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讀者援建512川震學校‧感謝您

(中國.成都)由《光明日報》讀者慷慨和愛心捐款,重建四川省蘆山縣2所“光明小學”,終讓1300多名學生,不用再受在板房內上課之苦,可以到重建的嶄新教學樓上課。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導致許多建筑物坍塌,當中有許多培育莘莘學子的學校,甚至奪去他們的性命。星洲媒體集團災後撥款2000多萬令吉(4000多萬人民幣),重建受地震影響的36所小學。

Advertisement

2小學造價200萬

這些捐款都是《光明日報》和《星洲日報》讀者的熱心捐助。在36所小學中,其中兩所位於四川省蘆山縣的小學,是以光明日報讀者名義捐款重建,這兩所小學分別是“飛仙光明日報讀者愛心小學”和“隆興光明日報讀者愛心小學”。這兩所學校分別獲200萬人民幣的捐款。

去年大地震以後,飛仙小學和隆興小學頓時變成危樓,墻壁出現許多龜裂的痕跡,要是再發生余震,隨時都有可能坍塌。而且,512地震後導致當地的地質不穩定,不同程度的余震幾乎天天都發生。每一次余震,都會讓學生們感到擔心和害怕。

“雖然512地震沒有導致學校坍塌,然而之後的餘震,卻每次都讓我們害怕。”隆興小學4年級的女學生說。

ADVERTISEMENT

事後經當局鑒定,校樓已不能再用,必須拆除重建。

在拆除了校樓時,學生們只是在簡陋的板房裡上課。在夏天時,課室內空氣流通不順暢,非常悶熱;在冬天時,寒風從縫口吹入課室內,非常寒冷。

儘管如此,無論面對多麼悶熱或多麼寒冷的天氣,所有學生們都風雨不改的繼續上學,為的就是好好學習,報答星洲媒體集團的讀者們。

努力求學回饋光明讀者

“或許我們一生人都無法見到《光明日報》的叔叔阿姨們,無法當面向你們道謝,但是我們會努力讀書日後回饋社會,就當著是我們報答你們的方式。”

這名六年級的學生受詢時也說,當他們知道遠在馬來西亞的叔叔阿姨們捐款,讓他們日後有機會在新校舍讀書,他們非常感激,並承諾會努力上進求學。

有你們才有今日幸福

隆興小學學生代表說,當時發生的地震讓同學們都覺得心慌,對於將來如何繼續讀書感到憂心。就在大家焦慮的時候,他們得知外國的叔叔阿姨們慷慨捐助讓他們有機會繼續讀書,內心是振奮和感動的。

學生代表在獻詞指出,2008年5月12日是全人類難以忘懷的日子,地震讓校舍成了危樓,全體師生不知何去何從,“我們心慌了,我們失望了。

在甚麼地方上課成了老師、家長和同學們關注的問題。”

她說,地震後同學們都在板房上課。在板房上課的學生不僅引起了國內的關注,更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懷。

“在萬般焦慮的時候,振奮的消息傳來了,我們開心極了。是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重建一棟新的教學樓,讓每一個同學都可以繼續學習,告別板房求學的日子。”

學生代表說,有了善心人無私的奉獻和愛心,才有同學們今日的幸福,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同學們內心的感激。

她代表全體學生,答應星洲媒體集團,尤其是《光明日報》的讀者,“我們會以百倍的努力,勤學苦練、學好本領,回報所有關愛我們的恩人,報答馬來西亞的叔叔阿姨們。”

大嬸代孫女感激大馬人

“我沒有想過會有外國人會注意到這個偏遠的村落,但沒想到的事情就偏偏發生了。馬來西亞的人幫助了我的孫女重建學校。”

在飛仙小學和隆興小學的落成儀式上,處處可見背著年幼孩童,或是背著竹籮的婦女,站在遠處觀禮。其中一名婦女觀禮時脫口說:“原來他們就是馬來西亞來的。”

記者上前與婦女聊天時,獲知婦女是李大嬸。她說,他們這個偏僻和落後的村莊,在災後面對極大的損害,當時她那就讀2年級孫女的學校也變成危樓。

她代表她的孫女,感激《光明日報》和《星洲日報》的讀者,否則她那只有二年級的孫女,可能無法繼續上學。“當然,不只是我一個人,我相信我們全村上下,都感激讀者們的慷慨捐助。”

不知如何感激大馬讀者

我們唯有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災區學生們對於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讀者除了聲聲感激,還有真心贊頌的歌聲。

張曉卿一行幾乎每到一所學校,當地的學生們就會為眾人高唱《感恩的心》這首歌。

隆興小學一名5年級女學生說:“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感激馬來西亞的讀者們,要說謝謝已說得太多次了,僅僅希望我們能以我們的歌聲,大唱感恩的心表達內心滿滿的謝意。”

這首歌讓她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句“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她說:“你們無私的愛心就陪伴著我們一生,讓我們有勇氣站起來,有勇氣繼續生活!”

