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明周刊副刊

公園.樹.人

每個社區都有一座公園,只是除了運動、遛狗、兒童遊樂場,很少人會像Patsy這樣,享受公園裡的花草樹木和鳥叫風吹,公園讓她發現生活的喜樂。

傍晚5點,烈日開始轉西,百樂鎮排屋花園道路的影子也逐漸拉長,陣陣微風吹過,熱氣慢慢消散。Patsy斜揹起布袋,戴上帽子,拉開鐵門時,對面鄰居家領養的小土狗Rufus便興奮的衝了過來,討她的撫摸。鄰居牽起Rufus的項繩,與Patsy默契的並肩走向百餘米外的社區公園。

Advertisement

只要不下雨或沒有雜務纏身,Patsy都會與鄰居一起牽着小土狗到公園散心。(受訪者提供)

這是Patsy的日常習慣。除了颳風落雨,或臨時有事纏身,她每天都會到小公園散散步,看看樹,聽聽聲,感受風吹葉動的舒適,沉澱混雜的心靈和思緒。

“應該是搬回家裡後,才開始注意到這座小公園原來有那麼多可愛的生命。”Patsy解釋。

小公園早在七十年代百樂鎮出現時就已經存在,但跟很多社區公園隨時代變遷而廢置、破損、使用率低或轉作其他用途的命運不同的是,百樂鎮這座小公園長青如故,數十年來,小樹長成老樹,草地平整乾淨,戶外網球場和羽球場的球拍聲一樣響亮,還增加了社區菜園和室內活動中心。

ADVERTISEMENT

Patsy愛的,是徜徉在公園綠意的寧靜和舒適。踏入公園,Patsy會順着步道繞走一整圈。邊走邊看,遇到有趣的東西,便停下來觀察欣賞。她指着前方的大樹:“你看,它們是不是很可愛?”沿着步道種植的大樹跟公園一樣,也已經超過50歲。在陽光、雨水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機循環滋養下,長得特別高大壯碩,展現了雨樹特有的枝幹延展性,寬闊茂密的葉叢遮陰下,公園充滿涼意,非常舒適。

大樹上寄生的植物青翠茂盛,散發着濃濃的生命力。

雨樹沿着公園步道而生,茂密的葉蔭阻擋炎熱的陽光,身置其中非常涼爽舒服。

欣賞大自然共生的美麗

除了幾棵樹木生病,或在數次狂風暴雨後枝椏折斷被砍除外,大部分雨樹在沒有人為干預下,數十年來自由生長,吸收日月精華,無私接收小鳥、昆蟲、松鼠及風吹等大自然送來的種子後,主樹幹竟分叉出兩棵甚至多棵樹幹共生的樣子,而樹幹四周分叉生長後,中央留下的錐形空間也孕育了許多寄生植物,巢蕨、鐵線蕨、石葦、野生蘭等恣意招展,也成了小鳥築巢、松鼠棲息的家。“有時候我也好想爬進去,坐在裡面。”她笑說。

Patsy喜歡駐足發呆,或坐下休息,欣賞藍天、白雲、草地,用力呼吸,感受自然散發的香氣及大樹的生命激動,感受大自然共生系統的神奇。偶爾,她會仔細觀察樹幹上的硅藻,規則的蔓生圖形非常美麗。“真的很可愛。有時候我會抱抱大樹,感受樹的力量。”她說,這種感覺,就像冥想。

腳踏實地接地氣

因為健康因素,Patsy在2018年提早退休,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家裡。原本駕車全馬鄉鎮跑透透的計劃被疫情打亂,她只能待在百樂鎮,一關就是二年多。

這段疫情下的封鎖歲月,她的夢想目的地由遙遠的外地轉移回自己的社區,小公園也成為她平伏心情的療癒。“每次來到公園,只要閉上眼睛,感受風吹在臉上和皮膚上,聽聽小鳥唱歌,就會很開心。”

公園面積不大,卻讓她找回“腳踏實地”的真實感,重新接回人與土地緊密相連的地氣。這種無心插柳,為她找到生活無限的能量。

大樹分叉的樹幹中央形成一個錐形空間,成為寄生植物及小動物的棲息地。

綠地是緩解情緒的解藥

你住的社區,是不是也有一座公園?有沒有注意到,社區再擁擠繁忙,只要有小小一畝綠地,就會出現神奇的改變?因為大自然是緩解情緒的解藥。

許多研究都證實,樹木釋放的芬多精(Phytoncides)能激活人體內的免疫細胞,而人天生更有與自然親近的本能。比如兒童,只要生活在自然景觀豐富的地方,罹患由壓力引發的精神疾病就會減少;醫院的病房若能看見樹,病人痊癒得較快;牢房若能對着農田,犯人的病發病大減24%。

公園綠地還有緩和氣候變遷、減少災害的功能。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就指出,在氣候變遷加劇及極端氣候日漸頻繁的現實下,強化社區的韌性,是當前保障居住安全的迫切需要,而綠地是增加城市韌性的關鍵手段。

