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傳統手藝融入日本紮染 染澀布製創意燈籠

(怡保11日訊)怡保舉辦一項另開生面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體驗利用太平十八丁盛行一時的“染澀”─以紅樹皮製成的染料,配上日本紮染手藝,在一塊棉布上染出各種紅褐色花紋圖騰,再製成華裔的傳統手工燈籠,製作出三合一“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新穎文創作品。

Advertisement

這項由“GoKaki彳亍”配合國慶日及迎接中秋節來臨而主辦的“紅樹皮染澀+手工燈籠工作坊”活動,於週日早上8時在霹靂洞舉行,吸引家長帶著孩子報名,總數超過50人,有者特地從柔佛、吉打和檳城等地前來參加。

身為十八丁生態導遊的戴于玲,她推廣融入日本紮布染花技巧─紮染(Shibori)的紅樹皮染色方式,利用橡皮筋把已經摺好或是包上玻璃彈珠的白色棉布紮起來,泡在紅樹皮水中15到20分鐘,然後置放到陽光下曬乾,讓棉布上的自然色澤散發開來,從初時類似茶水的淺褐色,在光合作用下慢慢變作深紅色。

ADVERTISEMENT

而最讓學員驚喜的,是解開橡皮筋打開棉布那一剎那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圖騰,無論是顏色或圖騰,都是獨一無二的。

接下來,來自全記燈籠手作坊的全文輝利用冰淇淋木棒,透過紙紮手藝紮成小燈籠的燈骨(框架),剪下染澀的棉布黏在燈骨上,一個一個有個性的燈籠就成形了。

戴于玲告訴《光明日報》,染澀為十八丁、古樓和馬登一帶的討海人,從紅樹林和炭窯延伸出來的手藝,是地方上的獨特“遺產”。

她說,布料使用紅樹皮染色後,具有粗澀的感覺,因而稱作“染澀”,福建話為“ni siap”,一個屬於植物染色的獨有名稱。

隨著時代變遷,作為傳承推手的當地漁民也摒棄了這項紅樹皮染色的手藝,進而出現斷層。為了讓染澀這門手藝代代相傳,唯有迎合市場需求做成各種文創作品,如絲巾、衣服和袋子等等,才有望找尋出路。

染澀為十八丁獨特“遺產”

戴于玲不諱言,十八丁漁民對於染澀已感到陌生,當地近年生態旅遊起飛,反而由非營利組織“看見十八丁”重新推動染澀,主辦生活營教導孩子認識和學習紅樹皮染色。

“我覺得,不但是兒童,成人也應該了解染澀,於是在去年10月開始推出成人工作坊。”

紅樹幹製炭樹皮做染料

全文輝聲言,紅樹幹是木炭的材料,在進入炭窯前,剝去樹皮為樹幹“瘦身”,這樣炭窯才能夠容納更多的紅樹幹;連皮的紅樹幹在熏成木炭後,乾透的樹皮就會脫落,沒有實際用途,故可以善用紅樹皮做成染料。

呈現自然顏色

“紅樹皮使用類似香蕉汁的單寧成份自衛,防止昆蟲侵害;紅樹皮長時間泡在清水中,水質就會逐漸變為深褐色─染布用途的顏料。”

他說,染澀的布料呈現的是自然顏色,其色澤深淺,取決於紅樹皮水的濃度,曬布時間的長短也會受到影響。

開班傳授技藝

宣揚保護紅樹林

漁民以往把水衣水褲染澀後,曬上幾天就穿上出海幹活了,整套淨色的服飾免不了單調;戴于玲和全文輝為染澀注入日本紮染手法,這項創新元素造成紅樹皮染色更生動,布料染出賞心悅目的圖騰,激起民眾學習的興趣。

她聲言,她並非為教而教,不是為了傳授染澀技藝而開班,她教課時,講述染澀當初的起源和用途,從而將保護紅樹林的重要訊息牽引出來。

“紅樹林是岸邊非常重要的護屏,馬登目前便擁有4萬288公頃面積的紅樹林;2004年南亞大海嘯,十八丁正因為受到紅樹林屏障的抵擋,才不至於遭殃。”

季候鳥覓食地帶

戴于玲指出,紅樹林也是生產小魚、小蝦和小螃蟹繁衍的搖籃,每年8月到翌年4月成為季候鳥的覓食地帶,當中最常見的是西伯利亞白鷺絲。

她在傳承與發揚染澀的同時,藉此向學員灌輸紅樹林的存在價值,目的是希望更多人走進紅樹林,了解它,親近它和守護它。(LSL)

漁民麵粉袋製衣褲

布染澀更保暖防水

由於嚴重缺乏染澀的資料與記錄,戴于玲因此與理大地理系博士生王可欣聯手訪問,記錄當地人的紅樹傳統智慧,訪問馬來和華裔漁民及從事炭窯工作業者是否曾利用染澀來制作“水衣水褲”。

過去的漁民生活貧困,遂利用麵粉袋縫制出海所穿的水衣水褲;戴于玲解釋,水衣水褲通過染澀成為一襲紅褐色與表面粗厚的服飾,令棉布更紮實,密度更高,有助保暖和防水。

染澀是老祖宗智慧結晶

“漁民也將棉線織成的漁網染澀,使它更堅韌和耐用。”

戴于玲提到,搜尋而來的資料反映,染澀正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