張曉卿勸勉努力改寫人生

星洲媒體集團執行主席丹斯里張曉卿爵士勸勉災區的學生,雖然大家無法改變天災及外在的環境,但是,他們絕對有能力改寫自己未來的人生。

他希望災區的學子,從週五開始用工讀書,繼續秉持不懈和認真的學習精神。他相信,學生的未來人生一定會有非常大的收獲。

張曉卿、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及《光明日報》總編輯彭早慧,早前受邀到中國視察和驗收重建的學校,張曉卿在興隆小學和飛仙小學的落成儀式上,向學生發表感言時聲聲勉勵。

“當我們看到學生回到新的學校,重拾學習的快樂和歡笑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就有一種無可言喻的快慰和充實。”

他說,雖然大家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不過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民族感情。“對中華民族來說,苦難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苦難;因為苦難的生活,造就了中華民族堅毅不拔的意志。因為苦難,讓我們更是依依相惜,互相扶持和關懷。”

他表示,《光明日報》和《星洲日報》為災區學生帶來馬來西亞華人的關愛和祝福,學生一定要化悲憤為力量,化別人的祝福為自己努力,立志將來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中華民族好兒女。

放下工作爭睹好心人

張曉卿一行視察學校時,許多當地的居民都拋下手頭上的工作,為的就是看看哪一些好心人幫他們重建學校,讓他們的子女得以繼續上課,不至於斷送未來前程。

張曉卿一行在當地官員陪同下,一連4天份別視察了8所由星洲媒體集團捐助的學校。

由於一些學校並沒有開放讓當地人民進入,工作人員要求當地居民離開,不要擠進校園內,然而大部份居民都不願離開。

他們口中嚷說:“我們知道這所學校是外國人捐助重建的,但我們根本不知道誰是好心人,難道我們來看看都不能嗎?”

採訪手記:郭文強‧寒風中的感恩

感恩,這是我從中國災區學生們身上學到的最寶貴禮物。

地震讓他們失去了校園,上學讀書變成一個困難的任務,這是在馬來西亞長大的你我所無法體會的。

生在馬來西亞的學生,無論小學還是中學,大都由父母或校車直接載到學校門口,走路應該不用3分鐘。

但是,阿壩州的山區學校,學生們的家距離學校少說都要走上2個小時。在蘆山縣的2所“光明學校”,雖然學生們住的比較近,但走路上學還是要四五十分鐘。

地震後他們繼續到簡陋板房內上課,夏熱冬寒,卻能保持著堅韌不拔的心,從不缺課。

我與學生們聊天時,都會問學生們喜歡夏天還是冬天。然而,學生們的回答總是春天和秋天。因為夏天的板房讓人悶熱得頭暈腦脹,冬天的板房讓他們冷得四肢發麻,只有春天和秋天,才能讓他們舒適一點。

無論是春夏秋冬,他們終於熬過了這段艱難的日子,以後入學的新同學更不必承受這些煎熬。

我們幾乎每到一所學校都會聽到學生們歌唱《感恩的心》,即便這時是多麼寒冷的冬天,在寒風中聽著這首歌,我們的內心是溫暖的。


蘆山縣隆興光明日報讀者愛心小學

基本情況:位於蘆山縣隆興鄉,包括2所村級小學,即紅星小學及上里小學。

學生人數:792人

教職工人數:43人

班級:20個

建設規劃:總計需投入627萬令吉(人民幣1255萬元)。修建教學樓、學生宿舍、學生食堂、體育活動室和圖說管,200米環形跑道運動場、5個籃球場、化糞池、排污管道、圍牆及校園綠化美化工程等。

災後重建效益:規劃把隆興中心校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合併所轄紅星小學和上里小學,可讓全鄉學生在舒適環境裡學習,同時為遠道而來的孩子提供免費住宿。

蘆山縣飛仙光明日報讀者愛心小學

基本情況:位於蘆山縣最南端,1938年建校,1969年附設初中。

學生人數:初中生200人、小學生386人

教職工人數:28人

班級:初中班級4個、小學班級8個

建設規劃:總計需投入557萬令吉(人民幣1115萬元)。修建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圖書館、教師生活用房,還有2個籃球場、60米直線跑道、250米環形跑道等。

災後重建效益: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合併所屬一所村小,優化教育教學資源,為該鄉學生提供免費住宿。

【熱點新聞:探視四川重建災區學校】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