尤其是馬來西亞,當狂風暴雨和酷熱乾旱成為未來的常態時,綠地能減緩雨勢,吸收大量雨水,樹木能吸熱降溫、封存二氧化碳、過濾塵埃、減少空氣污染,綠地能提供生物棲地,增加社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根據《國家城市化政策》,每個房屋發展計劃都必須保留至少10%土地作為綠地及開放空間,並訂定到2020年時須達到每1000人就有2公頃綠地及休閒空間的目標。

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有距離,隨着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公園也越來越小,甚至是奢望。

Patsy喜歡隨興自由的生活,原本環遊全馬鄉鎮的計劃被疫情打亂,繭居在家的日子裡,她開始凝視及欣賞自己的社區。

獵人簡介:李璧希Patsy

李璧希喜歡大家叫她Patsy,一頭銀白短髮,清爽灑脫,就像她的性格,活在當下,隨興自在。59歲的她退下職場已4年,原本想在卸下忙碌後追尋自己的夢想,環遊馬來西亞的大小村鎮,疫情卻打亂了她的步伐。繭居在家的二年餘,行動受限,卻意外的發現社區的美好,驛動的心也被社區的人、植物、動物、陽光、土地和聲音療癒、平伏……

百樂鎮是她的家鄉,她見證百樂鎮由最初的“荒山野嶺”轉變到今日的繁華城鎮,與社區的距離和情感,也由忽遠忽近、生疏冷漠到決定在這裡終老。她常說:這就是生命歷程的奇妙!

百樂鎮由荒野變住宅花園,剛上中學的Patsy和弟妹跟着父母搬了進來。每天清早出門上學,天黑回家,年少的她很少停下腳步觀看自己居住的社區。高二那年轉學新加坡,二年後回來便進入父母的電子分色公司工作,三十多歲時搬到市中心共管式公寓,後來因志工服務和工作的關係,南非、新加坡、歐洲四處遊走,直至10年前母親生病後回家,她一直都像隻停不下來的小鳥。

這個社區,她曾經無感;回家,開啟她重新凝視、感受社區的旅程。

百樂鎮公園面積不大,但50年來都充滿綠意,為社區注入生命力。

社區簡介:百樂鎮

百樂鎮(Damansara Utama)位於雪蘭莪州八打靈縣北端,是一個住商合一、種族混合的城鎮,範圍涵蓋八打靈再也SS20及SS21兩區,目前約有14萬人口。

百樂鎮是白沙羅縣最早出現的社區之一。隨着1953年八打靈再也作為吉隆坡第一個衛星市開闢後,四海棧的發展計劃在七十年代逐漸往北擴充至白沙羅區,萬達鎮、哥打白沙羅及斯里白沙羅等相繼出現,而緊鄰萬達鎮的百樂鎮也在七十年代後期誕生。

八十年代初期,白沙羅上城(Uptown)商業中心出現,The Starling購物中心、Somerset Residences共管式公寓及Imazium辦公大樓也拔地而起。1999年起,白沙羅──蒲種大道穿越百樂鎮,2017年捷運雙溪毛糯加影線全面開通,輕快鐵沙亞南線也將於2024年竣工,讓小小的百樂鎮變成一個繁忙熱鬧的城市型社區。

簡約.自在.好生活

什麼是好生活?很多人或許更在乎錢多穩定的工作,隨時都可以任意購物、享受美食和環遊世界的經濟能力……而Patsy的好生活,卻是簡單實在的社區生活

重新回歸百樂鎮的家鄉後,Patsy對好生活的追求,因社區的實實在在而改變,她的心也由遙遠的環遊歐洲拉回社區的漫步和認識,原本遠居鄉鎮的老後規劃,重新安置回百樂鎮這片土地。

這個轉變,也是她始料未及的。

她回憶起自己青春歲月在社區留下的印記時,仍難以想像今日心境的轉變。“剛搬來時,真的很偏僻,周圍除了SS2、17區,其他都是森林。是原始森林哦,不是膠芭!”她強調。

“我外婆家在甲洞,其實就在百樂鎮的東北邊,現在駕車走高速公路,大概10分鐘就到了,非常近。剛搬來時,通往甲洞的地段都是荒山野嶺,只能走小路,但是沒有路燈,每次走都好像探險一樣。”她記得,那時還可以看到一些原住民在路邊賣榴槤。

發展真的非常快速。以前社區過於偏僻,沒什麼商店,居民要買菜,都得等菜車來。“聽到噗噗噗的喇叭聲,就知道菜車來了,有菜有肉有乾貨。”Patsy說。錯過了菜車,就得開車到附近的17區巴剎買菜了。

Patsy享受隨興自在的生活,想出走時,駕起車就走,百樂鎮四通八達的交通,滿足了她這種生活型態。

說走就走 環馬旅遊兩年

百樂鎮周邊的森林是什麼時候倒下的,她從來沒有注意過,直到搬回家住時,東邊的敦依斯邁花園和萬達廣場已經成為人來人往的鬧區,前面的上城商業中心應有盡有,四周被密集的住宅和商店包圍,公路四通八達到開車轉個彎,5到10分鐘就到雙溪毛糯、吉隆坡、梳邦,或直上南北大道。

