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傳承二十四節令鼓 從教育紮根邁向專業認證

報導:何欣瑜 攝影:楊初猛、受訪者提供

由陳徽崇和陳再藩共同創立,結合二十四節氣、書法和廣東獅鼓的鼓藝表演二十四節令鼓(馬來文:Gendang Dua Puluh Empat Perayaan,英文:24 Festive Drums)是大馬獨特的文化之一,自創立以來在許多節慶場合或演出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影,更多次代表大馬到海外演出與交流,同時被列為大馬非物質文化遺產。

Advertisement

走過三十多年的歲月,二十四節令鼓放眼世界,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希望未來能夠着手進行教育認證事宜,讓二十四節令鼓正式成為教育系統裡認證的學術專科,莘莘學子得以深入研究學習之餘,更成為讓世界各地的大馬子民引以為傲的大馬獨有的文化!

鼓,給人氣勢磅薄的感覺,鼓聲振奮人心,在舞臺上的呈現常常成為焦點,在眾多樂器裡,鼓有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而大馬獨有的二十四節令鼓更有別於一般的鼓,它結合與滿足了各種需求。

以二十四節令鼓起家的手集團藝術總監吳聖雄指出,節奏時而剛猛時而細膩的二十四節令鼓需要身體的律動去配合,是項很好的運動;它把美麗的智慧結合鼓樂傳承下去;它要求團隊精神和紀律,亦含括文化與歷史、音樂、肢體伸展與表演。它從個人延伸到團隊,從肢體動作眼神到身心靈。

因為它的獨特性與代表性,紮根與傳承更顯重要,而教育是最好的管道,這需要從小開始,學校是其中最適合進行推廣的場所。

ADVERTISEMENT

辨識度高

“啟蒙的最佳時機就在年紀尚小時,從小開始對孩子會帶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節奏、動作協調、溝通交流和專注力上。我們將音樂和鼓通過在學校推廣與紮根,去進行這些啟蒙教育。”

目前,節令鼓在國立和私立學校皆有成立學會讓學生參與,手集團旗下的學院也開放給公眾報名學習,年齡從五歲到幾十歲的退休人士,在學習三個月後會依情況和程度分配,不管在學校或學院,一律有教無類。

“這是屬於大馬人的文化,在大馬這片土地有不同的種族,通過向不同的族群學習與融合,我們豐富了節令鼓的創作,把不同種族的鼓知識融入其中,擊打出屬於我們大馬人節令鼓的面貌與文化。因此,當我們和不同國家的鼓手同台演出的話,我們是具有辨識度的。這樣的文化是一種身份的認可,如果沒有這個,我們和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因此,教育必須持續性去進行,要傳承下去也必須從教育開始。”

因此,除了目前朝學校與公眾推廣,相關單位也希望能夠創立屬於大馬的認證。

“二胡、華樂這些可能就是去北京等地區,因為中國是這方面的權威,廿四節令鼓是屬於大馬人的,我們也要有自己的認證,現正和本地的大學和藝術學院洽談,看可以如何去進行。如果能被歸納在學術系統裡,可以讓更多人學習,包括國外的學生。”

此外,吳聖雄表示在工具上也逐漸趨向尋找本地製作,做出屬於本土的專業需求。

與此同時,相關單位也計劃在202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遺,讓節令鼓在世界舞台上持續綻放。

“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維護它。”

吳聖雄:二十四節令鼓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維護它。

並肩作戰 遇阻礙沒想過放棄

自加入二十四節令鼓成為全國第二隊隊長到今天成為推手之一,對吳聖雄來說,要做,就要全力以赴,達到專業。三十多年來,放棄這兩個字從來不曾出現在他的腦海裡,反而隨着時間逝去,更堅定這就是自己的使命。

“我想要透過創作去分享美麗的事物,這也是我一直堅持在做的事。”

這個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管制令期間更加堅定。彼時所有演出都無法進行,團隊想盡辦法調整成線上教課等活動,“我看着身後一直以來和我並肩作戰的團隊,他們都還沒放棄,我哪有說放棄的理由?別說放棄,那時的我完全不能讓我的團員看到我有一絲猶豫。”

