的需求,去查看患者的共病情況。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產婦在生產之後,他的婦科醫生察覺她可能有產後憂鬱症,這時醫生就會轉介去諮詢會診精神科;又或者其他系統性疾病,例如癌症、中風或者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都是會由主治醫生轉介,由諮詢會診精神科醫生和主治醫生一同查看患者的情況。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