這種便捷的城市社區樣貌,倒也契合Patsy隨興自在的性情。“像2018年剛剛退休時,我環遊馬來西亞了兩年。我只要想走,隨便收拾幾件衣服,把行李袋丟上車,就開着車進入南北大道。走累了,想念豬腸粉時,就又駕車回家。”

兩年多的疫情,隨興往遠方走變成不可能,社區的方便卻也提供了她另一個出口,圓滿她的自在生活。

儘管社區外的購物中心應有盡有,但Patsy仍然比較喜歡到17區巴剎買菜,因為環境明亮通風。

應有盡有 低碳城市生活

Patsy對物質沒有太多慾望,除了吃。“我的生活中心就是吃,哪裡有好吃的,我都會去試一試。”疫情前她會步行5分鐘坐巴士到TTDI捷運站,乘車到吉隆坡覓食;疫情後,大部分時候會走路8分鐘到上城的Starling Mall吃她最愛的瓦煲雞飯,或走到商業中心餐廳找美食吃。

Patsy生活務求減塑,除了疫情下迫不得已訂購的冷凍食物外,她打包時都儘量自備容器,“自己帶便當盒去打包食物,不要增加塑料垃圾。”

Patsy喜歡巴剎的裸賣方式,她可以任選數量,再裝進自備的容器,減少很多塑料包裝。

Patsy自備容器,簡單方便。

不吃外食時,平常的Patsy喜歡自己下廚,享受食物的原汁原味。“我喜歡到巴剎買菜,因為巴剎沒有太多的包裝,可以自己帶盒子去裝。但我這裡沒有巴剎,這是遺憾。”

Patsy說,百樂鎮的居民都習慣到購物中心採買食材,因為周邊就包圍了很多的大型購物廣場,最靠近的是上城的Starling Mall。然而,傳統巴剎還是她的首選。“百樂鎮沒有巴剎,我只能駕車到最靠近的17區巴剎,大概5分鐘左右。”Patsy喜歡巴剎的通風明亮、食材多樣、裸賣風格。

交通便利 想去哪就去那

比起百樂鎮,東南亞花園和17區可說是她青春歲月的第二個家,因為父母的工作地點、她每天等校車的地點,都在那裡。“17區有一間雜貨店,餅乾都用大大的鐵桶裝着,你要多少,老闆都可以秤給你,然後裝進我自己帶的盒子。”

Patsy從小就跟着父母親在17區活動,這裡可說是她第二個家,她喜歡這裡的老店。

巴剎的餅干攤還保有大桶裝的傳統,秤一秤想要的數量後,裝入自備容器,簡單方便。

生活越久,她就越喜歡這個社區,因為走路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日常生活所有的基本需要。上城有餐廳、銀行、五金店、藥劑行、診所和學校等,“走路就可以到,如果沒有疫情,搭捷運、巴士或叫電召車,也可以自由進出到不同的地方。”

Patsy也試過,走路到Starling Mall趕電影場,8分鐘前從家裡出發,到戲院時剛好開場。心情好時,逛廣場裡的書店,也是她的心頭愛。

居住在這樣便利的社區,大大滿足了她簡單隨興的生活。她有時候會為自己感到慶幸,因為比起其他朋友“沒有車就像斷了腳,哪裡都去不了”的居住環境,她住的社區讓她過上她喜歡的好生活。

建於八十年代的百沙羅上城商業中心有餐廳、服飾店、藥劑行、診所和各類維修商店等等,供應了周圍社區生活所需。

Starling購物中心出現後,Patsy經常會步行到這裡用餐、逛書店和看電影。

越住越開心 在社區終老

Patsy的臉書非常活躍,每天都可以看到她發佈美食照片,有時一則,有時兩則,不管有沒有人回應,她都風雨不改,天天如是。這是她為自己精心佈置的救命預警系統。

“我身體不好,又一個人住,疫情情況越來越嚴重,我也不知什麼時候進院就出不來了,所以就想到用這種方式與弟妹們保持聯繫。”Patsy告訴弟妹:萬一有一天發現她的臉書沒有動靜,一定要立刻回家看看她。

雖然她只有59歲,但她非常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清楚知道孤立無援的可能後果,所以她早早就做好安全預警系統,“比如我要清理風扇,因為要爬高,我也不知道會不會跌倒,所以開始之前就先撥電妹妹,跟她說幾分鐘後如果沒有接到我的電話,就趕快回家來看我。”

她常常都會設想未來的自己。以前一直想到小鄉鎮養老,現在反倒越來越愛這個社區,越住越開心,她已下定決心要在這裡終老。

她有時會突發奇想,為社區開設一個老人WhatsApp群組,成員在群組裡每日發訊息。“如果某位成員某天突然沒有音訊,住在附近的人就去敲門。”她說,這種社區支持系統,對老人家真的很重要。

“想歸想啦,目前沒實際行動。”有一天她老到有這個需求時,或許她真的會實現這個計劃。

本期主角:李璧希Patsy 本期社區:雪州八打靈再也百樂鎮(Damansara Utama)

报道: 高佩瑶  摄影: 黄招勤, 受访者提供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