愛和信念是他最強大的動力,推着他們昂首闊步往前走,並肩走過疫情的寒冬,也讓他們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學習不同的鼓擊豐富了吳聖雄在節令鼓上的創作。

年紀漸長 鼓勵隊員多元發展

疫情的爆發讓吳聖雄明白多元化發展的必要,加上年紀漸長,角色的轉變也是無可避免的事。

因此,他會要求隊員作多元嘗試和學習,例如鼓手轉變成為教練;有些本來只專注表演的會漸漸學習成為教育者,學習把自己所知傳授和分享出去,這個過程也是對自己的審視,以便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潛能。

“而且,如果可以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這會讓表演更深刻,與觀眾建立更深刻的連結。”

有心學習

才能堅定步伐走下去

不管是要成為教練或表演者,吳聖雄認為,有心和堅韌的態度最重要,這樣可以克服任何障礙。

“有心去做,就是去糾正自己的弱點,會去突破自己再創高峰,這反而是那些先天條件好的未必做得到的事。”

他說,要當表演者還是當教練由個人的意願決定,方向不同,主力和訓練也不一樣,當教練需要考核,累積足夠的時數,考核通過才能當上教練,至於表演者則需要先當上實習生一年。

“不過現在的我們都會儘量朝向多元學習和發展,不管做什麼,最重要是你本身想要做,而且可以堅持,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些什麼和目標。”

在紮根與傳承上,吳聖雄認為教育是最好的管道,而啟蒙教育應該要從小做起。

推廣挑戰

學校無長遠學習規劃

鼓聲震耳,它猶如雙面刃,帶來力量的同時也成為噪音干擾,這是一直以來鼓團面對的挑戰,也是致力在改善的問題。

吳聖雄提起以前當學校教練時就曾經因為學校位於住宅區,練習時間是週六而給每戶人家寫信請求諒解,他們也試着去調整練習的方式,例如先學動作再打鼓等。這些挑戰都是鼓團的經歷和磨練。

學校沒有太長遠的規劃,對節令鼓的推廣也是個挑戰。“節令鼓是很重要的活動,不僅限於是其中一項課外活動,學校需要意識到它帶來的意義,並對此學習有長遠的規劃。”

此外,在訓練和培訓方面也需要時間,“鼓是易學難精的樂器,一個好的教練需要具備樂理知識、與人或小孩溝通的能力、如何激發自己的學生和把所知正確傳達出去;而表演者則需要有好體能和氣魄,對力度的控制也要掌控好。”

此外,節令鼓是馬來西亞的文化遺產,它的精神外貌很華裔,但它並不應只屬於華裔,要如何讓國內華裔以外的友族同胞拉近距離也是個極具挑戰的任務。

第六屆廿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上將有大馬及中外鼓團在吉隆坡的空前會師,非常值得期待!圖為入選總決賽的隊伍芙蓉中華中學鼓隊和沙巴崇正中學鼓隊。

就在下週!

中外鼓團會師《三三不盡,六六無窮》

配合創立36週年紀念,第六屆廿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即將舉行,此活動由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協會主催,手集團主辦,今年的主題為《三三不盡,六六無窮》。

適逢大馬文化部計劃於2026年將節令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列人類非遺(優良實踐選項),以及“馬中建交五十週年”,這一屆賽事首度從節令鼓“原鄉”柔佛新山移至首都吉隆坡舉辦,一方面可以為申遺事項進行全球性宣導,也可以藉着大馬及中外鼓團在吉隆坡的空前會師,以擎天鼓聲歡慶“馬中建交五十週年”。

2024年第六屆廿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也是疫情後第一次舉辦,詳情如下:

日期: 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

地點: 吉隆坡會展中心議會劇場(KLCC Plenary Hall)

時間: 2PM

諮詢: 電郵:[email protected]或whatsApp Adeline 012-779 8009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